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莲已经杀到家门口的挑衅,瓶儿选择了沉默,她捂着官哥儿的耳朵,搂着官哥儿在炕上睡着了。晚上西门庆从县衙下班回家来看官哥儿,他见瓶儿眼睛红红的,连忙问发生什么事儿了,瓶儿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提金莲挑衅的事儿,她只是淡淡地说:“我心中不自在”。
西门庆关心瓶儿
前面说过,瓶儿不愿意和金莲发生正面冲突,这一来是因为瓶儿自己现在地位稳固,没有必要和金莲计较免得矛盾激化节外生枝,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母亲,瓶儿现在的心思都放在官哥儿身上,她宁愿自己承受一切委屈也不能让针对她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是是非非有丝毫的牵扯到官哥儿。但还有一点原因,这是一个只有瓶儿自己知道的原因:隔天就是元宵节了,她的二十六岁生日,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是一年当中除了大年三十除夕夜之外最热闹的一天,而且比起年三十,元宵节还多了一层内涵,那就是作为春节的尾巴,元宵一过,整个春节就彻底结束了,也就是说元宵节的欢欣热闹并不纯粹,这其中还多了一丝绚烂即将逝去,乐极即将生悲的感伤。
在《金瓶梅》中,元宵节是一个被特别反复浓墨重彩刻画的节日,而这一次政和七年的这一次元宵节则是《金瓶梅》所描写的几次元宵节中最华丽详实,最热闹纷繁的一次,宝马香车“络绎不绝”,彩灯舞狮“烟锦绣围”,而将整个节日的气氛推上最高峰的就是就是最后的烟火礼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这是极少的专门详细描写烟花的段子,非常的美丽动人,这是一次绚丽到了极点的烟花,它将人们在节日中的狂热直接推到了最高潮,在中国的文化中,除了喜庆之外,烟花有着另外一层内涵,在一瞬间将所有的灿烂用最张扬的方式最极致的表达出来,然后紧接着的就是毁灭,化作灰烬撒向四方,在极度的欢闹之后瞬间就是极度的寂静,所以烟花背后代表的是一种落寞的情绪,是一种无以为继的感伤。
元宵佳节
前面的篇幅特别提到了,在这次的元宵灯节中,瓶儿和来拜她做干娘的吴银儿之间有一次难得的敞开心扉掏心掏肺地彻夜长谈,瓶儿的这一个举动是很有问题的。她心中有那么多的苦闷,有那么多的委屈,她内心特别渴望能够找到一个人来倾诉,可她既没有找本应该最亲近的西门庆(她只对西门庆说“我心中不自在”),也没有找其他的太太们,像月娘啊,玉楼啊(金莲就更本不可能了),她最后只选择了一个差不多算是陌生人的银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玩味的选择。孔子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只有等到远方的朋友来到时我们才会真正的快乐,那反过来说不就恰恰证明我们身边根本就没有朋友吗,何止是没有朋友,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这是何等的讽刺啊!
所以和这个无比热闹的元宵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瓶儿无比的孤独和落寞,她已经到了只有面对一个陌生人才能真的敞开心扉的境地。瓶儿,这个出生在元宵节的女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她的前半生大起大落,船过千帆,就像这元宵节纷繁的烟花一样,在这个极度的绚烂之后已经没什么东西可以再去点燃她的热情了,在那些烟花化作灰烬之后她的后半生注定只能是落寞与孤独,这种孤独并不是说她的身边没有人相伴,这种孤独事实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无以为伍。在这个大家里面,没有一个人真的理解她,因为这些人,不管是西门庆,月娘,玉楼,或者还是金莲,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她同样的高度,能够从她的境界层面去为她着想,这也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吧,这也就是瓶儿自身的那个原因,那个没有去和金莲计较的原因,她累了,境界不同,她没那个精力更多的是没那个心情去和金莲玩儿那些她毫无兴趣的勾心斗角了。
瓶儿与吴银儿
这个政和七年的元宵节在《金瓶梅》中一共占据了长达五回的篇幅(全书的1/20),作者毫不吝啬的用大量的笔墨在渲染这个标志着西门庆的人生达到巅峰的繁盛瞬间,它就如同夏日盛开的花朵,拥有极致的鲜艳和极致的辉煌。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盛夏之后就是萧瑟的秋风,在极盛之后紧随而至的必然就是急速的衰落,乌云开始慢慢的从遥远的四方向着中央聚拢,警告的雷声开始若隐若现,这个盛极一时的家族在翻过了顶峰之后,即将开始向着那个不可避免的方向,也就是下坡的方向,飞速的滑落。
那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慢慢开始笼罩在这个家族上空的乌云为我们发出警告的雷声吧:
转眼到了四月中旬,在一次招待蔡御史的接待工作做完之后,西门庆遇到了一位来自印度的云游僧人,一个相貌奇特的大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其貌不扬的大师长什么模样:鼻梁高高直直的,眼窝是深深陷下去的,脸色是紫色的猪肝色,穿的僧服是肉红色的,从脸型看,这大师是属于典型的印度雅利安人种,不过很有趣的是他的脸色和僧服的颜色,紫黑色的头和肉红色的身子。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这是什么东西啊?
印度大师
乖乖,cosplay玩儿成这样,耳目一新是谈不上,但眼前一亮也还是能沾上边的,所以西门庆也是一下子就被这吸引住了,他心里想“这个和尚必定手段高强”,那么这个大师是不是真有什么高强的手段呢?我们下回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