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青年革命的摇篮。2017年7月2日至7月4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夏季练习队奔赴红安,重新访问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土地。
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精神,沿着共青团的发展足迹,发扬永不褪色的共青团精神。(一)长胜街
七里坪是红安红色旅游区的中心,存有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红色景点。上午11点,我们一行人准时到达了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进入长胜街进行游览、走访、记录。
长胜街是国家三星级旅游景区,长380米,曲径通幽,古色古香,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窄巷没有那么多的烟火气,平平淡淡的青砖灰瓦,卖瓜老人摇着扇子冲我们投来微笑。历史就写就于此,写就在脚下斑驳的石砖上。我们来到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来到了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等革命遗址遗迹。
来此参观的一位游客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县高中的老师,从河南来参观,就是因为长胜街浓郁的红色文化,故专程到这里亲身体验,浸润其中。他说,虽然学校没有专程组织学生赴此体验,但无论是从教育实际还是从精神提升层面来讲,来长胜街都一定是不虚此行的,对于共青团员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除游览外,我们还对当地的人员进行了采访。街道办主任、街头居民、华中科技大学团队,以及来此的旅游团,掌握了丰富的口述资料。相信通过深入的耳得目遇,我们对于红安红色文化的理解必定会上升一个层次。中午十二点,团队二十余人圆满结束了长胜街的行程。吃罢午饭,我们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二)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
在短暂的午间修整之后,我们从长胜街起身前往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经过大约二十分钟的步行之后,实践队伍抵达了陵园。
进入陵园之后,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雕像。绕过雕像之后,我们首先找到了陵园工作人员,向他们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并对他们进行了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工作人员向我们简单介绍了陵园的状况。我们了解到在红安这片革命的热土上约有十四万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他们的生命,然而有十二万多烈士没能确定他们他们的姓名。无论有没有明确的姓名,这些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都应该被我们铭记。据统计,这些烈士牺牲时大多只有二十到二十三岁。在这个年龄,正是青春大好时光,我们感受着花季的浪漫,享受着优渥的生活,而他们则不得不直面战争的残酷,为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他们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青春投入了战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军旗,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与安定。“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今日奋起的神州应该便是对烈士的最大安慰了。
接着,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之下参观了陵园,陵园的一期规模大约占地90亩,共分为四区。工作人员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其中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烈士。戴雪舫与戴克敏烈士是一对父子烈士,戴家两代人中共有14人参加革命,在战场上牺牲的有11人,还有两人病逝于工作岗位之上。孙玉清烈士是陵园中为数不多的军级烈士,在1937年同西北军阀马步芳的作战中不幸被俘,敌人对他威逼利诱,让他交出身上的共产党名单,孙玉清烈士没有答应,便被敌人在马厩中残忍杀害。“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些革命烈士为和平而矢志不渝的奋斗的精神着实令我们震撼。
在陵园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红安烈士多是在年轻时参加中国共青团之后继而参军入党的,这使我们意识到以往我们对于共青团早期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不够重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共青团历史的探寻,关注早期共青团在为中国革命培养预备军方面的重要作用。“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革命烈士的英魂激励着我们,我们要把握好青春时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及个人素质,为中国共青团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新建的红墙小楼遮蔽,站在高处的乡道上,很难认出那两栋刷过红标语又被涂白的老砖房是实践队一直寻找的苏区旧址。当我们看到墙面的标识牌时,才确定这里便是曾经的政府驻处。走到近前,可以发现墙砖还是上个世纪的遗物,墙面依稀留有红色革命标语存在过的痕迹,显得十分破旧。窗口横竖架着木条,木门有些许腐烂的痕迹。可惜门户上都挂着锁,实践队员无法进入。
顺着居民的指引,我们朝他们所说的张国焘当年的处决场走去。走过了一长段泥泞的乡村小路,我们再次回到了省道旁边。据省道旁的超市老板娘介绍,山上的确有当年张国焘的相关遗址,但是相关建设目前还没有完工。鉴于当天的炎热天气,以及实践队成员的体力消耗状况,实践队选择了返回红安。
实践队从檀树岗乡居民口中了解,当地虽然较偏远,每年仍会有几只考察队前来参观,当地居民也普遍了解这座遗址的历史背景,不过习惯称之为“指挥所”。
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周边情况可以看出,遗址目前受到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周围并没有专门的保护或提示设施,遗址本身也没有明显的修缮痕迹;除此以外,实践队也没有发现专门的工作人员。遗址本身的知名度、交通通达程度以及社会参与程度都远远比不上两公里外的长胜街。
我们根据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现状,真挚地提出我们的建议。希望当地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力度,也希望社会能重视这些可能已经堙没在时间中的历史遗迹。坚持不懈的抓好基层建设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共青团的领导机关应该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发扬务实、求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增强基层活力。
(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7月4日早上,我们抵达红安县城,开始了新一天的实践活动。
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实践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而当它与我们的主题相碰撞时,会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带着探索未知的好奇感,我们走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心怀肃穆与敬仰,脚踏厚重的砖石,目光所及之处充斥着生机盎然的绿植,这幅阳光之下熠熠生辉的景象,便是革命者们战胜黑暗穿透阴霾为后来的我们留下的和平光景。
烈士纪念碑静静地伫立在台阶的尽头,碑上的文字与浮雕,带领我们沿着时光长河慢慢回溯到那段远去的激情岁月。
砖石大道尽头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触呢?或许当每位参观者攀爬上馆前的台阶时,会被眼前“大别雄风”砖红色浮雕所触动吧。“震撼”便是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第一个关键词,而当我们漫步于各个展厅,一张真实的、细致的历史长卷将为我们缓缓展开。这长卷的开端是“黄麻惊雷”,其后的“商南烽火”、“皖西烈焰”、“赤区新貌”、“鏖兵大别”渐渐推进,落笔之处的“浴血孤旅”言有终而意未尽。
展厅一层的“攻占黄安”半景画直观的向我们讲述起义的恢弘气势,二层的“大别山革命家庭的典范”展现了革命者家人无私无畏的精神与高度的使命感……我们邀请到馆员周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他细致地介绍了红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以及纪念馆的情况。一句“家家有烈士,村村有将军,山山埋忠骨”便是对红安革命精神最深沉的诠释。提及纪念馆的现状与未来,周先生表示较为乐观,他说到这里每天有四五千参观者源源不断地涌入,与我们的所见所照应。的确,我们还邂逅了其他学校的实践队伍、警察参观者、党员参观者,甚至白发苍苍的老红军参观者。
纪念馆的东西两侧分别是董必武纪念馆和李先念纪念馆,我们分为两支队伍分别进行访问、参观。
一只小队走进董必武纪念馆,首先采访了馆长夏女士。采访的内容主要关于董必武的经历以及纪念馆的情况。夏馆长告诉我们,青年时期的董必武先生便追随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赴日留学后,面向青年人办报纸、开学校。董必武先生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建立中国共产党,宣传革命思想;二是团结各党派人士,推动共产党发展;三是推动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参与宪法的制定。董必武先生近九十年的人生历程,带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不同的感悟。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他启迪我们的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面对国民党优渥的条件与共产党未知的坎坷,他最终选择了共产党那“艰险却一定会走向胜利的道路”。
战火硝烟时代的红安,不乏共青团员的身影。纪念馆墙壁上的“入团誓词”,至今读来,字字铿锵;董必武先生创办的学堂里,年轻的他们徜徉于求知的海洋;黄安战役的枪林弹雨中,共青团员挥洒青春的热血;而时光静静流淌的墓园,便是他们永久安息的地方。
战争渐行渐远,“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不再需要当代共青团员时刻铭记。或许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便是选择人生道路时的社会责任感,面对困难时的无畏自信心,为国家乐于贡献青春年华的高度爱国情。
红安之行,我们探寻团史光辉,寻访团情风采;结合时代精神,发扬青春风貌;融合武大精神,追寻团史过往;增进同学友谊,团结共同成长。那段远去峥嵘岁月将会激励我们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刷新对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认识,提高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愿共青团员勿忘心中信仰,你我一道,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