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艺术周刊整体媒体群合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
文献收藏属于冷门偏门,目前价格处于低洼时期,收藏门槛低回报大。
文献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链条,藏品不只是个人的财产,它同样是属于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看看你有没有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类似的藏品:
清 公元1644-1911不着撰人
藏文、满文大藏经
满文大藏经 纵:25公分 横:74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康熙藏文大藏经 纵:33公分 横:87.5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乾隆藏文大藏经 纵:28.4公分 横:75.7公分 每函高度不等
佛教历经二千余年的传布,久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藏文、满文佛经的翻译,不仅保存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语文及思想,同时也有助于东方文化的保存,是举世罕见的珍贵史料。本院典藏清康熙、乾隆两朝藏文大藏经共一二二函,乾隆朝内府木刻朱印满文本大藏经共三十二函,合计共一五四函。每函经箧,由经叶、经板、经衣所组成。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自三百叶至五百叶不等,经叶依序迭放后,在边围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八吉祥图案。经板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上下各一块红漆木质经板,其正面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金字。内层上下各一块深蓝木质经板,顶块反面塑有顶礼佛、顶礼法、顶礼僧的梵藏对照金字,两侧各绘佛像一尊。顶块正面依次有白、蓝、绿、红、黄五色丝绸,各绣有梵藏字母及八吉祥图案,底块经板有彩绘的五尊佛像。内外两层经板将经叶含夹以后,以丝质经索捆扎,并附上白色哈达,然后以黄绫经衣包裹,就成了完整一函的经箧。
清 公元1644-1911 不着撰人
满文原档 每册规格不等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满洲努尔哈齐为文书往来及记注政事的需要,命巴克什额尔德尼等人以蒙古字母为基础,结合女真语音,而创制了满文,这种由蒙文脱胎而来的初期满文,是没有圈点的满文,叫做老满文。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命巴克什达海将老满文在字旁加置圈点,使满文的语音、形体更臻完善,这种加置圈点的满文,叫做新满文。本院珍藏满文档案相当丰富,其中满文原档,共四十巨册,清太祖朝与太宗朝各占二十册,记事始自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至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止。所使用的纸张,主要为明朝旧公文纸和高丽笺纸。书写的文字,有蒙文、无圈点老满文、半加圈点过渡期满文、完全加圈点新满文,是研究满族先世发祥传说、八旗制度、社会习俗、经济生活、部族发展、对外关系及明清交涉的直接史料,也是探讨满文由旧变新的珍贵语文数据,满文原文件就是满族入关前的重要秘籍。
清 公元1644-1911 不着撰人 起居注册
黄绫本 纵:29.5公分 横:18.2公分
起居注官记载帝王言行的档册,叫做起居注册,是一种类似日记体的史料。其体例起源很早,周代已设左史、右史之职,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唐代有创业起居注。清康熙十年(1671)在太和门西廊设起居注馆,起居注官以日讲官兼摄,属翰林院。本院典藏清代历朝起居注册,包含满文本与汉文本两种。康熙朝每月一册,全年共十二册,闰月增一册,雍正朝以降,每月增为二册,全年共二十四册,闰月增二册。凡逢朝会、御门听政、有事郊庙、外藩入朝、大阅校射、勾决重囚,起居注官都分日侍直。凡谒陵、校猎、驻跸、巡狩,起居注官都须扈从。记注体例,先载起居,次载谕旨,其次载题奏事件,再次记载官员引见。起居注中还有内记注一种,所载为皇帝御殿、诣宫、请安、赐宴、进膳、赴园、巡幸、拈香、驻跸、行围、观看灯火等活动。起居注册记载的范围极为广泛,内容也很详尽,可补其他官书的不足,探讨清代史实,起居注册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直接史料。
清 公元1644-1911宫中档奏折
清初文书,沿用明代的本章制度,例行公事,使用题本,个人私事,使用奏本。康熙中叶以来,将奏本因革损益以后,开始实行奏折制度。奏折内容,不受公私事件的限制,文武大员对于地方利弊,施政得失,民情风俗,无论巨细,凡有闻见,必须据实奏闻,各报各的,彼此不能相商。奏折缮毕,装入封套内密封,外包黄纸,贮于折匣后加锁,并装垫黄褥,外用黄紬袱包裹。其折匣、钥匙,俱由内廷颁赐,折匣损坏时,必须连同钥匙缴还内廷,奏请更换。若折匣不敷使用,内廷尚未添发时,可以使用夹板捆缚。以绫幅包裹。如有紧急公事,奏折可由驿站驰递,其余事件,虽系督抚,亦不得擅动驿马,只能交由千总、把总或亲信家丁赍递入京,交由宫门奏事人员进呈御览,不经通政司转呈,机密简便。皇帝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不假手于人。御批奏折缴回内廷后,贮存于宫中懋勤殿等处,因其置放宫中,后人遂习称奏折为宫中档。本院现藏宫中档历朝满汉文奏折共约十五万八千余件,都是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清 公元1644-1911 史馆档传稿与传包
右下 纵:24.5公分 横:22公分
左下 纵:27公分 横:17.5公分
康熙二十九年(1690),设国史馆于东华门内,属翰林院,是常设修史机构。民国三年(1914),国务院呈准于国史馆旧址设清史馆,史馆中所征集的各处档案,后来多归故宫博物院。本院现藏史馆档,包含清代国史馆及民初清史馆纪、志、表、传的各种稿本及黄绫定本,其中国史馆历朝本纪及列传,除汉文本外,还有满文本。国史馆传包的内容,除传稿外,还保存当时为纂修列传而咨取或摘钞的各种传记数据,例如事迹册、事实清册、出身清册、政绩册、履历单、经历册、战功册、节略册、碑铭册、籍贯册、课卷册、旗分姓名册、八旗图片、忠孝录、片文、咨文、奏稿、年谱、文集、行述等等,史料丰富,可信度亦高,馆中修史诸臣排比考订官私资料后,列事作传,年经月纬,叙列事迹,汇编成册,然后仍将各种传记数据,与列传稿本,包封一处,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原始传记资料。从清代国史馆及民初清史馆所纂修的史书,有助于了解清代及民初的史学发展,从许多历史人物的记载,可以显露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清 公元1644-1911 不着撰人 台湾地图(局部)
纸本彩绘
纵:46公分 横:667公分
乾隆〈台湾舆图〉横长六六七公分,纵四十六公分,为卷轴式彩绘纸本,采山水画形式,画面清亮优雅,艺术价值冠于现存各台湾舆图。其绘制年代不详,图上原亦无图名,但从舆图中所呈现的官署、治所及行政辖区等区划,研究者大致倾向于清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年间绘制。舆图方位采上东、下西、左北、右南,绘制范围在台湾本岛南起沙码矶头,北至大鸡笼城、东迄山地、西抵海,另兼及若干近海岛屿、沙洲、礁石及澎湖群岛,凡山川、港湾、河流、岛屿、沙洲、县城、衙署、庙宇、炮台等,俱逐一标明。本图共注记一千多处地名,其中包括三百三十个原住民部落社名称、四百多个汉人聚落分布,以及二百多个军队驻扎、官衙治所、庙宇、塘汛等行政机构,可谓台湾古今地名演变的第一手重要数据。
清乾隆 公元1736-1795 暹罗国金叶表文
金叶表文:纵16.3公分 横28.5公分
螺钿木盒:高17.5公分 横28.5公分 长26公分
另附龙纹蜜蜡封泥、金丝线织囊袋、小铜环八个
这是一件装帧极为讲究的暹罗国金叶表文。「表」,是清朝政府规定藩属国致中国皇帝的上行文书称谓,但是暹罗国本身是否能接受与认同这种中国天朝自居的国际关系,则尚待对表文内容的解读。本院藏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五月二十六日暹罗国王郑昭(1734-1782)遣使入贡的贡单一件,内载贡品中有金叶表文一张、公象一只、母象一只,另有沉香、龙涎香、金刚钻、西洋毯、孔雀毛、翠皮、象牙、犀角、降真香、檀香、白胶香、樟脑、荜橃、白荳蔻、藤黄、大枫子、乌木、桂皮、蜂蜜皮、苏木等。贡单中明白加载以上各项正贡外,郑昭另备有公象一只、犀角一担、象牙一百担、洋锡三百担、藤黄一百担、胡椒三千担、苏木一千担,因恐逾越入贡规定数量,并未列入正贡清单当中。一般认为这件金叶表文便是郑昭所呈,郑昭曾因击退入侵的缅甸军,被推举为暹罗国君长,初掌国政,为争取宗主国的承认,以巩固其政治地位,故备厚礼入贡请封。根据内务府「活计文件」的记录,清宫经常将外藩入贡时所呈递的表文镕化以作它用,因此表文被保留下来的相当稀少,院藏这件「暹罗国金叶表文」,更突显出其珍贵性。
清 公元1644-1911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安德义等绘,法国良工制作铜版 得胜图铜版画(部分)
纵:56公分 横:89.5公分
乾隆年间制作的各类铜版画战图中,《平定回疆图》(又名《平定伊犁回部得胜图》)是当时制作时间最早者。全图自起稿到雕刻,皆委由西洋画工参与,是具体呈现中西文化艺术融合的杰作。《平定回疆图》所描绘者,系清高宗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三年(1758)和二十四年(1759)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以及回部大小和卓木布拉泥敦、霍集占挑起叛乱的主要过程。据《活计档》所载,随着乾隆二十五年(1760)西陲战况大致底定,高宗命令宫廷西洋画师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安德义四人着手以绢草绘图稿。乾隆二十九年(1764)命郎世宁等人将原先的图稿画大,其正式稿样陆续发往广东粤海关,运往欧洲法国承办。图样运抵法国后,法王路易十六相当重视,特委由法国皇家艺术院挑选良工制作铜版,务求精细。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九年(1774),历时六年,制作完成。透过法国东印度公司前后运返中国,计含金属铜版十六块,铜版画二百套。本件为格登山斫营图,纵五六公分,横八九.五公分。本图描绘阿玉锡率骑兵夜袭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在格登山的营区,准噶尔部溃不成军清军大胜之场景。画面生动逼真,刻画细致,极富立体感。
清同治 公元1862-1873诏书─同治亲政诏
纵:84公分 横:410公分
清制凡国家重大事件或隆重庆典,都要由皇帝颁布「诏书」,诏告天下臣民知晓。例如皇帝登基、大婚、亲政、宾天、入承大统、维新、立宪、重大灾变等,都要布告天下,咸使闻之。诏书的拟写,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必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满、汉两种文体,墨笔楷书,写在大幅黄纸上,汉文由右至左,满文由左至右,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征着布告天下。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版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层层下达,以达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之目的。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版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本件是誊黄本「同治皇帝亲政诏」。同治皇帝虽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继位,但因年仅六岁,故由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垂帘听政,十一年后方始亲政,这是他亲政时诏告天下的历史文书,诏书中以较小字体开列亲政德政,让天下臣民共享承平。全幅纵八十四公分,横四一○公分,满汉对照,是清代诏书的标准形式。
清光绪 公元1875-1908国书─大清国致大英国国书
国书:纵 34.5公分 横 269公分
函套:纵 34.5公分 横 23公分 高2.5公分
国书是国家元首代表本国政府致书于他国元首的一种文书,用于国际交涉时,由特派专使递送;用于公使赴任卸任时,则由公使晋见驻在国元首 时呈递。本院典藏国书包括:英、法、俄、比、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罗马教廷、韩、安南、缅甸、暹罗等国。清廷经过中英鸦片之役及英法联军之役以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开始改变对外态度。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发生后,清廷派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出使法国,以示和好。光绪元年(1875),命候补侍郎郭嵩焘充出使英国大臣。光绪十年(1884),命侍讲许景澄出使法、德、意、和、奥五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清廷命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同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历九月二十四日)十时,革命党人吴樾炸五大臣于北京正阳门火车站,伤载泽、绍英,吴樾以身殉,五大臣行期延后,所携国书,亦缴回朝廷。九月二十八日(公历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会同载泽、戴鸿慈、端方,前往各国考察政治。本件系清廷致英国国书,横二六九‧五公分,纵三四.三公分,用满汉文对照缮写,满文在左,由左而右,汉文在右,由右而左,俱直行书写,并钤有印玺,由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左丞绍英联衔呈递,以示亲仁善邻、参观互证之意。国书为册页式,外装双龙盘珠封套。
闻名。不如相识!免费订阅《艺周刊》官方公众号:artweekly(网址:www.001art.net),艺术无微不至!主编微信:hujiayi1399,邮箱:529972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