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处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南面毗邻黄河,北面按古长城与邻省山水环绕,自然界限分明,为表里山河,地势容易手工作业。
从地理特点上来看,山西是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将山西划分为晋中地区、晋北地区、晋东南地区和晋南地区四大板块,山区面积占全省80%以上,现有人口3647万人,201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759亿元。山西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历史底蕴,早在商周时期就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时期曾为当时的五霸之一。南北朝时期,山西更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对于山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大唐李氏的“龙兴之地”,从唐宋开始,山西凭借其表里山河的险峻地势和商业发达、文化昌明的人文环境,一直作为全国繁华富庶之地,特别是以“货通天下”和“汇通天下”为梦想的晋商更是威震海内外。晚晴以来,阎锡山经营山西,当铺、钱号、窄轨道,山西也是自成一体。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山西作为主战场,历经浩劫,元气大伤,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破坏,直到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人说山西好地方。山西虽然地处内陆腹地,且有大山大河环绕,但山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物资源120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中国前十位的有36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67.85亿吨,煤层气保有资源储量1825.16亿立方米,铝土矿保有资源储量14.16亿吨。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走了一条以煤兴省的发展道路,很快建立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这条道路的特征是以煤电产业为纲、以国有企业主导、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运行机制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启动,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西经济逐渐陷入经济发展速度踏步不前和综合实力排名急剧下降的增长性困境、片面依赖煤炭产业“一煤独大”的结构性困境以及塌方式腐败导致政治生态恶化的治理性困境。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等资源价格走低,深陷“三重困境”的山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成为全国转型升级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如何突破山西困局,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是摆在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面前的一个艰难课题。
显然,导致山西陷入困局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中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原因,还有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不过,与其他省市相比,导致山西陷入困局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缺乏创业精神,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经济发展,缺乏文化振兴计划,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转化为文化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又陷入“资源诅咒”,最终导致权力寻租盛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总之,山西的问题在本质上是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并发导致的总体性困局,要想打破僵局,唯有扩大对外开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一途。山西僻居内陆腹地,长期以来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经济外向度低,企业走出去不够,缺乏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因此,突破山西困局需要山西要跳出山西看山西,从全国发展战略全局定位山西发展规划,从全球发展趋势谋划山西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对山西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因此,山西要确立“开放兴晋”的指导思想,变外事资源为经济资源,以开放带动能源转型,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015年7月,山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将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作为山西全面扩大开放的首要任务,提出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依托晋非经贸合作区大力拓展非洲市场,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依托境外资源加工基地开拓中亚市场等四大举措。11月5日,中共山西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山西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突出经贸合作重中之重,发挥山西省优势,扎实推进经贸合作、对外投资、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着力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各方面合作,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把山西省优势产能转移出去,把国外资源市场利用起来。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山西要坚定不移地沿着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方向前进,建设新高地,打通新通道,搭建新平台,努力把山西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区。
打造太原城市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尽管在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中并没有提及山西,也没有赋予山西任何角色,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山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很难期待山西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有大的作为。其实,山西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基础决定了“一带一路”不可能排斥山西,甚至“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是推动山西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中央的意思很明显,究竟如何做这篇文章还要山西人自己来回答。不过,尽管山西的转型升级要依靠山西人,又不能仅仅依靠山西人,山西问题的要害是生态性问题,必须致力于改良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要想从根本上改良山西的生态,只有借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走开放型经济体系之路,通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打破行政区划的条条框框,才能重新激活山西的发展活力,带领山西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突破山西自我封闭的思想牢笼和体制机制牢笼,必须要选准突破口。山西被太行山、吕梁山、黄河和长城环绕,与外界相对隔绝,要想突破困扰山西思想和体制牢笼,必须单刀直入,从山西的心脏太原着手,只要太原突破了,整个山西都突破了。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古都。太原城地理区位优越,“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更是沟通山西和外部世界的枢纽,是整个山西发展的高地,是整个山西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中枢。建议山西省确立突破太原的战略,推动太原充分发挥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铝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三大基地”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承担起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的重任。特别是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依托中国(山西)国际低碳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山西科技创新城、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平台,打造全球低碳环保经济开放高地、国际低碳技术科学研发高地和低碳经济国际合作的高地。同时,支持太原加强世界煤炭产业合作,参加各种展会和博览会,构建全球煤炭产业城市联盟,提升太原在全球煤炭产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动山西对外开放要有龙头带动,太原城市群就是这个龙头,只要舞动起太原城市群的龙头,就能带动山西全境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从而获得以开放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要在打造太原为全球煤炭产业和低碳环保经济开放高地的同时,打造太原城市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以太原和晋中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构成的城市群位于山西省中部和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彼此距离临近,地市平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14个城市群之一。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太原与晋中以及周边县城之间同城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建议山西省在支持太原率先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通过产业园区化、基地化和互联互通,打造一小时工作生活圈,强化经济辐射带功能,构建南达榆次、平遥、介休、祁县,西至汾阳、文水、孝义、交城,东到阳泉、盂县,北联忻州、原平、定襄等市县区共同组成充满活力的经济圈,进而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成为山西省对接“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
打造太原城市群必须配合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通过推动太原-晋中合并带来的都市化经济圈来提高太原的地区积聚和辐射功能,形成以大太原城市群为中心城市,一系列卫星城市和县城簇拥的超过10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群。建议山西省实施产业导向战略,依托太原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晋中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培育和扶植以商贸物流、经贸信息、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依托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关公文化、佛教文化、根祖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山西“大”字型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网络服务体系、京津冀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基地、重要的“菜篮子”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打通对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
推动山西全面扩大开放,要在构建太原城市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同时,重视打通四通八达的国际大通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京津冀、环渤海,加强与周边及中部兄弟省份的交流合作,推动与中原城市群、沿黄经济协作区、关中城市群等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山西要在推动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互联网等“四网”立体平台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经贸交流、旅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内容,打通北上、西进、东出和南下的四条大通道,全面对接“一带一路”跨区域合作,大力推进山西旅游资源融入“一带一路”旅游联盟。只有打通山西经济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通道,推动资源按照市场规律优化配置,才能真正将山西融入全球发展的大循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打通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通道,对接欧洲经济圈、欧亚地区和中日韩经济圈。建议山西在晋北地区推动大同与朔州一体化进程,推动大同-朔州经济带,依托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地区情结能源开发利用合作,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稳定、清洁的能源保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圈。同时,支持大同制定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与乌兰察布、二连浩特、乌兰巴托等沿线城市开展基于产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经贸合作的协同发展,逐步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计划。
打通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大通道,对接中亚经济、中东、中东欧和欧洲经济圈。建议山西支持晋南的运城和临汾两地市合作推进晋南经济带建设,特别是推动运城与河南三门峡地区的协同发展,打造对接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基地,逐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通道。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尤其是需要打造快速出海的便捷通道。建议山西支持晋东南的长治和晋城两地市合作推进晋东南经济带建设,特别是推动晋城与河南省的焦作、洛阳、郑州等地区的协同发展,加强与连云港、天津、秦皇岛等港口城市的合作,与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形成我省产品出海快速通道,进而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圈。
搭建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平台
当前制约山西最严重的问题是煤炭价格下跌引发的结构性困境,尤其是巨大的过剩产能消化和转化的问题。山西煤炭、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化解产能任重道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产能合作,推动煤炭、矿山、交通等装备制造业优势产能“走出去”,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选择。建议山西省统筹制定“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战略规划,推动山西优势产能融入“一带一路”,搭建一系列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平台,推动山西煤炭、矿山、交通、纺机、汽车等装备制造业优势产能“走出去”,成为振兴山西经济的重要动力。
口岸开放平台。 推动山西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口岸是第一道关口,构建快速高效的立体通关体系是首要任务。建议山西加强与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关检部门沟通与合作,整合各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海关口岸等资源,推动山西境内口岸与中国海关口岸、其他国家口岸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推动实现大通关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打造畅通便利的出海口和通关网络。
保税物流平台。 保税物流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便捷的物流不仅有利于增加合作机会,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合作成本。建议山西在推动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园区的基础上,鼓励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山西,并支持山西物流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园区建立合作关系,为国际物流合作提供便利。 特别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借助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国际商贸物流和产能合作。
产业承接平台。 如何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项目落地,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对那些国际投资经验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建议山西积极推动在其他国家建立产业承接平台,特别是依托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扎克工业园以及中部六省9个境外园区,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开拓欧亚市场;支持在东南亚国家建设采煤—焦化—发电一体化循环工业园区,打造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依托晋非经贸合作区大力拓展非洲市场,打造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桥头堡。
对外交流平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等资源,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而山西则在矿产勘探、开采技术、采掘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要想达成此种合作最主要的瓶颈就是缺乏必要的人脉关系。建议山西通过建设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友好合作关系等途径,构建友好伙伴关系网、贸易投资促进联合体和企业家俱乐部等,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同时,重点支持“山西品牌丝路行”等推广活动,开展商旅文一体化宣传推介,推动山西省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
总之,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内陆资源大省,山西省在转型升级上尽管面临着众多困难,但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山西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陷入了“资源诅咒”,在煤炭价格高企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没有在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和低碳革命,导致片面依赖煤炭产业,所以目前的困局是迟早都要面对的。推动山西实现的突破的出路在开放,关键在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只要山西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通过扩大开放推动资源转型和结构升级,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振兴山西的一条新路。
责编:赵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