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脊椎动物群生态复原图。
(Brian Choo绘)新华社昆明5月21日电(记者屈婷 许万虎)“莫要整坏我家呢(的)庄稼!”山坡上,一个戴着草帽、遮阳面巾下只露出双眼的农妇从自家桃园探出身子,打量着坡下一群“搬石头”的人。
这位50多岁的大姐是古鱼类专家朱敏熟悉的人。他远远地直摆手,意思是“不会的”。朱敏的身后,站着他的恩师,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
这里是两人取得多个世界级化石大发现的地方。正在“搬石头”的人,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曲靖师范学院的师生。他们为守护这片蜚声国际的“古鱼王国”而来。
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
农妇站立处,是翠峰山山脚,云南曲靖西屯村。就在这里的两座山包上,上世纪80年代初,张弥曼发现了杨氏鱼、奇异鱼,并提出了关于鱼的内鼻孔起源、肉鳍鱼类和四足动物起源等新观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弥曼决定把这一频出世界级成果的“金矿”交给学生朱敏。
随后,朱敏、于小波等人用肯氏鱼、斑鳞鱼、蝶柱鱼、无孔鱼、弥曼鱼等接二连三的化石新发现,不断刷新了古生物界对上述问题的认知,令这片不到1平方公里的山头成为肉鳍鱼类起源和早期分化研究的中心地带。
它们被命名为西屯动物群。没有它们,就不会有后面的鱼类登陆事件,地球上可能也就不会有飞禽走兽和人类。
然而,朱敏还想找到古生物界的“圣杯”——志留纪的有颌类鱼化石。志留纪是距今4.4亿年到4.1亿年的时代,有着比西屯动物群年代更古老的鱼,分为有颌类和无颌类。
有颌类是99.8%现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当然也是人类“远祖”。但100年过去了,只有一些零星、破碎的材料被发现。它成了生命演化中“失落的世界”。
2009年,在麒麟区石灰窑村的一处山坡上,人类第一次捕捉到那条如“梦幻鬼影”般鱼形祖先的样子!朱敏带着研究团队在数年逐层寻找后,终于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有颌类化石——“梦幻鬼鱼”。
后来,他发掘出初始全颌鱼、麒麟鱼、宏颌鱼、甲鳞鱼等大量丰富、完整志留纪鱼化石。其中,初始全颌鱼被誉为“始祖鸟之后最令人激动的古生物发现之一”。
云南曲靖的潇湘动物群和西屯动物群因此成为全球古生物学者心中的“圣地”。
5月16日,张弥曼(右)与朱敏在曲靖实地考察西屯动物群化石发掘地的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屈婷摄
“斗智斗勇”守护化石
与多数人的想象不同,化石不是简单地从地里挖出来就可以。野外长途跋涉、遭遇毒蛇猛兽、机关陷阱等各种危险是家常便饭。
朱敏是一介书生,人生前20年带着“神童”标签:14岁考上南京大学,22岁时师从张弥曼攻读博士,从那时起,他每年都会来曲靖待上两三个月,埋头挖化石、做研究。
几十年来,朱敏背着大包,拎着地质锤,对照着曲靖的区域地质图,踏遍了每个山头和村落。晒得黝黑、讲一口当地方言的他,哪有科学家的样子?因此,他常被当成可疑者受到盘问。
发掘化石需要和当地农民打交道,朱敏不得已学会了喝酒,竟博得“千杯不醉”之名。酒酣耳热之际,本来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愣头青”也成了他的好朋友。
发掘工作并不总是一团和气,这时就需要他“斗智斗勇”解决问题。“梦幻鬼鱼”发现后没多久,石灰窑有些村民觉得他是“挖了自家宝贝”,开始故意刁难,有次野外发掘工作甚至中断一个星期。
无奈,朱敏找到石灰窑村的书记李树聪,请他从中协调。李是个有文化的年轻人,之前在山东服兵役,见过世面,一说就“通了”,很快做好了村民的思想工作。
渐渐地,本来不善交际的朱敏学会了同各种不同的人物打交道,他的真诚和声望让更多人主动加入到化石地保护行动中。
但化石保护工作仍不时遭遇挑战。比如,火热的经济发展把郊区变成了城市,距化石核心区仅几百米外,出现了连片楼房。很多市民不知这儿有鱼化石,也不关心它们跟自己的生活有何关系。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够,没有把化石承载的自然科学精神传播给民众。”朱敏反思。
梦幻鬼鱼的化石照片。(中科院双古所供图)
传承是最好的守护
杨钟健、刘东生、刘玉海、张弥曼、于小波、朱敏、赵文金、卢静……新中国几代古鱼类学家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在崇山峻岭“接力”寻找,将曲靖从中国西南的“化石天堂”变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古鱼王国”。
从4.3亿年前的志留纪,到3.8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末,中国古生物学家在曲靖发现了共64属82种鱼类各大门类的化石材料。
目前,中国只有云南澄江化石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名列“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1项古生物化石(含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遗产中。
“树毁犹可再栽,鸟去犹可再来,但这些绝无仅有的化石一旦被破坏,就将永远消失!”朱敏大声疾呼。
30年过去,接过老师“衣钵”的朱敏也老了。他意识到,像老师当年一样,把这份自然文化遗产托付给年轻人的时间到了。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与曲靖师范学院合作设立了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朱敏自有深意:一是曲师靠近西屯化石核心区,有“地利”;二是希望影响到这些未来的老师,让化石背后的科学精神“播种”于更长久的未来。
“传承是最好的守护。”他说,希望能加速推动这份全球志留纪-泥盆纪古生物化石中最珍贵的自然遗产成为鱼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进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
在西屯村那条山坡下,朱敏一如当年,把新的工作一处处细细讲给导师听。张弥曼听完,一字一顿地说:“你变了很多,你真的很不容易,你做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