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抗日神剧(不是鬼或裤裆撕雷)一般认为是《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两部剧谁更好,说法不一,各有各的粉丝。但有一个事实,大家要注意。团长的豆瓣评分是逐年上升的(几年前还只有8.3分),现在评分已超过亮剑,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有更多理性时间来看待这部电视剧。
亮剑的豆瓣评分这么多年来却几乎没变过,人们的评论也越来越多趋于对亮剑小说的评论,而非对电视剧本身。
如果回到电视剧本身,《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到底谁更好一些呢?
首先抛出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团长好于亮剑!《亮剑》贵为神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将从4个方面来说明。
1、演技
一部电视剧无论如何如何的神,它毕竟还是一部电视剧,要回归本质。电视剧的一些基本要素我们就必须要考虑。
我可以说《亮剑》的整体演技是很差的!如果拿掉李云龙等几个主要演员之后,你会发现《亮剑》的其他演员全是一些连话都说不明白的龙套演员(这里没有看不起龙套演员)。包括那位疑似彭老总的演员,前几集戏份还是挺多,按说有很多表演空间。可是实际上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十分单薄的形象,脾气很暴躁,甚至给人一种有勇无谋猛张飞的感觉。
再说楚云飞手下那几个毫无记忆点的下属,普通话说不标准这倒没什么,关键是你说话跟念台词一样,面无表情,表演僵硬,看得人极其尴尬。现在一些没有演技的小鲜肉,虽然表演常常用力过猛,但也比那种性冷淡似的僵硬表演要好很多。
各位看过《亮剑》的朋友请仔细想一想,客观评价一下,《亮剑》中除了几个主要演员之外,是不是其余演员全都演技不在线?
而《我的团长我的团》连一些没什么戏份的龙套演员,表演都可圈可点,大家都有一种飙演技的劲儿。比如剧中那个一直被迷龙欺负的李乌拉,戏份并不多,但他的懦弱形象却让人记忆深刻。
所以,从整体的演技水平上来讲,我认为团长是远胜过于亮剑的。
2、经典台词
一部经典的电视剧必须要有经典台词。亮剑其实没有经典台词。“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这句话流传很广,但它不是经典台词,这句话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不过是网友们鬼畜取乐而已,狂欢之余留不下任何的思考。
而团长的经典台词就太多太多了,且每一句话细细咀嚼还令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你年龄的增大,会有更深刻的解读。
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
——每次看蓬头垢面的不辣慷慨激昂说这句话时,我越发感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作为一个四川人,换成“中华要灭亡,四川人先死绝!”也同样适用。
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和我们没了的地方。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去过不少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干丝烧麦、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
——龙文章受审时洋洋洒洒的一大段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湃的口号。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那种直指人心的震撼力量。
中国人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决定结局的不是勇气和逻辑,而是怯懦、茫然和犹豫不决。
——这好像是孟烦了说的。一句话道破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当我们都在歌功颂德一片称赞时,这样的剖析民族性还有多少呢?
上敬战死的英灵!下敬涂炭的生灵!中间敬人世间的良心!
——炮灰团回禅达时,民众向龙文章敬酒,他说出了这番话。现在我还时常想起这句话,唯一感受却是战争的残酷,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持对民族的良心。
干什么?你们在围攻一个军人,不光是一军人,还是一爱国军人;不光是一爱国军人,还是一打仗的爱国军人;不光是一打仗的爱国军人,还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爱国军人;不光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的爱国军人,还是一跟日本鬼子打仗以致重伤的爱国军人!
——这是孟烦了偷老百姓的粉条,被抓包后慷慨陈词说的一番话。但他其实又是心虚的,因为他很清楚这一番大道理并不能抵消偷粉条的事实,为国打仗也不能成为偷粉条的理由。
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勇敢、智慧,哪儿去了。我居然要看书才知道,我们曾经那么辉煌、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禅达人,没有桥,也修了和顺镇,我们祖先没有榜样,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是我居然要读书才知道,不是从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从我身上看到的。这就是问题,有问题怎么办?要改!
——这是小书虫子说的一段话,也是最值得思考的一句话,放到现在同样振聋发聩。我们的祖先曾经的那些辉煌、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为什么看不到了,为什么我们没有继承这些传统,我们是不是迷失了自己?
太多太多,不一一赘述。总之,在经典台词方面亮剑之于团长,完全不再一个层次。
3、真实性
严格来讲,《亮剑》是半部抗日剧,后面有一半是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事,《我的团长我的团》则是非典型抗日剧。
很多人一定注意到,“团长”跟别的抗战剧有一点不太一样,那就是鬼子军官都没有正面的近镜头。挖洞专家竹内连山是剧中最大的敌人头子,却始终没出现过他的身影、他的样子,总是保持着某种神秘感。后面终于有竹内连山的近镜头了,却也只是一张照片(编剧兰晓龙的照片)。
这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一种普遍感受,日本人是抽象化的,他们的脸是抽象化的。很多人跟鬼子干了好几场,也不会记住一张脸,因为所有鬼子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敌人。
当然,“团长”最大的不一样是真实感,包括《亮剑》在内的很多抗战剧,都给人一种过于玄乎的感觉。看亮剑,你心里有个想法:反正最后李云龙都会赢。看团长,你心里有个想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在死去。
抗战岁月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我们可以想象,死亡其实就是每天在发生的最大感受,悲伤与悲愤弥漫着整个华夏大地。亮剑刻意模糊了这种悲伤(或许是强调所谓乐观主义精神吧),还记得那个“想办法干他一炮”的柱子吗,本来以为他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演员,没想到一瞬间就死去了。亮剑中有太多这样一瞬间就死去的角色,都没有表现出对亡者的祭奠。总体而言,亮剑让我觉得,他对生命是比较漠视的。
后来很多抗日神剧的出格表演,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是《亮剑》带起来的。我方都是天降神兵,鬼子全是豆腐般的脆弱;我方是如何聪明英勇,鬼子是如何愚蠢可笑。在《亮剑》之后,这种趋势越发明显。
4、人性的剖析
《亮剑》中的人物塑造,除了李云龙,大多都是很单薄的。即便是李云龙,也只是通过较多的镜头展示了他的性格而已,他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英雄般形象。
而团长在人物塑造方面却是做到了一种极致,包括一些台词不多的小人物都塑造的有血有肉。在炮灰们的身上,我们似乎能找太多自己的影子。
孟烦了是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臭脾气和骄傲,他活在“怀疑”和“不相信”里,就像有句话所说“年轻的时候什么都不相信”。我想,很多人都可以在孟烦了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高马大脾气暴躁的迷龙,最期盼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儿,他是炮灰团中唯一在战争中结婚成家的。每一个粗糙的外表或许都有一颗细腻的灵魂,他只想要一份简单的幸福。
长官阿译看起来是个令人讨厌的人,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开过枪,嘴上却总是挂着壮怀激烈。可是,我们很多人就是阿译,不是吗?
郝兽医活着的时候,是年轻人们嘲笑的对象,郝兽医死了,他们才发现失去了老人处世的历练和经验,失去了一张永远保持安静的脸庞。再也没有一个人像父亲一样,安祥地去直面娃娃们的狂躁和颓丧。郝兽医就是残酷战场上最稀缺的仁厚和慈悲。
团长龙文章则是个无法定义的妖孽,他让一帮炮灰“有了不该有的希望”,他让一帮炮灰“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或许,龙文章正才是中国人那隐藏很深的骨气,绝不是一句喊口号似的“敢于亮剑”可以超越的。
—END—
如果觉得还不错
欢迎关注 X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