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毛飞上天》播出之前,没有人会想到它会从一个时代上戏突然变成燃烧的偶像剧。
作为中宣部重点扶持的电视剧项目,《鸡毛飞上天》是继《向东是大海》(宁波海商)、《温州一家人》(温州商人)之后的第三部反映浙商艰苦创业史的电视剧,也是张译和殷桃继《温州一家人》之后再次合作演绎浙商传奇。
《鸡毛飞上天》剧照
以张译和殷桃而论,都不算是大IP演员,但是一部国产电视剧能在豆瓣刷到“8.3分”足以说明很多问题。有网友称:“本来只是觉得名字很奇怪,点进来看了一下就再也出不去了。”更有网友建议:少拍点抗日神剧,多拍点这样的年代剧。
豆瓣截图
作为一部年代剧,该剧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bug,起码张译的口音就是个不大不小的bug。再者来说,你们自己说第一件这样的牛仔服是什么时候穿的吧。剧中的一些服装和道具,实在是有点儿超前了。
截图
不过,这些BUG都是瑕不掩瑜,但第三集的一个字幕却有点儿不可原谅了。第三集中,陈江河与骆玉珠重逢,陈江河重回陈家村。谢书记在县里召开基层干部学习班,请邱英杰给陈金水等老顽固讲课。屏幕打出了一条字幕,显示时间为“1992年”。
截图
我们先把这个字幕放一下,往前回放一点点,回到陈江河在火车上初遇邱英杰。
截图
众所周知,1977年9月恢复高考,邱英杰应该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而他和陈江河的约定是“三年之后义乌见”。按照时间来推算的话,邱英杰回义乌任职,大体应该在1982年,而不是1992年。
截图
那么,1982年,义乌发生了什么呢?“百样生意挑两肩,一副糖担十八变;翻山过岭到处走,混过日子好过年”这就是义乌“敲糖帮”的真实写照。义乌“鸡毛换糖”兴起于明末清初,几百年来,一直是许多义乌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鸡毛换糖生意经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之后,其商业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从早期单纯的鸡毛、鸡内金换糖,然后再把优质鸡毛和鸡内金上交国家换取差价,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小百货商店。再到后来,一些鸡毛换糖的农民专门做起了小商品货物贩运,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打通了。
鸡毛换糖
义乌最早的小商品市场的最早起源,算是60年代末的廿三里镇农民的小市场。1974年春节前后,义乌县城稠城镇县前街湖清门附近也形成了时间、地点比较固定的”马路市场。那个年代里,这些小商贩往往被视为是“刁民奸商”,当地政府通常采取劝阻、罚款、围堵和驱赶的方式来管理。然而,这些手段是效果不大,两个提篮叫卖的”提篮女“摆地摊往往是打不倒、关不掉、禁不住也赶不跑。就在这样的追追打打之中,到了1982年,这一年,义乌人迎来了他们新的县委书记。
稠城小百货市场
谢高华,1930年出生,祖籍浙江衢县横路乡贺邵溪村,22岁入党,40多岁任衢县县委书记。1982年3月,谢高华调任义乌县委书记,也就是剧中的“谢书记”。
左三谢高华
谢高华初到义乌之时,义乌还是一个穷,但是透过穷,其实日渐规模的稠城小商品市场已经显现出了它的活力。当时的义乌对于这个自发市场有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认为,绝不能允许市场存在,不能与中央经济政策背道而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可以开放市场,让农民改善生活。1982年3月26日上午,针对稠城小市场的整顿问题,义乌再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一个多月以后,谢书记在县委大院门口,被一个“提篮女”堵了门。
截图
冯爱倩,一个标准的义乌“提篮女”,一个42岁的五个孩子的母亲,一个被追被罚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小商贩。这一次,她豁出去了。1982年5月的一个傍晚,又一次挨罚的冯爱倩来到了县委大院,堵住了谢高华,质问他:“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谢高华无法回答。
年轻时的冯爱倩
“后来我请她到办公室,她拿出大重九抽,问我要不要,我也抽烟,就说要啊,然后给她倒水,开始聊天……最后我告诉她,想做生意就做嘛。”谢高华后来自己回忆说。
1982年8月25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南方夏日。在这一天,浙江省义乌县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强小百货市场管理的通告(第一号)》,宣布9月5日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同时提出“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的新政策,义乌的神话由此催生。
早期义乌小商品市场
最后说一句,剧中谢书记的饰演者,是杭州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的金奖得主。不过,目前他的主业是代表频道与影视公司合作专业从事影视剧的创作和表演。
刘忠虎剧照
刘忠虎与方中信
刘忠虎与保剑锋、秦岚
刘忠虎剧照
刘忠虎与张晨光
刘忠虎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