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创作不易,转载事先联系,否则视为侵权
本文有剧透,慎入
导言
热播剧《巡回检察组》中的女人,大多很悲情。
一心要为儿子翻案的胡雪娥,生活的打击一个接着一个,小儿子进了监狱,大儿子差点咬舌自尽,老伴没了,孙女儿没了,儿媳妇也没了。
米振东的贤惠妻子童小娟,早年不幸被人侮辱,本以为嫁了个值得依靠的好男人,开启幸福人生,最后却成了杀人犯帮凶。
米振东的初恋情人傅明月,从小是个孤儿,和米振东相爱却没法走到一起,因不堪忍受家暴雇凶杀人,受害者成了杀人犯。
孤儿院的小公主白小莲,父亲死于车祸,母亲死于拆迁,挑唆仇人之子想要借刀杀人,却因爱慕虚荣反被利用,成了杀人工具。
这些女人的悲惨命运,有的是由外界造成的,有的是由自己造成的;而其中最让人唏嘘的,要数"930谋杀案"中的关键人物宋丽敏。
宋丽敏一生忠诚,一生付出,却一生都处于困局。
在她的人生中,至少有过3次关键性选择,而每次选择,都加速了她的悲剧性命运。
01
第一次选择:卧底
宋丽敏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李美娟是她的养母,白继发是她的养父,米振东是她的大哥,白小莲是她的姐妹,他们都是她的家人。
所以,当米振东和白小莲决定为父母复仇时,宋丽敏也成为其中一员,而且是关键位置上的一颗棋。
为什么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宋丽敏的个性:隐忍、忠诚而且依赖。
隐忍的人最适合潜伏,忠诚的人不会出卖组织,而依赖性强的人通常缺少自我。
米振东信仰的忠孝仁义,"道德绑架"了不少人,对某一类人尤其有效,就是:没有自我的人。
宋丽敏刚好是这类人,她选择了跟随,在整盘棋中,她没有决定权,她的个性也不支持她有决定权。
作为一枚复仇的棋子,宋丽敏卖了一张50万获奖彩票给沈广顺,当对方有所怀疑时,她把自己当作诱饵,与沈广顺正正经经地谈起了恋爱,俩人结了婚还生了女儿苗苗,让整盘棋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宋丽敏的角色是潜伏者,配合米振东陷害沈广军,让他为养父白继发之死付出代价。她做得很出色,沈广顺为了保护她,对当年停车场及彩票之事守口如瓶。
但宋丽敏活得并不轻松,虽然婚姻只是诱饵,可10年的朝夕相处,她还是投入了真感情,她在乎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于是麻烦来了:一边是孤儿院的兄弟姐妹和冤死的养父母,另一边是深爱她的丈夫、女儿和一个屋檐下生活的小叔子。
手心手背都是肉,到底何去何从?
在矛盾与挣扎中,宋丽敏等来了第二个选择,也是她必须执行的使命。
02
第二次选择:陷害
或许在宋丽敏偷出沾有沈广军指纹的螺丝刀时,内心是有挣扎的,但是面对米振东运筹了10年的复仇计划,她没法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因为她本来就来卧底的。
她万万没有想到,沈广军带着苗苗去了林子,被徐大发的死吓得落荒而逃,而把苗苗忘在了车里,等反应过来回去找时,苗苗已经没了呼吸;他试图给苗苗做人工呼吸,孩子却没有醒过来;沈广军不敢报警,就把苗苗埋在了树下。
令所有人震惊的是,苗苗当时并没有死,她是被活埋的。
当宋丽敏看到这一幕,瞬间崩溃了,因为间接害死苗苗的,正在自己。
她该如何面对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或许当宋丽敏嫁给沈广顺时,她的婚姻和家庭就注定是场悲剧。
她曾心存侥幸地认为,自己可以爱情、忠义双丰收,却阴错阳差地,把自己的女儿送上了不归路;忠义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侥幸和贪心的心理害了宋丽敏,而《巡回检察组》里的其她几个悲情女人,也大多如此,童小娟、傅明月是因为情爱,白小莲是因为名利,这让她们迷失了自己。
在这点上,她们都没有胡雪娥心明眼亮、界限分明:
- 当认定儿子不是杀人犯时,她卖房、求人、闯会场,也要去申冤;
- 当得知儿子骗保和误杀苗苗,她没有包庇,而是给执法者送去锦旗;
- 即使冯森担着杀害宋丽敏的嫌疑,她依然把最重要的证据交到他手里。
胡雪娥与旁人的最大不同是:她是以正义为界,而不是以人情。
这让我想到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6阶段论,将道德标准,由低到高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
- 第一阶段:听从权威
- 第二阶段:功利主义
- 第三阶段:求爱求认可
- 第四阶段:法律法规
- 第五阶段:社会责任
- 第六阶段:良心良知
第四层之前,都属于15岁以下的心理发育水平,而成熟的道德标准,应该在第4,5,6层,即:法律、社会责任、良知。
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来检验道德,就是:午夜梦回时,你会不会心安?
胡雪娥可以,但宋丽敏不行。
03
第三次选择:生死
《巡回检察组》中所有的涉案者,最后都"撂"了,除了宋丽敏,因为她选择了死。
照理说,宋丽敏只是从犯,并没有直接参与杀人,如果认罪态度好,判不了多少年,人生还有机会。
可她选择了死,而且从自杀现场看,她是一心求死,脖子全断了。
为什么宋丽敏会如此决绝?
因为她已经无路可走,即使立功出狱,即使所有人都原谅她,她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宋丽敏的一生,充满着各种丧失和无解的难题。
童年时失去父母,接着养父母也没了,女儿因自己而死,婚姻是场骗局,家里还有个害了养父和女儿的小叔子。
10年的潜伏生涯,她揣着所有秘密受尽煎熬:米振东的复仇秘密,沈广军的车险秘密,沈广顺的彩票秘密,她什么都知道,可什么都不能说,每天还要一起吃饭、睡觉、聊天,表面上正常生活,暗地里心怀忐忑。
10年里,她一边爱着沈广顺,一边想着谋害沈广军,这样分裂的日子,没疯掉已经是很强大了。
然而,她还要面对第三个选择。
她知道,沈广军为了自保,早晚会说出她的身份,接下来的问题是:她该怎么做?
将秘密说出来,就对不起米振东和孤儿院的伙伴,他们也是亲人,是孤独时相互取暖的同伴;更况且,真相大白后,她也无法面对沈广军、沈广顺和胡雪娥。
可如果不说,以冯森的智慧,早晚会查出来,她依然会被绳之以法,依然无法面对那些,因自己的错误而伤害到的家人。
更重要的是:苗苗死了,苗苗是因她而死,这让她未来的生活都将在忏悔中度过。
宋丽敏走进了死胡同,她没法面对那些爱她的人和她爱的人,所以她只有死,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因为终于不用再选择了。
然而,即使付出生命,她依然换不回内心的安宁,而且再也没有机会做回真正的自己了。
一个人生命的光彩,来自于自我价值,当价值感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结果一定是可悲的。
结束语
有一种人,总是在无意识中,重复着"受害者"命运,他们不断地牺牲自己,保全他人,这样算好还是不好?
从对方的角度、甚至某些忠义道德的角度,他们是被认可的;可如果站在自己和亲人的角度,有时反而是残忍的。
把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选择权,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托付心理",是内心虚弱和自我价值感不足的表现。
比如:把幸福托付给婚姻,把事业托付给企业,把未来托付给组织,把自己托付给神……
宋丽敏就是这样的"托付者",她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活,这与她的身世不无关系。
孤儿的内心世界里,有个不易察觉的负性思维:因为我不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得拼命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正是在这种负性信念的支撑下,宋丽敏努力支撑了10年,她想做点什么,为养育自己的养父母和孤儿院的兄弟出把力,来证明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为此,她付出了全部,爱情、婚姻、孩子、良知、以至生命。
而她得到了什么呢?她身边的人又得到了什么呢?
美女教授陈果在一次演讲中说,做任何事情,只有一个动机:它是不是指向我的幸福。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所以,是没法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
如果有来生,想对宋丽敏说:在付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
【我是欣然,为大家分享心理知识,如果某些话题引起您的思考与共鸣,请打赏留言,感谢您的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