图6月小宇
民国和日
图君说
今年秋天拍了两幅牛画,大家都说能过亿。
一幅是齐白石的《咫尺天涯十二开辛未年山水册》,一幅是张大千的巨幅《瑞士雪山》。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张画为什么可以那么贵。(甭跟我说洗钱啊,我见过那么多真金白银买画的就是没见过买画洗钱的,买画洗钱成本很高的好不)
比如说齐白石和张大千的画,为啥卖那么贵?好几个亿啊,我估计一辈子都见不到那么多人民币。
但是你要是拉长时间,到一百年去看,过去一百年内,全中国最好的画,最有创造性,最顶峰的艺术,似乎这个价格,还不够配的上。
毕竟一百年啊,那是多长的时间,多少人一起画画,都熬死了,才熬出两个大师,两个大师画了一辈子,画的最好的几幅之一。
不信吗,我们回到20世纪初的中国艺坛去看看,在那最复杂的乱流中,齐白石和张大千如何脱颖而出,如何一步步成为艺坛的执牛耳者。
20世纪初的中国艺坛,是最复杂的乱流。
这个时候,四王虽被批判,但尚有余威,海派方兴未艾,日本和西方的美术思潮也开始渐次传入。大家都开始意识到,中国画不行了,得变。但是怎么变,往哪里变,谁也说不准。
1929年,民国教育部举办全国美展,陈小蝶写了一篇《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提出当时在“四王”被打倒之后兴起的六个流派:以冯超然、吴待秋为代表的复古派,以钱瘦铁、郑午昌为代表的新进派,参用日本画法的岭南折中派,以刘海粟、吕凤子为代表的美专派,以金城为首的南画派、还有以吴湖帆为代表的文人派。
艺术史就是这样神奇,这六派各执一端,反而落了下乘,倒让真正的豪杰之士趁乱而起,成为最终执天下画坛之牛耳者。
咫尺天涯—齐白石辛未山水册 册页 (十二开)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瑞士雪山 镜心 设色绢本
困局之中,迎来变数
1926年,北京的画坛宗主金城离世。第二年,沪上的海派领袖吴昌硕也魂归仙境。所谓“高手的生死决定一技的兴衰”,帝都和魔都的画坛一时陷入困顿,固步不前。
金城像、吴昌硕像
而此时京沪两派的画风,在其宗主去世后都有了互相取法的心态。这就促成了对20世纪中国画发展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南风北渐”和“北风南下”。
但是“送风”这种事,不能让本地人来做,否则就是乱了规矩和师法。
所以,为北京画坛送上海派之风的,是湖南人齐白石。而为海上画坛带来摹古风气的,则是四川人张大千。
齐白石像、张大千像
陈小蝶的那篇文章指出,金城去世之后,就是“萧谦中、齐白石更起而代之”,“萧齐弟子,乃遍河北。”可见当时,白石老人这股南风吹的很强。
同时,张大千在上海声名鹊起。俞剑华曾评价那一时期的上海画坛:
“自蜀人张善孖、张大千来上海后,极力推崇石涛、八大,搜求遗作,不遗余力。而大千天才横溢,每一命笔,超轶绝伦。于是,石涛、八大之画始为人所重视。价值日昂,学者日众,几乎家家石涛,人人八大。......而四王吴恽,几无人过问了。”
这一南一北的两位“新秀”,一起步就高于常人,也渐渐有了很响亮的江湖名号:“南吴北齐”、“南张北溥”,时人推崇之至。
但若仅是这样,他们也不过只是替代金城、吴昌硕成为了新的的“画坛宗主”而已,远称不上时代的执牛耳者。
而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最核心的需求,是变革。
齐张的第一步:破除风气
北京是数朝古都,文化积淀格外深厚,传统的力量也影响深远。四王主导的山水风气在北京的弊端最为严重——因循守旧,缺乏生机。不是说四王不好,而是所有人一味死学四王,就会出这样的问题。
而齐白石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破除这份死板。
在衰年变法之前,齐白石其实已经将海派的风格乃至八大的风格带到他的画里,但是如他自己所言:“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
白石早期学八大一派的画作
在陈师曾的启发下,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妙处不仅在于笔墨上的新颖,更在于将一股天真自然之情融入画中,使画作充满了生活之情。
如齐白石所言:“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
正是这一原则,白石的画作充满生机。他以乡野之情破除庙堂之气,让观者倍感亲切。
齐白石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石门二十四景之一
而张大千面对的问题则更加深邃,他要解决是的传统中国画中笔墨关系的难题。
海派将青藤白阳的大写意风格与金石家的篆籀用笔相结合,在山水创作上忽视了丹青的传统。而大写意重在调和水墨,篆籀用笔又意在枯劲。海派自身,本就隐藏着深层的冲突。
张大千以其天才的细腻笔触,配合上典雅的设色搭配。与野逸的海派风格直接抗衡。和吴昌硕的山水相比,张大千的山水更加温和典雅,清秀俊逸,尤能勾起江左名士的青睐。
张大千早年山水《醉翁亭记》
白石的法门:“师古人”与“师造化”
1928年,胡佩衡在齐白石那里请了一幅雪景山水。
齐白石在题跋上说:“余三十岁后画山水......今冷庵先生一日携纸委画雪景,余与山水断缘已二十余,何能成画!”
他又和胡吐槽说,“余画山水绝无人称许,中年仅自画借山图数十纸而已,老年绝笔。”
借山图册部分 现藏于北京画院
从这段题跋里,我们可以看出白石对于当时北京风气的变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白石充满生机的新风格,在当时甚至被一些保守派斥之为“野狐禅”,他自己也一度深受打击。
齐白石早年的山水,是从《芥子园画谱》入门的。在他还是“芝木匠”的时候,就曾将《芥子园画谱》钩摹了16本之多。其实在传统的路数上,白石可谓下足了功夫。
芥子园画谱内页与齐白石早期山水
但是齐白石并不满足于这种“泥古”,他说“前清最工山水画者,余未倾服。余所独喜朱雪个、大涤子、金冬心、李复堂、孟丽堂而已。”
他对于这几位喜爱者,不但学其笔墨,更学其风神。而这几位的风神总结起来说,无非“个性”二字。他曾在画上题到:“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
可见,他的师古人,所师的正是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等“不以古人为绳墨”的“胆敢独造”。
而他在45岁以后,五出五归,贯彻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遍游名山大川,足迹涉及大半个中国。同时在各处友朋那里观赏到的石涛、八大、金农等先贤的真迹,更是让白石恍然顿悟。
自此山水为一大变,成就了其自家风貌。下面而这套辛未年的山水册页,最能代表他变法后的风貌。
《咫尺天涯——齐白石辛未山水册》
作者齐白石
尺寸31.5×35cm×12 创作年代 1931年作
估价 咨 询 价
拍卖会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著录(已知):
1.《放牛图》与《沙渚鸬鹚》刊载于《齐白石遗作展览会纪念册》附图,中国美术家协会,1957年12月。
2.《放牛图》及《沙渚鸬鹚》刊载于《齐白石研究》附图18、1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4月。
3.“荷塘游鱼”、“沙渚鸬鹚”二开分别著录于《齐白石作品集?第一集》图59、110,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9月出版。
4.《中国文学》法文版,第75页,外文局,1964年。
5.《沙渚鸬鹚》著录于《中国美学与齐白石》,图11,三联书店,1986年。
6.《荷塘游鱼》及《沙渚鸬鹚》刊载于《荣宝斋画谱七三——齐白石绘山水部分》,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7.《齐白石全集》第三卷,第156-167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8.《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齐白石》第181页,第188页,天津杨柳青画社,1997年10月。
9.《嘉德五年》第22-24页,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8年。
10.“雨后”、“荷塘游鱼”、“沙渚鸬鹚”三开分别著录于《齐白石的世界》,第252.340、368页,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4月。
11.《嘉德十年精品录》,第22-23页,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3年。
12.《春华秋实: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回眸(1992-2004)》,第16页,中国拍卖行业协会。
13.《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第102-103页,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年。
题识:
1.濒生。印文:齐璜之印2.白石。印文:老萍 3.齐璜。印文:白石 4.萍翁。印文:白石翁 5.雨后。老萍。印文:阿芝 6.放牛图。八砚楼主人。印文:老齐 7.苍海烟帆。白石。印文:老白、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 8.荒山残雪。白石。印文:木居士、甑屋 9.月明人静时候。白石。印文:木人、一切画会无能加入 10.桂林时候不相侔,自打衣包备小游。一日扁舟过阳羡,南风轻葛北风裘。此阳羡山水也。白石并题昔句。印文:老苹 11.柳浦秋晴。三百石印富翁。前癸卯与夏天畸由西安游京华,道出黄沙,过柳园口见此景,忽忽廿又九年,犹存胸中此。辛未白石又记。吾画山水,时流诽之。故余几绝笔,今有寅斋弟强余画此,寅斋曰:此册远胜死于石涛画册堆中一流也,即乞余记之。白石。印文:白石造稿、木人、老苹 12.朝阳。寅斋仁弟清属,辛未秋八月始画此册廿又四开,以应前三年之雅意也。友兄齐璜并记。印文:木人
鉴藏印:辛家曾藏、亦胜昔、辛氏、冠洁
说明 展览:“齐白石遗作展览会”,第1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苏联展览馆文化馆,1958年1月1日-1月20日。
大千的顿悟:外师造化,变革在即
张大千的顿悟则要来的晚一些。
19岁的张大千被家人送去日本学习染织,这奠定了张大千对于色彩的敏感。而42岁的敦煌之旅,丰富的敦煌配色又让张大千在传统设色上大受启发。可以说,无论是机缘还是命运,一切都注定着要让张大千在中国画的用色上走出一个新的高度。
敦煌山水
建国之后,张大千迁居海外,身处异国他乡,大千传统路数的山水,西方人几乎不能理解。要想打通文化隔阂,需要有更大的变革。
1956年,张大千与毕加索在法国尼斯港的别墅里会面。这次会面对张大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开始试图摸索出新的变革。
张大千与毕加索合影
而命运的巧合更是让人觉得惊奇,1957年,张大千开始患染目疾,视力急剧下降。传统的细腻笔法对眼力的消耗,已是这时的张大千所不能承受的了。
在外焦内困的情形之下,1961年起,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并继承唐代王洽泼墨的笔法创造了多幅新风格的作品。
摩诘山图
幽壑图
这一时期大千的山水画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在用色上仍以水墨为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未脱古人大写意的形神。
1965年,大千迎来了他的顿悟。这年他和好友王己千同游瑞士,大有收获。
受瑞士风光的启发,大千开始将泼彩的技法结合入泼墨之中,并将笔法彻底掩盖消融。只留有墨色和颜料的互相晕染堆叠,将抽象主义的形式发挥透彻。
而这其中的《瑞士雪山图》就是其顿悟之后新风格的最突出代表。
《瑞士雪山图》 作者张大千
尺寸 173×344cm (超级巨大尺幅)
创作年代 1965年作
著录:
1.《张大千克密尔画展》,The Laky Galleries Ltd.,美国加州,1967年。
2.《张大千画集》第七集,第54页,台北历史博物馆,1990年。
3.王之一着《我的朋友张大千》,第143页(创作照片),台北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
4.傅申着《张大千的世界》,第88页,台北羲之堂,1998年9月。
5.傅申着《张大千的世界》,第45页(创作照片),台北羲之堂,1998年9月。
6.《“张大千在加州”-百年书画纪念展》,第59页,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1999年。
7.《“无人无我,无古无今”-张大千画作加拿大首展》,第152-153页,台北历史博物馆,2000年。
8.《传统与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封面封底、第56-57页,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
9.《纪念张大千诞辰115周年?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张大千作品精选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7月。
题识:乙巳年十月既望,瑞士归涉事。爰翁摩诘山园。
印文:大千唯印大年、五四1965
说明 展览:
1.“张大千克密尔画展”,美国加州克密尔,The Laky Gallery,1967年8月19日-9月4日。
2.“张大千书画特展”,台北历史博物馆,1980年。
3.“张大千在加州”-百年书画纪念展,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1999年。
4.“无人无我,无古无今”-张大千画作加拿大首展,加拿大温哥华市立美术馆及维多利亚美术馆,2000年。
5.“传统与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
对白石的误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齐白石传世的山水册页只有三套,说是三套,其实只有一套,共二十四开,被分成了三份。一份是1930年的“庚午册”、另一份是落款1931年的“辛未册”,和还有一份每开都对应有启功的题跋的“对题册”。
见于这次保利秋拍的,是其中开数最多的“辛未册”,共有12开,名为《咫尺天涯—齐白石辛未山水册》。与其他两套相比,这套的题材更加的多元,设色更加的丰富,画面内容也更加具有代表性。
齐白石1931年作 咫尺天涯—山水册 册页 (十二开) 设色纸本
这组册页中表现的基本山都是齐白石的山水的常见元素,落日、夜月、雪山、远帆、枯木、松林、寒鸦、鸬鹚、池塘、牧牛。
对于这些元素的表达,齐白石有一个“似与不似”的思考。他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所以这套册页,好在似与不似之间,虽然乍看有些粗疏简淡,以大写意为主,其实最难。
写字作画,笔画简单的难写好,画面简单的难画精。因为简单,无处躲,无处藏,好与不好,功夫几许,全都摆在纸面上,没有颜色来相助,没有草虫来喧闹,没有枝枝叶叶来衬托。齐白石自己就说:“画粗笔写意画,能表达物象的精神,是极难的工作。”
所以我反而更喜欢这套看似简单的册页,因为它一点都不简单。
比如月夜。这几抹蓝色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表现出了月夜的空气感和光感,像纸面上有清冽的晚风。
又比如枯枝寒鸦,这是北京冬天常见的景色。灰色天空下,枯枝像水墨画,一阵风来,寒鸦惊飞起。
白石老人将现实的景致简化,只留下我记忆里最深刻的部分,萧瑟、衰飒、唐诗的意境,就这样出现了。
再比如远山,几笔墨浓浓淡淡,山的形状、结构、远近关系以及,最重要的意境,都出来了。
说到山,很多人批评白石的山为“平涂乱抹”,更有人讥笑白石画的山都是圆顶秃山,既无皴擦,又无点染。这都是笑其不似,但如果这些批评者欣赏过湖南风光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圆顶秃头的山并非白石臆造。
湖南山水图与白石山图
白石老人曾说“南望故乡,常有欲归不得之慨。”可见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虽然他每天都只是在四合院中作画,但是当他拿起画笔时,所思所想的,却仍是是童年家乡的景致。
在北京作画的齐白石
那池塘蛙声,那柳下的牧牛,水乡特有的鸬鹚,江上的远帆,树上的寒鸦,一件一件,都化作了他笔下的有灵。正是在这样饱含情感的思念,白石的草草数笔才能勾的起观者的心神,与他一起,同游湘潭的月色,和他老宅门前的流水落花。
拍品细节图
白石曾有诗句曰:“回头有泪亲还在,咬定莲花是故乡”,他做这幅画时,不知是否也在念这句诗呢?
《咫尺天涯》白石辛未山水册之莲池游鱼图
有人笑白石俗,画的都是乡野生活常见之物,少了文人的雅气。但是如果对白石的题画诗稍作研读,或是对其金石气纵横的落款多加留心,都能发现白石的画中满溢着文士的“雅致”。
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似与不似的思辨,雅与俗的协调,正是白石对孔子这一命题的回应。
大千的主意:可变者笔墨,不变者气韵
对于大千的泼墨泼彩的创新,很多人也颇有微辞,大抵认为大千的创新走得太远,废除了中国画笔法的精髓,完全步入了西方人的藩篱之中。
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素来以谢赫六法为重要的标尺。而谢赫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气韵生动”,再次才是“骨法用笔”。在一幅作品的创作时,笔墨往往要让位于整幅作品的气韵。
正如白石从八大、石涛那里学来的“不以古人为绳墨”的法则,大千也在八大和石涛那里学到了“笔墨可变,气韵不变”的价值标准。在他的泼彩中,以气韵变笔法,以气韵变布局。
八大的水墨作品
大千的《峨眉三顶》
这幅《瑞士雪山图》,全幅以墨彩相叠晕染而成,全然不见笔触,浑以气象胜。
雪景雪山图,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常见题材。往往是通过背景施墨,山体留白的方式,表现一种空寂和肃穆之情。但是大千一反旧法,以泼墨泼彩的流动性特征表现出在风雪之中,雪雾弥漫,山体明暗晦朔的动态变化,用光影斑驳变动的特色来破除传统雪景山水的静态特征。
《瑞士雪山图》局部
画中基调以黑白为主,白色为雪山,黑色为山岩。大千通过以黑显白,以白破黑的布局,既丰富了画面的生气,又表现出雪与山既冲突又融合的关系。
《瑞士雪山图》局部
但是如果少了蓝色的泼彩,那画面的灵动性就要大打折扣。大千用一种抽象主义的结合方式,将流动的蓝彩巧妙地布置在画面之中,使蓝天和湖水的视觉感受也能嵌入其中,同时还让观者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到,瑞士雪山上凌冽的寒风在耳畔吹刮的感受。
瑞士雪山图局部
泼墨泼彩的创作,一般分为三种,“粗泼细笔式”、“粗泼抽象式”和“细泼细笔式”(以晚年作品为主),这幅《瑞士雪山图》是大千较少有的“粗泼抽象式”。
托张大千好友王之一的福,我们得以在今天窥见张大千当年创作《瑞士雪山图》时的场景。此画设幅巨大(173*344cm),用的是大千在日本定制的特种绢,创作起来费时费力,可以说是大千在初顿悟下以极大的热情创作出来的精品。
张大千创作《瑞士雪山图》时的照片
1965年,张大千就曾对友人说:“在此之前,我完全临摹古人,一点也没有变。从这张画以后,我发现不一定用古人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可见,这时的张大千已经完全放下了形式上的古人之笔墨,而试图用自己的笔墨去追索古人的形神了。
瑞士雪山图落款
齐白石和张大千,可说是中国近代山水画坛上的两个游子。白石老人晚年一直寓居北京,但是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未曾断绝。至于大千,他一生游走天下,早已习惯了浪迹的生活。但对于故乡的怀缅之情,却也随着他年纪的增长日渐浓烈。
而他们的故乡,既是湖南四川,也是中国画的根脉与传统。
与传统这一故乡若即若离的张力,决定了齐白石和张大千在山水画创新上的高度。他们既不是传统的背叛者,也不是传统的阶下奴。他们独立而自主,胆敢独造,充满个性。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孔子所说的人生最高级状态。今天,我们再看齐白石的《辛未山水册》以及张大千的《瑞士雪山》,两幅山水作品,仿佛是两座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巅峰。看着这样精绝的作品,但愿今天的画者,能够得到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