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一百年以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思想,领导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建党百年·我们的文艺”微评,上海一批文艺家、评论家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上海的文艺发展历程,用文艺评论等方式回顾、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文艺工作包括创作、理论评论的历程、成就和经验,展望新时代繁荣创作、发展评论的前景。
以赤子之心拥抱时代的上海话剧
喻荣军
中国话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上海发端,从此,上海作为中国话剧的诞生地自始至终都走在中国话剧发展的最前沿。同时,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红色题材也一直是上海话剧表现的主题。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上海的话剧一直在观照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并且不断地挖掘和发扬历史文化、海派文化,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积极的现实性,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趣和人文内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话剧快速发展起来,许多国外经典作品被介绍到上海,话剧原创作品也有了不小的收获。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上海话剧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并渐渐走向成熟。在中共地下文委的领导下,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他们在上海开展革命戏剧活动,创作排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的话剧作品。此后,职业剧团开始在上海出现,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演剧经验,造就了一批的话剧表演人才,培养了一代话剧观众,同时也产生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剧作,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长演不衰,如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名优之死》和洪深的《五奎桥》等。
《名优之死》
《五奎桥》
抗战时期,话剧一度从剧场走向广场甚至更广阔的天地,话剧与时事、时势的结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了分别以重庆、延安和上海为中心的局面,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话剧中心又重归上海。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话剧再次吹响了号角,上海剧作者协会迅速排演了三联话剧《保卫卢沟桥》,随后上海戏剧界人士组成了13个救亡演剧队,除两队留守外,其余各队相继离开上海奔赴抗日前线,建国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正是在演剧队的基础上建立的。“孤岛”时期,上海的职业话剧普及兴盛,业余演剧轰轰烈烈,一大批职业剧团和演艺人才产生,话剧已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历史剧兴盛,讽刺喜剧崛起,除了剧场的演出之外,还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广场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等,话剧的影响遍及全国,鼓舞了人民的抗敌热情,从城市到乡村,从剧场到街头,话剧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并具有革命性的演出形式。
《枯木逢春》
《年青的一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50年代开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团等相继成立或恢复,上海的话剧舞台涌现出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剧目,如《布谷鸟又叫了》《枯木逢春》《年青的一代》等。“文革”结束后,上海话剧迎来了春天,并一度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锋,改革开放伊始,话剧又以其敏锐的嗅觉开中国舞台之风气,一大批现实题材作品横空出世,现实主义创作回归,话剧演出一度空前繁荣。《于无声处》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复苏和回归的旗帜,其后,《陈毅市长》《血,总是热的》《寻找男子汉》等剧在戏剧结构、叙事手法、人物刻画和人性挖掘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令人振奋。到了90年代,上海不断地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虽然话剧市场一度陷入低谷,但是上海的话剧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一些引起不错反响的现实主义主流作品,如《OK,股票》《大桥》《中国制造》《徐虎师傅》《徐虎》《股票的颜色》《股票的缘分》《苍天在上》等。
《于无声处》
《OK,股票》
跨入新世纪,上海话剧呈现出以主流戏剧为主,实验戏剧与通俗戏剧多元并存、风格多样的戏剧格局。话剧创作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极大的热情拥抱生活,排演了许多观照现实的主旋律作品,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排演了《一九七七》《钢的琴》《红星照耀中国》《老大》《大哥》《共和国掌柜》《吁命》《起飞在即》《追梦云天》《家客》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
《老大》
《追梦云天》
如今,上海话剧迎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局面。其实,话剧艺术的本质特征没变,但是观众一直在改变,观众的欣赏需求与习惯也在改变,客观上要求话剧艺术要与时俱进。今年正逢建党百年,上海话剧又以《浪潮》《烽火家书》《武康十九号》《作家在地狱》《前哨》《孩子剧团》《师者之路》等红色题材作品来庆祝。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上海话剧要坚持真理、扎根人民,不负时代,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之中,去发现和挖掘题材,从生活中打捞作品,怀赤子之心,永葆创作激情,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从而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
《浪潮》
《前哨》
(作者系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