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废九兴,万物新方向,休养生活。忧患总是让人紧张。甚至可以让原本针锋相对的黑帮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然而,安乐,总是一个无形的导火索,把隐藏的一切忍耐全都点燃,瞬间爆发。明朝初期淮西派和浙东派之争在平定北元之后,便正式拉开了序幕。然而这两个派别却十分有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竟然是方言。也就是说淮西派和浙东派其实就是老乡组在一起的两队人。体系庞大的淮西派可谓是明朝开国皇帝的亲友团,鉴于皇帝身份特殊,便任职李善长为主要负责人。若是能进的这个派别,在当时可谓是特大殊荣。当然,这些朱元璋的亲友们作为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当作客上宾,对他们感激不尽。
不是所有的后勤人员都如李善长一样幸运,朱元璋确实是个极其聪明的聪明人。在奖赏打天下的功臣的时候,他对李善长的奖赏是刘基的多倍,然而,刘基在战略、谋略上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李善长只是负责后勤工作。不过从两个方面来看便可以解释清楚:一来后勤工作比谋略、战略工作要更不具有威胁性;二来俗话说得好,自己人永远比外人用的放心。所以朱元璋自然会对李善长更加重视。
再看对于一个如此聪明智慧的人,能想到自己能想到的,考虑之周全简直让人拍手叫好。打下明朝天下的这个过程朱元璋看在眼里,并且刘基帮忙谋略的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所谓精明之极,阴谋玩得如此得心应手,朱元璋即使再怎么需要这个人才,他也不确定如果有一天刘基势力渐渐庞大,会不会危及到他的皇权。所以,聪明一世,怎知伴君如伴虎;料事如神,又岂知道帮君王谋得天下,自身于君王是极大的一个威胁。
当然,如果一直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不要和那些心存不轨之人产生冲突。刘基忠心一片也是能够长久伴君左右的。可是偏偏要引燃那导火线。公正执纪,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触犯当时法律被告到刘基这里,清廉正直的他岂会容忍,刘基查清其罪行后,决定依照法律处置他,不日便执行死刑。而此时恰是皇帝外出,若是私了隐瞒,李彬或许可以躲过此劫,可是偏偏刘基不吃李善长这套,直接上报了朱元璋。于是龙颜大怒,即刻下令要处死这位李善长的亲信。
接下来,巧就巧在,这个命令落到了李善长的手上,即使火冒三丈也只能执行,但是他应是不死心,想了一计,想逼刘基同意他的要求。并且他十分有把握,刘基必定会落入陷阱。
这位李善长也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利用刘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风水之事十分了解的美誉。因此他便设了个圈套,对刘基说:“天大旱,百姓求雨,先生日观星象,应查不应妄杀人。”这一句话颇有意思,若是刘基杀了刘彬,那么天不落雨就成了上天对刘基枉杀好人的惩罚了,李善长心中笃定这次一定能救得自己的亲信。却不料刘先生说:“杀此人,天将降大雨。”于是乎,李彬脑袋落地,果然不久乌云密布天降大雨,从此,李善长和刘基的梁子也被摆在了明面上。
待朱元璋回来,李善长煽动淮西势力集体弹劾刘基,俗话说,一个人即使再神通广大,周围的人不同你合作,势单力薄定是办不成大事的。而这时,朱元璋还是明白刘基的,而刘基也知道暂时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告假还乡。临走时,皇帝正满腔热血要迁都老家并壮志踌躇要远征蛮夷。而刘基给出的建议于日后看来也是正确的,他说:迁都凤阳万万不可,此时远征北元怕是硬碰硬,两败俱伤。
不过,刘基的这次告老还乡也是把朱元璋给弄了个糊涂,刘基岂会甘心?一身戎马陪你打下明朝天下,不曾加官进爵却要被人排挤告老还乡,为朱元璋谋略得大明天下,怎会不知为自己谋略?这位聪明一世的老臣总算最后为自己谋略了一把:他在离开前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受刘基提拔接任御史中丞,其忠心于刘基,准备大干淮西集团。
刘基看人的眼光定然不会错,杨宪不鸣则以一鸣惊人,见贤思齐,扶植人才。借谏官之口,把搜集到的李善长的黑历史证据摆到朱元璋面前。久而久之,皇帝便对这位淮西集团的老乡总管有了想法。不久,朱元璋派人召回刘伯温,也就是刘基,并任命高职,淮西集团大受打击。
而此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李善长是一个香蕉皮,让刘基绊了一跤,伤势聊好了便就好了,那这胡惟庸便是一剂毒药,不见症状,入毒已深。 胡惟庸隶属淮西派,也就是说他是朱元璋的老乡,这也是为他打下了基础,但是他之前一直不得志,总是与中央集团相隔甚远,不过他确实是有真才实干,得到李善长的赏识一举成为淮西派的总管。这样一个人的出现,看似寻常,确实命中安排好的,刘基日后也没有想到会遇到一个这样的角色。
刘基直言直语,据理力争,一来是学识渊博的自信,二来是年长的资本使然。但是缺乏语言技巧的进言总是让皇帝听了不怎么顺耳。于是渐渐的,朱元璋对刘基也有了疑心。
话说如果君王想要给他的臣子设套,即使这位臣子侥幸逃过,又岂能得意起来呢?这位刘基可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这一次跌跤却是致命的。一日,朱元璋似有意又似无意地问刘基:如果废相,那你认为谁最有宰相之能?”
刘基听了立马警钟大响,立马回答::“全由陛下裁决。”话毕他接着问:“那你觉得杨宪可否有宰相之才?”这可谓是个连环陷阱,以试探一下刘基,所以可以说朱元璋早就看破杨宪是刘基留下来的一枚棋子,所以对他的疑心早就生根。好在刘基此时仍然没有松下警惕,急忙回答:“此人有宰相之才,却缺乏宰相之器重,不可为相。”
后来朱元璋又抛出了汪广洋、胡惟庸这两位人选来试探他。不想这位刘先生见招拆招,巧妙逃脱。朱元璋此时也是对这位刘先生佩服十分。却不料待到刘基心想此劫已过的时候,却不知道之前的都是铺垫,之后这招才是致命的。朱元璋语重心长的看着他说:“看来朕的相位非先生莫属了。”刘基后来的回答可谓是触碰了皇帝的大忌,他说:“我自知宰相之能,却生性嫉恶如仇,宰相之职,皇帝自己挑选便是。”最致命并且最愚蠢的便是他之后还说了一句:“此时朝中之人,无人能胜任宰相之职。”
这位刘老先生莫非老糊涂了?还是太相信皇帝了?认为皇帝会原谅他?自居宰相之才不说,还暗喻自己是善,那难道淮西集团是恶?淮西可是皇帝的老家,那谁是恶之首呢?从此,刘基一蹶不振。以刘基为首的浙东派也从此败落。不久之后,朱元璋直接书信暗示刘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刘伯温病倒。朝廷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这一看便是把这位刘老先生给看去了西天。胡惟庸的随身医生为刘基把脉开药方,用药不久,刘基病情加重,驾鹤西去。
而日后朱元璋打击胡惟庸,更是以医生的口供为证据。纵看历史,明眼人都知道刘基和胡惟庸可谓是死对头,这皇帝不可能说为了缓和他们二人的关系,所以特派胡惟庸去问候刘基。再者刘基虽然告老还乡,势力不再。但是作为明朝开过大臣,为皇室家族谋略一生,在朝野影响力依然存在,胡惟庸纵使胆子再大也不敢公然用药毒死刘基。因此细想便可以知道,这幕后人定是皇帝。好一个借刀杀人。
这几位大臣可谓是精明一世,却始终忘记了自己侍奉的这个主是当今圣上,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于他,他岂会容你这眼中钉于人世间?他笑看你们你争我斗,谋略一生,最终的赢家,只有他朱元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