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邓龙
昨天下午,我偶然在“天下卫东”微信群里看到了一条信息:“沉痛悼念湖北846厂杨克芝同志”,我忽然心里感觉一紧,克芝老师,你咋这么快就走了!
11月6日晚上,克芝老师忽然给我发来一条信息:为筹病重药费,毛主席玉雕像一座,1米6高,重大半吨。国家建议价24o万元,8万元请您认购或宣传。我当时还以为这是克芝老师在帮着别人筹集药费转发的信息,这时克芝老师才说毛主席雕像是自己收藏的,现在自己是肝癌晚期,急需用钱,所以请帮忙认购或转发。
我当时就有点懵圈了,克芝老师在我印象中是个很乐观、健壮的老头,怎么就忽然到了肝癌晚期了?
我认识杨克芝老师是在2018的初夏。那年我到襄阳九天玄女景区应聘,暂住在510厂一老乡家里。克芝老师得知我到了襄阳,问清了地址后就搭公交辗转来到了510厂。我到厂门口迎他,只见一个瘦筋筋的老头,手脖上戴着珠子,手里把玩着俩核桃,嘴里叼着香烟。见面寒暄,老头一口的河南语调,说话声音清脆、简洁,几乎没有废话。他对我这些年挖掘、宣传三线文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推荐我加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还有个专门研究三线建设的协会。
也许是克芝老师与家父年纪相仿,再加上我们的家乡是近邻,他老家在河南唐河县,我家乡在湖北枣阳市,这两个地方的人们语言相近,风俗相似,因此我们挺投缘的,以后就在微信里加强了联系。
第二次见面是在当年的年底,我与3541厂的宋书记一起从武汉驾车到襄阳,专程去846厂拜见了克芝老师,并参观了他搜集的三线史料和实物,有道具枪,也有坛坛罐罐,装满了一屋子。那天碰巧还见到了上海大学的徐有威教授,他当时正在846厂调查小三线建设。
第三次是在去年夏天,中国三研会在四川大邑县雾山农场(6569厂)召开换届年会,在会上见到了克芝老师,会后我们在一桌吃饭,他谈笑风生,诙谐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去年底,我联系克芝老师,把在湖北成立“湖北三线建设研究会”的想法告诉他,他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后因诸多因素和武汉疫情的影响,此事不了了之。
今年5月底,武汉疫情稍平定后,我受邀到了四川射洪3536厂做三线遗址项目的策划和总规,之后就很少与克芝老师联系了。没想到11月24日克芝老师因病而去,令人痛哉!
克芝老师1946年生于河南唐河县杨户村,后迁居湖北潜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服役于铁道兵,1970年3月转业进入襄阳卫东机械厂(846厂)工作,先后任工会宣传干事和劳动服务公司劳资主管等职。2002年退休,2005年1月返聘担任846厂《卫东人》报主编至今。曾当选为襄阳市襄城区人大代表,担任过市工会学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
克芝老师多才多艺,对书法、集邮、摄影、写作、制谜、收藏等颇有建树,曾发表《老骥伏枥照汗青》《顾勇和他的“顾氏管理法”》《摄影漫谈ABC》《怎样制作人名谜》等50余万字各类作品。本号曾经转发过克芝老师的三线研究论文《湖北的小三线建设——以846厂为例》一文,该文被收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局长陈夕总主编、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主编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一书。
2012年以来,克芝老师组织和参与了由上海大学教授徐有威策划、凤凰卫视拍摄的5集纪录片《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和中央电视台刘洪浩主导的10集专题片《大三线》的拍摄。同时,为襄阳市委《辉煌70年奋斗新时代》文集,为襄阳电视台《改革开放40年》专题片,为襄阳市、襄城区、襄阳市城市规划等3家展览馆,为四川大邑雾山三线记忆小镇展览馆等提供了很多三线建设的文稿、资料和文物。
2018年,克芝老师开始着手编辑《卫东史稿》(4卷20个主题约100余万字),筹划“卫东历史展览馆”(已收集藏品8000余件)。
克芝老师为三线建设文化的发掘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早在今年4月,克芝老师就被查出患了直肠癌,并已扩散到肝脏。他一面积极治疗,一面忍着病痛与时间赛跑,抓紧整理《卫东史稿》,加紧进行“卫东历史展览馆”的二项工作。然而,天不遂人愿,克芝老师倒在了三线人追梦的路上,令人悲痛不已,也深感惋惜!
克芝老师有一句话让我难忘:“位卑不敢忘宗,力单更需潜行。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就是我杨克芝心目中的责任和担当。”这句话也是克芝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克芝老师真正践行了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誓言,他的奉献精神和三线情结,是值得我们三线二代人学习和效仿的,他是我们三线人的榜样。克芝老师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