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成功从来就不是靠什么成功学,我是研究透了别人的失败才成功的。
他的理由是“成功的因素千千万万,很多时候还有偶然的运气。而那些失败的经验更值得学习和研究。”
隋唐交迭其实是个乱世,错综複杂,梳理的过程会很累人。
隋朝姓杨,唐朝是姓李的,因为开国皇帝叫“失败学”,也就是当了8年皇帝的唐高祖。
→ 骑牛读书李密也
当时有位逐鹿人也出身贵族,祖先同样有赫赫军功,同样受过隋炀帝器重,这位大将军姓李,叫李密。
李渊标榜的是“成功学”,而李密则是“失败学”,彼此的成败都有偶然和必然的成分,即使1400多年后审视,唐高祖李渊成为开创大唐的皇帝,过程中若被抽掉几片拼凑得恰恰好的历史碎片就不行了……那是马云所说的“偶然的运气”。
还是着重于李密的“失败学”作个解读──
李密雄略纵横,那个把《汉书》挂在牛角,边骑牛边读书的小伙子就是他。
隋朝名臣兼军事家杨素第一次见到李密,就认定这小子异才洋溢,绝非寻常之辈,当时,李密在牛背上且行且读读着《项羽传》。
李密雄略纵横,把《汉书》挂在牛角,边骑牛边读书的小伙子就是他。
天下大乱,群雄跟盗贼皆蜂起,李渊的帝王之路有太多对手,但是,真正比李渊更被看好的人中魁首正是李密!
不争老大,避其锋芒!
论天赋、才情、人气及实力,比李渊强出几个档次的只有一个李密,不少人游说李密跳出来称帝!
早在唐宋就有若干人拿李密来跟项羽“比肩”,或许李密在某些方面太“似曾相识”,譬如应该笑到最后的项羽却坑在刘邦手上,李密也是;得天下者照理说是他,可偏偏是李渊。
李密有一代枭雄,功败垂成的悲剧英雄形象。
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颠覆那套“成王败寇” 将历史法则颠覆得非常成功的异数,这位铁血风云人物毕竟 “长锋所指,四方臣服。捭阖天下,无人可挡”,毕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密不同,李密死后宛如一个飘失在风中的符号,尽管还有忠心耿耿的旧部在接下来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大放光芒,且极力肯定他,唐初三朝元老徐世勣就是其中一位。
要说隋末叛变起义,李密的年纪虽比李渊小16岁,却胜在起跑点上……李渊蓄势久矣,一直举棋不定,他起事时年已过半百,而且还反隋炀帝杨广但不反隋,甚至公开要拥立皇帝的孙子杨侑即位。
逼李渊反,临门一脚是李世民踢的──有这样的说法:李世民灌醉父亲,一夜风流醒来,李渊居然惊觉自己在隋炀帝的床上搂抱他两名妃子!
李渊谋反,35岁的李密已成为天下叛军之最强领导,是兵力最强的起义大军之盟主,李渊也收到李密一篇 “魏公大元帅李密谨以大义布告天下” 檄文,足见李密的地位,当然也可以窥见李密是如何心高气傲,骄狂自大。
李渊反而更加小心翼翼,避其锋芒。
李渊不算是什么旷世才,但他老成持重,有灵活手腕和情智商,除具兵者之诡道,还有非常厉害的儿女团队,特别是战神李世民。
北征之时,李渊狡黠地写信去高度赞许李密:当今能为民之主者,非君莫属!
这是迷魂汤,大有麻痹作用,李密在关键时刻并没把李渊当成逐鹿对手。
狡黠的李渊显然在做他的工作,不争老大就是抓李密要害的工作:你强我避,你傲我卑,你近我远……代价是硬仗由你去打,就是要打到你乱,打到你的势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削弱,时机到了,我来占便宜,后发制人可也。
→李密三策 决胜天下
必须承认,李渊权衡轻重缓急的策略排序准确。轻重缓急本来就是战略,李密这位剑拔弩张的老大却一再失误,他的失败跟李渊不算有太直接关系,是他在权力更膨胀时,一步步走入看不到自己的盲区,掉入自己神话的陷阱。
李密有三策,是决胜天下的“神准”三策!
他在历史风口上闯荡登场,其实做了一件三国孔明跟鲁肃做过的事。
隋唐交迭其实是个乱世,错综複杂…….
叛变的路他一起步就走得不顺遂,他跟随的第一个大哥叫杨玄感,两人是惺惺相惜的故交,杨玄感的父亲就是杨素,那位踫见他在路上骑牛读《项羽传》的大官,他还告诉儿子:这小伙子有异才,见识风度不是你我等闲之辈所具有的。
父亲很能打仗,水陆皆强,屡战屡胜,在隋文帝时期,已经是权臣名将,还帮忙文帝之子隋炀帝夺取皇位,其功非同小可,长子杨玄感自己声名又盛,父亲去世后在朝廷大受猜忌,因此决定出走谋反。
刘备三顾茅庐,孔明献《隆中三策》(隆中对),鲁肃也为孙权献出图谋天下大策。同样的,李密向杨玄感献出三策:上策是打下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控制山海关,也就是以关外为目标,中策是攻占长安,下策则是攻打洛阳。
杨玄感忘了父亲当年怎么告诉他李密在你我之上,以为自己更犀利,坚持攻打洛阳,李密说那是下策,他却硬说是上策,在洛阳连打几仗都胜,结果一个差池,兵败人亡,连李密也被捕,折腾一番才逃跑,隐姓埋名了一阵子。
李密本来就睿智过人,这个时候他还是稳重清醒的,他的上中下三策后来证明就是风云际会,决胜天下的弈谱。
三策之中,冥冥中李渊选择上策,而李密自己呢?
隋朝从一统一天下就开始为后来的唐朝打工。
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建立隋朝,在位24年,在他“开皇盛世”统治的首8年,举国户口就大幅度增加55%!
隋文帝的接班儿子隋炀帝杨广在位不到15年,创下人口直线消失的“灭绝大灾难”。
父亲非常了不起,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矫国革弊,方方面面都干得太到位。次子炀帝继承盛世,一个被公认是物资相当雄厚的美好朝代,可中途隋朝就被搞砸了!
→偏离了“成本效益原则”
隋炀帝坑死自己,消灭了隋朝──唐高祖李渊跟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却站在他及他爸隋文帝的肩膀上开创另一个盛世。
隋炀帝坑死自己,消灭了隋朝──
一切却由隋炀帝及他统治下的广大隋末子民买单。
说到李密的“失败学”,这位枭雄其实也一直在把自己往坑推去,而且是一个不断投注,不断买单的人,所以他输得很惨。
李渊谋反的头等事是恭维李密,不只是恭维,还尊李密为霸主。
理由是,李渊太害怕李密的强大瓦岗军,只要有丝毫对峙的阵势或被追击,肯定出师不利,一触即溃;李渊又非常担心隋都洛阳官军向他进攻。
李渊把心思告诉儿子和爱将, “举李密为霸主,助我抵挡洛阳隋军的进攻!”
李密不北上追击李渊,而是全盘跟洛阳隋军缠斗,连其他以隋都权力核心为攻击目标的反隋对手也去应付,他打的是红海战役,偏离了“成本效益原则”。
这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抉择的失误所在,成本太过高昂沉重,优势效益与回报根本就远远抵消不了,如此划不来的代价是非常糟糕的买单行为。
应该这么说,如果隋炀帝不是这样,他不至于把大好隋朝这么快就玩残,如果枭雄李密也不是这样,隋亡之后的李家江山照理他是“被考虑”的。
隋炀帝以6年的时间分4个阶段开凿京杭大运河,耗用数百万人……
经常是这样,有人买单,就有人得到──不管是不是“偶然的运气”,李渊的确受益无穷。
史上最奇葩:隋炀帝
话说隋末是一个国力被极度透支的大饥荒年代──隋炀帝把国家的人、物力资源耗尽了,还死力在搾压。
其时,经济大体上崩盘,“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徭役既重又急……在受黄河氾滥及旱灾长时间肆虐的地区,早已出现人剥树皮吃,然后吃树叶,“皮叶皆尽,其后人乃相食”。
隋炀帝是历史上奇葩中的奇葩,这话怎么说?
他活到50岁,可他一生所做的大事需要一个以上,并且拥有合理生命周期的朝代才可能按部就班来完成,也可能需要大批能干的皇帝才干得了……可他却一起上架,实践得没完没了……长城大运河的实惠却让接下来的唐朝去收割。
比如统一全国这件事,父亲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南北分裂状态并未彻底消除,就是隋炀帝杨广在公元589年衔命以举兵58万人的代价来灭掉陈朝,结束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五胡乱华”以来,历时273年的分治和动乱,这就是隋朝为后唐朝奠定盛世基础的前期工程。
大运河: 隋炀帝把国家的人、物力资源耗尽了,还死力在搾压。
隋炀帝一上位,就动员数十万男丁为长安、洛阳掘长堑,挖壕沟,设关防;接着又在洛阳兴建新都,平均每月强制役使男丁200万;他以6年的时间分4个阶段开凿京杭大运河,耗用数百万人,男工不够,女的也强迫征用,此外还凿太行、修长城等等等。
隋炀帝还不停地打了很多边疆战役,显著扩大国家领土,最争议的就是三次攻打朝鲜,其中有一次出兵超过110万……
饥荒年代,盗贼蜂起
整个概念很清楚了──就是人命很贱,隋炀帝超残暴,他每落实一项大工程,人口就得数十万,上百万消失,唯一能让庶民不必以切手断脚来躲避徭役兵役,值得叫好的就是皇帝在广设大粮仓……老百姓实在是太饥饿太饥饿了。
可偏偏粮仓更是让举国庶民大反!!
隋炀帝在全国建了六大粮仓,其中最著名,也是规模最巨大的一座就是回洛仓,它有5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仓内有仓,本来就是为了解决洛阳一带的口粮问题。
粮仓一为官仓,二为社仓,后者又被称作民仓:“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结果是朝廷通过民仓补官仓,是去挪取社仓的民粮,这等于是抢劫,落得天下粮仓都不赈济老百姓!
隋炀帝设大粮仓……老百姓实在太饥饿了。
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这令百姓逐粮,逼人民去偷去抢去骗……挡都挡不住,“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去偷去抢去骗既是生存的手段,整个国家的赋税征收体系基本上就崩溃了。
老百姓集体去偷抢总要有个名堂,造反、起义就是名堂,也是挥动凝聚力量的旗帜……
有一股由农民和盗贼汇成的武装势力就是这样子来的,它叫作瓦岗军。
瓦岗军的老大原本是犯法亡命至河南瓦岗的司法官员翟让,他一开始纯为逃命,反叛即是求生的本能,所以说,翟老大胸无鸿鹄之志,也没拯救黎民的宏愿,他顶多只想混成强盗王或山寨寨主……17岁的徐世勣智勇双全,投靠了翟让,帮忙他把跟随的群众推上万人。
李密在这时候登场,他向第一位大哥杨玄感摊开决胜天下的棋谱,也就是决胜三策:上策是北上攻打关中,控制山海关,中策是攻占长安,下策则是攻打洛阳。
杨玄感坚持攻打洛阳,结果是死。
李密投奔翟让,一加盟瓦岗军马上就是不一样了!
李密跟翟让一合作就聚焦在一个“粮”字,抢官家盈溢仓库。依李密之见,天下苍生毕竟跟着粮食走,谁能让人填饱肚子,谁的人气必旺,也就有了大声势、大气场。
神话崛起 上策丢失
区区万人的瓦岗军一有了李密,一年半载之内,兵力飙破30万(接下来的发展,随时可调动的人马超过40万),一时间,天下反军盟主就是李密,民间家喻户晓的救世英雄也是李密,于是李密权力膨胀了,李密的神话也出现了。
权力的膨胀让他一步步走入看不到自己的盲区,最终掉进自己神话的陷阱。
恰是这个时候得由自己来选择将决胜之上策实践了
异常讽刺的是,李密当初所献三策是以入侵与攻打关外为上策,下策是固若金汤的东都洛阳……可他李密自己却跟败亡的杨玄感选择一样,把目标锁死在洛阳,选的居然是下策!
为什么?
李密自己已辨认不清,所谓的神话到底是因为他李密是神人,还是天下粮仓造就了神话?
据记载,李密攻陷洛口仓,开仓赈食,饥民多达数十万,“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
公元617年,李密带领7千精兵袭击兴洛仓,开仓任由百姓领取粮食,连妇孺老幼都赶去,人潮汹涌,络绎不绝,多达几十万人。
不只洛阳一带,远处群盗也莫不响应,狂热加入瓦岗军,很多郡县就顺势被李密借机攻陷,其间也收降了不少出色的隋军将领……
李密的神话既然跟开仓放粮赈民效应有太直接的关联,他也把自己困在粮仓的魅惑中,眼中的天下格局窄化成洛阳粮仓,他没冲出粮仓,反得胶着在洛阳打滚,日以继夜跟隋朝最精良,而且援兵不绝的大军死磕,优势没有,成本太大,不断消耗,不断买单……
这恰恰是让李渊嘿嘿窃喜的事 “助我抵挡洛阳隋军的进攻” ,不外是在为瓦解隋朝,创立唐朝开路。
隋末从倾颓到倒塌,速度快,过程短,天下谁主沉浮在瞬间落定──
李密耀眼至极的荣光一闪而过,注定是划落在浩瀚长空的流星。
隋炀帝一死,天下新主是唐高祖李渊;新帝从他在太原起兵到攻下长安城,不到半年的光景。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大一统的朝代鲜有如此迅速更迭,且衔接得若无过渡时期,隋唐就是这么异样,所以,“唐食隋粮”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乱世天下 眈眈逐逐
那是公元617年春天,李密35岁。
他亲率7千瓦岗精兵攻下隋朝第一大粮仓──洛口仓,一开仓赈民就轰动了天下,除了饥民百姓数十万人,还有“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
他就这样建了洛口瓦岗军政权,这一跃就是“魏公”了,成了反隋义军的最强统帅,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
魏公李密夺取荥阳,占领距离东都洛阳城约50公里的洛口,还拿下东都洛阳城15公里外的金墉城。
可以看出来,李密带兵抢劫粮仓,开仓赈济的效果太劲爆,太完美了……天下闹饥荒,苍生跟着粮食走,每赈粮一次引爆几十万人摩肩接踵的场面是小意思,被称爹叫娘也不出奇……
苍生跟着粮食走或死心塌地跟着李密走是两不同概念,虽有几十万,甚至百万人往矣,可是,有多少抢领粮食者一心出自支持李密推倒隋朝政权的革命斗争?又有多少人要集体来把李密 “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应验?
乱世天下,对苍生更贴切的写照或许是“欲望横流、贪戾无厌”,又有谁不是在眈眈逐逐?
改朝换代不是开仓赈济
李渊也在陕西抢过永丰仓来劳军赈民,其他起义军阀亦有人干过同样的事,不过,没人比李密那么频密,那么“专业”,那么神魂颠倒,那么侠盗罗宾汉!
要做草莽绿林英雄或侠盗罗宾汉跟推翻统治权的逐鹿人绝对大有分别,李密的“集中战略”失焦在“李密神话”和传奇中,这样的神话是很水浒传,很梁山泊,很宋江那样禁不起招安的……
他沉溺于打造其神话的粮仓效应,粮仓于是也成为陷阱;在李密被推举为大当家后,他拥有自己的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大本营就建在拥有大大粮仓的洛口,故被成为为 “洛口政权“。
瓦岗军大哥翟让胸无大志,能饱暖思淫欲地过寨主日子就觉得挺好,他颇识时务,把军队管理正规化、向洛阳闯关的战略部署大事交给李密……
李密第二次带3万人去攻抢回洛仓时,还就地修筑营垒,对东都洛阳采取蚕食逼迫之计,洛阳隋朝廷急派人到江都(扬州)向隋炀帝求援: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
透支自己 为敌买单
“李密有众百万” 也许夸大了一点,不过,瓦岗军声势极大是可以肯定的,李密要以粮仓逼得洛阳城内断粮无食也是事实,他的威胁的确非常大,问题就在没把洛阳攻克。
为何?
主、客观内、外在因素都有──
客观而言,洛阳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李密自己也承认,攻洛阳是最下策。
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同年拍板在洛阳营建都城,次年竣工,再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六宫百官从西都长安迁居洛阳,帝国的权力中枢迁移至此,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隋炀帝不在时洛阳城时,他爱孙杨侗一定留守,有重臣团队,也至少驻有20万装备精良的隋军守护。城外有两个大粮仓──回洛仓跟洛口仓(兴洛仓),两大仓之间有两城,即金墉城跟偃师,李密跟隋朝的战争一直胶着在这一块……
隋炀帝认定洛阳城是绝好的军事要地,工程也特别重视周边防卫,所以洛阳城很坚固,防护条件甚佳,李密久攻不下不是没道理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隋炀帝频密调派各地精兵救援洛阳,举凡隋军打输了,马上一波接一波扑过去支援,李密即使打胜了,往往却胜得很惨烈,打到背腹受敌,除了粮食,也拿不出其它什么来犒军。
讲到主观的内在因素,首先是李密自己失焦走样,从一个拥有很多优势的逐鹿人变成困兽,一条好路走到黑,跟隋军的精兵死磕,既透支自己,又为其他逐鹿竞手买单。
再者,魏公麾下是盗贼多过军人,焚林竭泽,短视图利,基因很草莽很流寇…… 加上派系,一碗水怎么也端不平,让他多了猜疑和纠结。
矛盾能粗暴解决?
瓦岗军内部的问题──
话说翟让把最高权力拱手给了李密,辈分上,翟让还是老大吗?权力的运转改变了,老规矩变了吗?李密大权在握,连李渊都没放在眼里,对翟让难道还能谦卑吗?
于是,问题来了,靠内讧矛盾来钻营离间之徒也多了!
双头马车、一山二虎根本不可行……况且瓦岗军简直实行两个制度──翟让制及李密制,矛盾丛生,李家军出去打仗,翟家军天天吵他们没分到油水,分赃永远是计时炸弹的火引……
听说翟让那边不满,李密心里有鬼,大业未成,毒蛇螫手,只好壮士断腕……他设了一场丰盛的夜宴,酒酣饭饱的大哥翟让估计自己头颅落地都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
作为领导,矛盾是如此粗暴解决的吗?接下来的瓦岗军只有姓李的瓦岗军,不存在姓翟的?
对于李密,人心哪看得出来?底下的人看李密也觉得他更像吕布……相当部分的部属质量还处于姓翟的水平,李密不容易把大军严格正规化,他日以继夜,疲于奔命跟隋军作战,越打近东都洛阳就越战得天昏地暗,单单是隋炀帝所器重的援洛大军总指挥王世充,前后就跟李密短兵相接超过百次,而且总是不分胜负,动辄就出动数万大军厮杀。
李密也授权给其他将领去发挥,曾经发生这种事──
瓦岗军抢夺了回洛仓,不是乘胜追击,竟然是先纵兵大肆抢劫,贼性不改,狂乱无纪,没多久就被隋军扑杀得落花流水,死伤惨重,又得由魏公李密亲自出马!
肥肉当前 掉不了头
也有人劝李密暂时撇下洛阳,回到他自己“决胜三策”的上策:进军关中。
但是李密能吗?
他手上已经控制了几十个地盘,且离入侵洛阳城近在咫尺,他认为部下诸将多是群盗出身,没什么文化,只顾当下利益,让他们放下眼前的大肥肉洛阳,要他们跋山涉水进军关中,去征服几百里外的陕西长安,舍近求远,他们肯定是不情愿的。
如果看不到甜头,不愿远征,改弦易辙必然失去积极性。
李渊不同,他害怕李密,担心洛阳精兵,又顾忌突厥部落攻其后方……有了李密在拼命自我透支,跟隋朝主力军缠斗得焦头烂额,他反而去拢络突厥,要战马,不要战士,又因以关中作为根据地打统一战,取得关陇集团的契合,很快就走出函谷。
公元617年,李渊以20万军力攻破长安,立了隋炀帝留守在洛阳城的孙子杨侗为皇帝,名义上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是大丞相。
从5月起兵到11月拿下京城,严格来说,李渊只花了5个月就一气呵成!
公元618年,窝在江都(扬州)年馀的隋炀帝被他最精锐的特种部队骁果军(禁卫军)兵变结束了他酒色荒淫的最后岁月;叛变是由贴身军官宇文化及所主导,骁果军征自山东,大多数军人思乡心切,禁卫军的待遇也不能阻止他们要回家。
隋炀帝是被勒死的…‥临死前,他最想知道的是:朕有何罪?!
隋炀帝一死,江都行宫马上由宇文化及拥立了一个新皇帝,是隋炀帝之侄杨浩;2个月后,长安城的李渊自立为帝,将仅仅在位半年的小傀儡皇帝杨侑废黜,紧接着是隋炀帝留守在洛阳城的爱孙杨侗被东都朝廷拥立为新帝……
江都方面,不下10万骁果军准备西归,由宇文化及率领,洛阳那边,洛阳城被李密的军队重重包围,杨侗与辅政团队献议笼络李密,以至高官爵和财富诱之,李密居然接受招安,果然很宋江!
在这关头,李密大军估计不下30万,依当时的形势,不论跟哪股势力相比,李密的牌面还是占优势。
江都骁果军北返西归对长安的唐高祖李渊政权跟洛阳城的杨侗傀儡政权都肯定有冲突。它是隋朝最后一支悍勇雄军,是隋炀帝一手打造的精锐特种部队。
困兽之斗 战之罪也
李渊称帝前,儿子李世民带过大军东进洛阳,跟李密的瓦岗军交战几回合,结论是放弃东征计划,还是平定关中为要,即使能强行攻下洛阳,也无法长期固守,何况李密的势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攻灭者。
这是李渊政权对洛阳城隋军及李密瓦岗军两股势力的态度。对宇文化及的江都骁果军,它认为,对方远隔千里而来,山川悬绝,对关中暂不构成威胁,待有馀力时,再打不迟……他们把轻重缓急轻重排序得很清楚,先巩固关中,对付周边威胁,兵锋正盛的强敌,须先避之,待其疲累。
李密的牌好,军力最强大,谈判条件最优,由于各方相互为敌,也就形成任何敌人的敌人都有可能合作的微妙局面──可在最有利的态势下,李密却选择出头去打隋朝最后一支悍勇雄军。
这可是隋末两支最强军队的生死战,也是最彻底的对决──瓦岗军不让骁果军路过,进行拦截,既为长安,也为洛阳政权白白豁出去!
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惨胜的代价还附带厄运,就在李密的兵力蒸发过半,疲惫不堪的档口,洛阳城的王世充严阵以待,挑选精兵骏马,以两万多名将士,两千多匹战马突袭李密军队……
名噪一时的瓦岗军败剩最后的残余,兵败如山倒,驻守洛口的将领已经跟王世充勾结了,连大粮仓也被里应外合抢走,部下多名叛将连同地盟一起易帜……洛口政权只撑了两年就垮了。
李密的剑出鞘了──这次是要自杀谢罪,还好被及时拦住,想想,骁果军靠自己截断归路,让唐朝不战而据有长安,这功劳唐高祖李渊应该心照,于是李密选择带着两万兵马奔向长安,只希望能当个大唐皇朝的重臣。
那一刻,流星殒落了……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