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描写神仙妖怪的虚幻故事,看起来脱离了现实世界,但实际上到处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隐秘忧虑。
书中的世界,神仙和妖怪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凡人处在食物链的最底层,不但要被恶吏恶人欺压、被虎豹豺狼咬噬,还常常被妖怪抓去当午餐吃。
但偏偏有几个凡人特别厉害,比如袁守诚、金禅长老、三星洞樵夫等人,似半仙一般。也对情节的推动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凡人--刘伯钦,他很厉害。
身为凡人,能够纵虎驱狼,硬刚山精小怪;所居之处茂林修竹掩映,灵犬异兽守护,如同仙境。
但刘伯庸又显得很突兀,好似电影中被投资人硬塞进来的一个角色。他与情节没有太大的关系,把这个人物去掉,完全不影响故事的连续性。
为什么吴承恩要塞这么个凡人进来?其实他只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的化身。
作家大都爱好此道,如金庸先生不喜欢表哥,便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有一个黑化的表哥形象。刘伯钦的情况有又点不同。
我们先看看刘伯钦的基本情况:
- 身份:山中猎户,与唐僧同为大唐百姓,同食唐王水土,一国之人。
- 居处:离两界山十里之地的大唐西北边境,一边是大唐,一边是鞑靼。
- 能耐:雷声震破山虫胆,勇猛惊残野雉魂。杀虎驱狼,镇山太保。
- 我们再来看一看明朝的西北边防。
其实鞑靼这个称呼在唐朝是不存在的,唐僧西出大唐的第一个国家是东突厥汗国。该国刚刚与李唐订立渭水之盟,是大唐的友好邻国之一。
鞑靼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宋代,是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到吴承恩所在的明朝,是对于蒙古的称呼。所以此处所称的鞑靼另有所指。
吴承恩出生于1500年,在他16岁那年的9月,西北边境发生了一件大事,吐番王率兵入侵嘉峪关,大明游击将军芮宁力战不敌,以死殉国。从此,大明丢失了嘉峪关以西的哈密地区。
明朝地图
吴承恩24岁那年,吐番汗国再次兴兵2万,突破嘉峪关,包围了肃州城。从此大明的西北边境完全失守。
年轻的吴承恩对于国家政治是非常关心的,也曾是个满腔热血的愤青,曾写过《申鉴论》劝谏君王,但一生不得志,对这一切虽然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
但文人有文人的法子。
唐僧西行的路线,恰好就是出嘉峪,过玉门。
于是作者就在唐僧经行的边境之处,放了一座两界山,一边是鞑靼(吐番),一边是大唐(大明),还有一个镇山太保在此,降伏虎狼,边界清明,两不相犯。这是一幅相当理想的边境安宁的画面。
刘伯钦是个虚构的人物,一般虚构人物都有原型,他有没有原型呢?
纵观大明一朝,西北边境基本处于失守状态,只有明朝的开国将军冯胜,曾经在这段边疆驱逐过北方游牧民族,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原型,骑牛认为,刘伯钦的原型可能是大明开国将领冯胜之后。
冯胜,明朝开国名将,安徽定远人,宋国公,一生英雄善战,在明初的西征甘肃的战争中,一路攻城复地,先后拿下瓜州、沙州、永昌等地,是明朝对西北边境中几乎唯一的胜仗。
但在洪武二十五年,被朱元璋赐死。冯胜无子,冯胜一脉从此绝后。
吴承恩在做此书时,想到镇守两界山的人,似乎只有冯胜后人,可以胜任。追慕名将,体恤忠良,便在此处虚构了一位刘伯钦,有冯家之后的影子。
又因冯胜一生杀人无数,罪孽不消,于是又在西游记中,安排唐僧先后念了数卷经文,超渡亡魂。
“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他的罪业,阎王差人送他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
吴承恩借着刘伯钦这个角色,表达了自己希望边境安宁、名将有后的意愿,将自己的个人情怀化身为刘伯钦代入了西游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