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不仅是电影的上期互动:
MmmBop:有时候看电影是在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
方都:你这句说得好。
公开的评论一部电影是有风险的,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会对这样一部电影有同样的感觉,然而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读者眼中也都有不同的《天下无贼》。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在商业上很成功的电影,当年的成绩是这样的:2004年中国票房总收入约15亿,其中国产片总收入为8.3亿,而仅《天下无贼》这一部片子的票房便达1.2亿,位列全年票房前三。
虽然人们对这部片的评价不一,但在我看来,票房成功起码证明了这是一部受人关注的片子,它一定戳中了我们心中的某个点才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那么这部片子到底戳中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呐?专业点来讲,即这部电影中的哪些母题戳中了我们?
(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
细品起来,有如下母题:
旅程与改变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泛公路电影。从影片一开始王薄王丽这对恋人诈骗了一辆宝马车后,便开始了旅途,可以想象他俩一直过的便是亡命天涯的日子。
在空间范围上,整个故事发生在开往西藏的汽车和从西藏开往北京的列车上,而发生在列车上的时间约占到片长的3/4。所有的故事都将发生在这样的旅程中,而旅程便意味着改变。就像片中王薄同黎叔一伙车顶斗法后被傻根问起发型改变的缘由时所讲的:“我重新做人。”一样,这段旅程改变了他。
正如我们自己的每一段旅程,被新鲜的环境与事物刺激着,从而带来内心世界的震荡,重塑着我们的三观与高度。当我们意识到主人公是在一段旅程中时,我们便会不自觉的调动起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期待主人公的深刻改变。
而剧情正是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发展的:斗法的过程展现了王薄对于善恶认识的内心挣扎与重塑;从最初的自比为狼,心狠手辣到片尾为了圆傻根一个天下无贼的梦而牺牲自我,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大改变与救赎。试想这样的改变怎么能不戳中我们,不使我们动容呢?电影中的这一母题便迎合了我们对旅途中自我蜕变的期待,实实在在的戳中了我们的心。
西藏的宗教情结
这部片子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具体讲其宗教源头为佛教,在电影中的表征十分明显,首先片名天下无贼便有佛法内涵。在佛教经典中,贼的意思指执念,比如“六贼变六佛”的佛教术语中的贼所指便是此意;
大家细心的话还会发现电影开头的天下无贼四个大字所用的是佛教寺庙中常见的鎏金镌刻体,而字的背景为佛像壁画,这些视觉元素都在暗示着佛法为本片的终极智慧,主导着角色命运的因与果;
再比如故事发展的推动力是王丽想要为孩子积德从善,于是有了甘南拉仆楞寺前的拜佛,而傻根又正好是修庙工,影片中傻根赠与王丽的降魔杵代表了人物间的宗教联系,王丽由此生出护着傻根,做件好事的想法,也正是她的坚持推动了王薄也走向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的力量才是本片导演所设置的根本精神内核,这是本片的灵魂所在。
多少人心中有一个西藏宗教情结呐?我认为这个数决不在少,去西藏朝圣在很多人的心中意味着是一次洗涤内心污垢,寻找纯洁灵魂的旅程。导演编剧们便从这个角度戳中了我们的心,戳中了我们的宗教情结。
何为善,何为恶?
这一母题可谓贯穿整部片子,对善与恶的理解一直伴随着故事的发展在深化,然而终于在车站的一场争执戏中借华仔之口展显了出来,这便是那段发人深省的台词:“他凭什么不设防?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 ”
当时的观众正是被这样的质问迫使着去进行更深入的有关善与恶的思考。在此处导演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抒情,这部电影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场戏而有了持久的话题,有了引人争议的矛盾点,有了观众们走出影院后的良久回味。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时候我在想即便傻根带着钱回到了家乡,在以后的岁月中还按照这种认知方式来生活难免会上当,而在当下丢钱的痛苦中他或许会成长起来,王薄的做法只不过是阻碍了他的成长。也许,生活在根本上需要我们将适应与突破并举。
介于篇幅,有关善恶观的问题咱们就在之后的文章中进行探讨吧。我们来最后总结一下电影艺术中母题的作用:
电影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共鸣是由其一系列母题和成系统的模块所构成的,而母题是我们切入的主线。当我们由此角度深入分析一部电影时,便会注意到它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是怎样打动我们的,会惊奇的发现电影的作者们是怎样讲故事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高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甚至可以在明确自身作品母题的情况下去拍一部自己想要的电影。
本期关键词:电影艺术的母题
(这不仅是电影,到底是什么,取决于你,还有我。)
欢迎大家关注我私人的同名微信公众号:这不仅是电影 还有公众号LEIFMEN
更多好文可在其中找到
谢谢大家花费时间来看我的文章 欢迎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