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作为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的一名中层干部,我被选派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尉家庄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至今,已3年半了。
记得第一次从镇上坐车到村上,车在山梁上绕来绕去,爬行了近一个小时,我晕车了。除了难受想吐,另一印象就是这里山大沟深。
到了尉家庄,村干部热情迎接了我,老支书陪我在村内上上下下走了一圈,与经过的群众一一打了个招呼。村民的纯朴、善良和真诚,一下子就感染了我,我仿佛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见到了我魂牵梦绕的父老乡亲。
在此后的入户中,一个深度贫困村严酷的自然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艰辛的群众生活,都一次次冲击着我的内心,让我更加深刻领会了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感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又担心自己能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服务,能不能如期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在我心灵深处,常常萦怀着这样一种情愫: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父老乡亲!
三年来,我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宣传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组织实施中行扶贫资金,推动完善基础设施,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冒着生命危险,解救转移被洪水围困的老人、小孩;带领干部群众,亲手挖沙子、抱石头,修渠通路,开展生产自救;多次为农户向农资部门争取地膜、水泥等产业物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给村民发放取暖用煤,购买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聘请果树专家给群众讲解传授苹果、花椒种植技术;自掏费用,奖励贫困大学生,为五保户买药送医;费尽周折,多次到市、县有关部门为驻村群众更正身份证年龄、办理残疾证、申请慢病报销;充分利用中行资源优势,克服高温酷暑,加班加点为村民销售菜籽油、苹果、架豆王等农产品。由于作风扎实,脱贫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2018年,我荣获甘谷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分获中国银行总行、甘肃省分行“定点扶贫先进个人”;2020年,尉家庄帮扶工作队被磐安镇评为优秀。
三年来,我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共产党员“人民至上”的诺言,展现了新时代中行员工“勇担社会责任”的风采。我真心实意为村为民帮办实事,在当地老百姓中传为佳话。我精准扶贫的事迹被当地媒体多次报道,并被《甘肃扶贫网》转载,《中国甘肃网》还刊登了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
故事一:让党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在宣传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时,我感到要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就需要我们扶贫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党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村民董丑娃实际年龄73,但户口本显示她53、儿子49、女儿46,明显存在逻辑错误。但因原始资料缺失,改正年龄非常不易,本该早就享受养老金的她,却还在缴着养老金。为让老人尽快享受上国家好政策,我数次到县、镇公安部门,为她申请更正年龄,并找车把老人和其子女从几十公里以外的村上,接到镇派出所取证。经过我十几个月的持续推动,和相关部门的努力,老人的年龄最终得到更正,并从2019年2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
故事二:娃娃们一定要走出大山
阳屲,是我村最远的一个自然村,距离村委约5.5公里,海拔2200米,孤悬大山深处,与外界仅靠一条崎岖的山路相通。平时常住人口不到10户,多以老人、儿童留守,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去了。
2018年7月上旬,我县遭受了70年不遇的暴雨灾害。连日降水,致使阳屲路塌房毁、电线杆倾倒,断水停电已数日,村民被困山中,形势非常严峻。接到灾情,我立即带领5名身体较好的干部群众,背上干粮帐篷,冒雨进山。
山路已被山洪冲得面目全非,只有路迹依稀可辨。我们攀岩扒树,蹒跚前行。途中你倒他摔,此起彼伏。不一会,个个都成了泥人。经过2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进到了村里。顾不上休息,我们立即查看灾情,安抚慰问村民。只见村内道路塌陷阻断,院落泥浆横流,村民情绪焦虑,等待救援。
考虑到未来几天还有暴雨,为确保乡亲们的生命安全,我当场决定:尽快转移群众下山,到村委临时安置。我们先搭起帐篷,安顿好行动不便的老人,随后护送13名孩子5名群众撤离村庄。
头顶暴雨如注,沟底山洪雷鸣,望着蜿蜒行进在雨雾中的人影,我的泪水和着雨水一起淌了下来。这时,一名妇女背着小孩,正艰难地经过我的身旁,我伸出双手去抱小孩,小孩就势钻进我的怀里,双手紧紧搂住了我的脖子。
经过4个多小时的接力护送,我们终于在天黑前抵达村委,并将转移下来的群众全部妥善安置。在当天的日记中我这样写道:娃娃们终于走出了大山,娃娃们一定要走出大山!
此后,为动员阳屲群众搬迁下山,异地安置,我还为2户贫困户垫支了1万元的搬迁费。
雨灾过后,我又带领干部群众生产自救。到河湾挖沙子、抱石头,抢修学校护坡、村内道路,手上被划破了好几道口子。为了鼓舞大伙干劲,我每天自掏腰包,给大家买香烟、水果、饮料。乡亲们由衷地赞叹说:“王队长给我们买的兰州烟,抽起来比中华烟还香。”
2018年10月,尉家庄村委代表全体村民,向前来调研扶贫工作的省中行领导赠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扶贫攻坚先锋,抗洪救灾楷模。”
故事三:王队长真是及时雨啊
2019年4月2日上午9时,尉家庄村委广播里,一阵欢快的乐曲后,传来了村委主任的声音:大家注意,王队长为咱村争取了2吨地膜,中午饭后,大家来领,每家2捆。
正在田里忙着春耕的乡亲们,听此消息后喜不自胜,都早早收工,聚到村委院子里。见此情形,我和村主任商议:“老尉,春耕保墒要紧,一刻也耽搁不起,咱们现在就给大家发吧。”
说干就干,我们在库房门口搭张桌子,文书小尉负责登记签字按手印,我和尉主任负责发放地膜。至下午一点多,全村170多户村民都领到了地膜。老支书张金银见到我说:“地膜好,当下正用得上,王队长真是及时雨啊!”
大家散去后,因为有些累,我不想做饭,便掏出包里的馒头,就着白开水,在火炉上慢慢烤着吃。想起乡亲们刚才满脸喜悦,我感到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终于又为大家办成了一件事,惭愧的是给大伙争取的地膜有点少。
想当初为村上争取地膜时,正值全省第三方验收开始,镇上和县农业局的领导每天都去村上检查。为了能找着他们,我打听到镇领导每天早晨6点半从镇上出发,便多次提前赶到镇政府,找扶贫站长、镇长、书记一一签字。后又听说,县农业局领导每天早晨7点半到单位乘车下乡。我就5点多起床,乘出租车早早赶到县农业局。当局领导知道我是从70多里外的山村赶过来的,当场就签了字,并打电话给相关科室,要求抓紧落实。
当天上午9点多,我终于拿上了县农业局的批文。随后,又到街上租了辆双排座货车,直接去生产企业提货。
先是排队办手续,接着再排队装车,然后又押着货车赶往四十多公里外的村上。等卸完车入好库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直到此时,我那颗悬了几周的心,才真正落了地。直到此时,也才意识到,快一天了,我还滴水未进粒米未沾啊。
故事四:两把捻线车车
2018年6月,我村加工麻鞋的扶贫车间成立了。当看到女工们用手捻线又慢又费劲,我就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曾见过一种捻线车车,捻的线又匀又快。于是就打电话过去,发动亲戚朋友到处去找。由于这个东西失传已久,那儿都找不上。我就让有点木工基础、已74岁高龄的老父亲动手做了2把,辗转800多公里,带到了村上。
工人们使用后,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有一天,镇领导来我村视察扶贫车间,知道此事后感慨地说:“王队长为了贫困户,真是拼了。咱们村脱贫摘帽后,一定要收藏好这两把捻线车车。”
后记:三年来,我认真贯彻落实总行、省委省政府、省分行党委有关扶贫工作要求,坚决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指挥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带领工作队队员,携手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消除绝对贫困持续奋斗,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了省分行下达的全部扶贫任务。2018年,尉家庄村退出深度贫困序列;2019年,国家批准甘谷县摘帽;2020年,尉家庄村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使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作为中行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能有幸参与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传承中行金融报国的情怀,播撒中行员工的大爱,贡献中行力量,我倍感光荣。能有幸见证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拼搏冲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气势和壮美画卷,我倍感骄傲。能有幸目睹农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倍感幸福。四年火热的驻村工作,让我与当地村民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和友谊。今后,无论何时何地,我都难忘和乡亲们一起奋斗生活过的这段时光,都会记得每一位父老乡亲朴实慈祥的脸庞,都会想起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相信,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尉家庄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作者: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尉家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