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几年前看过这部《大明王朝1566》之后,对这部神剧真的爱不释手。2005年3月,刘和平开始创作海瑞题材的相关作品,他把嘉靖和海瑞的像挂了起来,每天写作之前先给这两位焚香叩拜。2007年1月,这部剧在湖南台播出。当时的湖南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亲自为这部剧的片尾曲谱词,整个湖南台都对该剧寄予了厚望。然而事与愿违,该剧最后的收视率“惨不忍睹”,待该年湖南台出品的《恰同学少年》和《血色湘西》全部播出后,湘剧的黄金年代业已告终,也预告了湖南台彻底的转向。市场化的指导下,不会再有人用数十年的精力去打磨一部电视剧,放眼整个国产历史剧里,也许《大明王朝1566》将是绝唱。很多人在看过这部剧后,认为这部剧或多或少在影射当下,加之被湖南台雪藏十年之久,各种网上的阴谋论此起彼伏。但编剧刘和平曾说过,自己创作这部作品只是由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当代中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仍旧生活在与过去相关历史脉络之中。也许这部剧只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品味人生选择的两难,读懂那段再熟悉不过的历史。
《大明王朝1566》没有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甚至齐大柱拿着片刀奔跑的镜头一度让人出戏;也没有你侬我侬的爱情故事,作为海瑞妻子爱的一直很卑微,芸娘高翰文的感情更是像是一种无奈的结合;也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偶尔看到严世蕃的咒骂咆哮、咋咋呼呼外,更多的是波澜不惊,你所看到的叙事结构是缓慢的、平静的、徐徐推进的,看似平淡的背后是波诡云谲的朝堂纷争,其实这也符合封建王朝官场中“斗而不破”。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隐藏在一个个的细节上,通过人物间的对话间接的呈现出来,最终给人以完整的故事逻辑和情节叙述。网上对这部剧的解读很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优秀的作品从来不是告诉你什么,而是希望每个人能有不同的体验, “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品咂味道的不同,才凸显了这部剧的伟大。
《大明王朝1566》用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王朝的剥削本质,“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掠之于官”,这是开篇中浙江首富沈一石在临别之际写给浙江官场的几句话,让人震撼不已。整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从民到商到官,层层递进,层层剥削,每个人都是待宰的羔羊,只是你所处的利益阶层较高,被盘剥的危险也就小一分,但随着局势的失控,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大势中的弱势群体。朝局中的每个人,看似都是为大局考虑,其实只是为获取自身利益的道德说辞而已,比如剧中严嵩、严世蕃强行推行的“改稻为桑”,张居正清流一党为了倒严而放手让浙江乱一乱。以现在的牺牲换取将来不再有更多的人牺牲,以“大局”对“部分”,以“长远”对“短期”,我们很多人面临道德选择困境时,内心劝说自己的逻辑都是如此。这种逻辑看似合理,但我们又不得不扪心自问“这些小众利益真的值得牺牲吗?”如何在权衡利弊时让利益最大化,这是博弈的精髓所在。剧中严党崛起是因为深谙此道,但他们的失势,亦是源于这套逻辑的失效,因为牵涉其中的任何人,看似是在做权衡利弊,争取自己集团的最大利益,但在整体趋势上却在不断加速着其腐朽和没落。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视剧,所有出场人物都是主角,你会沉浸于嘉靖皇帝的杀伐果断中,会被海瑞与嘉靖皇帝之间的君臣对决所吸引,会被吕芳冯宝之间的临终告别所感动,亦会被剧中小人物田县丞的圆滑世故所逗乐。剧情的精彩在于其对人物性格的精心雕琢,这种人物塑造并不是脸谱化的好坏之分,而是对人性基础上的合理刻画,看似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其实蕴含着历史中的悲剧和无奈,通过剧情我们更能读懂剧中人物所面临的的抉择,每个人都不想变成现在的样子,但最后偏偏都成为了自己以前讨厌的样子,海瑞何曾想被安上“弃国弃家”的标签,在他心中忠于君父才是最大的理想;剧中的徐阶何曾想变为另一个严嵩,但最后偏偏所做的和严嵩没有两样,他想做名臣,但他做得了主吗?剧中的谭伦又何曾想变成郑泌昌何茂才之流,但最终也摆脱不了成为徐家敛财的工具。正如嘉靖皇帝所说的那句话“我知道你们难,朕也难,大家都勉为其难吧?”。也许身处社会浪潮的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最终的人生走向,但也应该像剧中的海瑞王用汲一样,为了心中读书人的理想“为百姓争一分是一分”。
如果你想很好地融入社会,应该细细品味这部剧,因为社会的生存法则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如果你想更好的做人做事,那么你更应该看这部剧,因为人生抉择的权衡利弊,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一直以为读懂历史,就能够读懂现在,并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最后却发现读懂历史,并不能让我们的选择变得更加理智,也许王阳明的“致良知”,看似简单易懂,但真正面对利益抉择时,往往困难的不是勉为其难,而是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