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播出的《河神》是当年在易县市场作为黑马主演时,名气还不大的新人演员。
到了《河神2》,李现确定不再担任主演,男主角由金世佳替代。主角的换人加上开播前另一位演员张铭恩的负面新闻,让《河神2》开播时被不少观众唱衰,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不过,开播至今,可以说这部续集并没有垮掉。《河神2》男主角饰演者金世佳(左)和《河神》男主角李现。
从演技角度看,李现和金世佳各有千秋。李现胜在少年感十足,帅痞但不油腻。只是在一些复杂情感的把握上,李现显得生涩,《河神》中当郭得友以为顾影死了时的那场哭戏,就有些尴尬。而金世佳有着丰富的话剧演出经验,他胜在稳,赋予郭得友更加沉稳与成熟的气质。只是金世佳过于“沧桑”,少年感不足,一把络腮胡也显得有点邋遢。因此观众对于金世佳的演绎,基本上是支持的声音与反对的声音对半开。
但我们感兴趣的点是:哪怕金世佳替换李现引来不少争议,《河神2》的质感并没有明显坍塌。在惯常的想象中,一部续集主演的替换是“伤筋动骨”的事,尤其原来的主演还是李现这样的新晋顶流。但《河神2》扛过了这波冲击。它能为业内提供哪些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呢?
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河神》不是以明星为核心;《河神》的成功也不仅仅是李现的功劳,更得益于剧集创作上从剧本到制作再到人物塑造方方面面的成功。《河神2》延续了这一创作经验,李现替换成金世佳多多少少会有影响,但不会成为致命一击。
开篇的说书场景。
先来看剧本。《河神2》仍旧以说书为开头叙说前情提要,一下子让观众觉得“有内味了”;之后就是颇具特色的台词版片头,每一个主要人物念出一个关键词,并且片头出现的人物与关键词也会根据每一集的要素有所改变。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机巧,但足以让一部剧“先声夺人”。
从类型剧角度看,《河神2》仍旧是一部悬疑探案剧,案件是否具有特色、推理探案是否符合逻辑,直接影响着剧本的说服力。《河神2》的案件编排是常见的“大案件套小案件”,大案件作为叙事主线贯穿全剧始终,但一般每隔2-3集又会有一个小案件,小案件自成一体,又伏脉千里与主体案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河神》的主案件是“魔古道圣童之谜”,《河神2》的主案件更为玄虚,是剧中一再提及的“九牛二虎一鸡”。据编剧透露,《河神2》的主案件得在剧集中段才完全显山露水。但就播出的剧集来看,这并没有影响到《河神2》剧情的精彩。因为小案件一个接一个,从分尸案到自燃案,谜团重重、高潮迭起,还是能够将观众带入剧情。每一个案件侦破的同时都会留下一个新的谜团,与主案件暗通款曲。
“点烟辩冤”进入幻境。
在探案手法上,《河神》系列也有区别于其他探案剧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东西方结合,使用了大量神秘的东方元素。丁卯是一名法医,代表的是科学;郭得友是传统的捞尸队员,在探案时会使用一些神神叨叨的东方秘术,最著名的就是“点烟辩冤”。点燃一支烟,郭得友就会进入一个幻境,在幻境中可以与亡灵“交流”,并查询到种种蛛丝马迹。“点烟辩冤”的根底仍旧是科学,但主创者把它用东方元素包装,通过镜头语言营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空间,不仅让探案有迹可循,更显神秘莫测,大大增强了悬疑性和可看性。
其次是制作层面。《河神2》是一部民国戏,但它规避了大多数民国剧的一个共性问题:把民国剧拍成了时代背景模糊的民国时装剧。《河神2》在服化道层面上,为观众还原了一幅充满“津味”的民国市井画。龙王庙、点烟辩冤、九牛下水引河妖、鬼市、京剧戏院等场景的布置,充满民俗文化细节,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扎扎实实地还原了一个老天津。
九牛下水。
在构图、打光、镜头调度等层面上,《河神2》也颇为讲究,审美水平较高。《河神》24集拍了120天,《河神2》24集拍摄了135天,从单集的制作周期看,《河神2》比一般的国产剧耗时耗力,也侧面体现了《河神2》制作上的精益求精。
最后是人物塑造。金世佳替换李现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影响,还有一个缘由是,《河神》系列是群像戏,而不是众星捧月的“大男主戏”。《河神2》的探案四人组,依旧个性鲜明、相映成趣。郭得友还是那个“超凡绝伦的人中龙凤”,又痞又正义;小神婆顾影赤诚、率真、可爱;丁卯聪明、理智、稍显刻板;记者肖兰兰是大家闺秀,沉着冷静、通情达理。
《河神2》海报上的几位主角。
更可贵的是,《河神2》的一众配角不是面目模糊甲乙丙丁,哪怕出场不多也能让观众牢牢记住。这是编剧的技巧,他赋予这些配角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像《河神2》新出场的角色里,都督爱唱戏,郑副队长“裴魁山”附体,辨识度都很高。哪怕是小案件中匆匆下线的崔夫人和聂老板,也有属于角色的高光时刻。
《河神2》并非十全十美,观众也可以挑出剧集的不少瑕疵,比如不少推理太简单,探案经常依靠偶然。但总体上说,该剧瑕不掩瑜,它没有很明显的短板,只要演员不至于太差,这部剧就垮不了。换角风波虽然给《河神2》带来一定影响,但倒也无意中体现出了它创作方法上的科学。当下影视圈很需要这一类专注于内容而不是“明星主导”、方方面面都没有短板的作品。
□从易(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