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剧(简称台剧)
是指台湾的电视台或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电视剧。浪漫的爱情故事,型男靓女是台剧最大亮点。两岸三地古装合拍剧《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包青天》轰动一时,偶像剧《16个夏天》《王子变青蛙》《流星花园》等也取得高收视率,受到追捧,家族剧也是台剧的杀手锏,《再见阿郎》《意难忘》等经典长剧也为台湾电视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连续剧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之一。在台湾,电视剧同样是收视民众的心头所好。AGB Nielsen2005年的收视调查显示,普通话、闽南语连续单元剧超过包括新闻节目在内的其他类型节目,在该年的总收视榜上,以高达32%的收视比率位居第一。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台湾电视剧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因素变迁中生成、更替与发展。
台剧黄金年代“上半部
戏剧时代代表人物:赵雅芝、郑少秋、潘迎紫、陈德容、马景涛、俞小凡、焦恩俊
“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银河!……”70后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台湾电视剧先驱代表《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在大陆地区播出,让当时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大陆电视观众来的多少美好的夜晚。《新白娘子传奇》《戏说乾隆》《包青天》《一代女皇》等台剧曾引发大陆万人空巷,是一代观众心中的美好回忆。
上个世纪80—90年代,大陆电视几乎是港台电视剧的天下,古装剧在大陆的受欢迎程度自是不必说,非琼瑶牌的台湾剧,无论是古装还是时装剧也都有不可一世的魔力,诸如《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一代女皇武则天》、《戏说乾隆》、《星星知我心》、《雪山飞狐》…这些台剧当年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播出过,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当时最红的香港影视明星是赵雅芝、郑少秋。另外马景涛、刘德凯、陈德容、金超群等本土台湾演员也因这些电视剧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台剧从此数十年占据大陆电视剧市场主要份额。
在以古装剧、年代剧为代表的的戏剧时代结束后,台剧又迎来了偶像时代。
台剧黄金年代“下半部”
偶像时代代表人物:F4、大S、郑元畅、明道、陈乔恩、林依晨
2000年,创世纪的年代,无论从剧本编剧还是观众群都在翻新改变中。从苦情戏转变成偶像剧的时期了,此时期转变不得不感谢一位台湾女制作人柴智屏。这位台湾艺坛的“神秘魔法师”。她在2001年,在整个亚洲市场推出了F4神话,打造了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柴智屏也因此被称作台湾偶像剧之母。
《流星花园》开启了台湾偶像剧的大门。
从此,台湾电视开始了偶像剧之路,接连推出《土司之吻》、《薰衣草》、《情定爱情海》等剧。随着后来偶像剧数量增多,观众口味不断提高,偶像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局限于一段纯纯的爱情,两个尽善尽美的偶像,而是开始在情节、人物、制作、包装等各个方面,不断密谋着升级。
随即台湾进入偶像剧鼎盛时期,2004年郭品超、安以轩饰演的《斗鱼》,周渝民、徐熙媛饰演的《战神》;2005年,陈乔恩、明道主演的《王子变青蛙》;2006年,“恶”系列偶像剧杨丞琳饰演的《恶魔在身边》,郑元畅、林依晨饰演的《恶作剧之吻》更是捧红了一系列满身恶习的“坏小子”。
2008年台剧产量最高,并在由陈乔恩、阮经天主演的《命中注定我爱你》上获得高回报,但从此之后,台湾电视剧市场进入低谷期。
没落原因
港台剧之所以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和大陆影视剧制作逐渐摆脱政策和观念束缚,逐步回归作品本身脱不开关系,但台湾电视剧市场越发低迷、资金短缺、演员流失也是不争事实。
剧种单一
80年代两岸三地完全是古装剧的天下,90年代,合拍剧、年代剧风靡一时,之后偶像剧开始崛起,用了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迅速登上了荧屏的主力位置,牢牢掌握着一批年轻观众的视线。可以说台湾剧自始至终以“眼泪+爱情+偶像”来抓住观众的心,这也是台剧唯一的杀手锏。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了90年代末期,模仿台湾偶像剧套路来制作的韩剧反倒逆袭大陆市场,台湾偶像剧渐渐被更加精致的韩剧所取代,台剧的“偶像剧”这枚杀手锏锐气大减,近几年依旧在偶像剧方面死撑,可台剧一贯的腔调、剧情安排、人物类型早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心,相对于题材多样性、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大陆电视剧,过于戏剧化、类型化的台湾偶像剧显得越来越“小儿科”和“幼稚”。
人才外流
台湾偶像剧的确是一个培育新人的摇篮,但不变的电视剧生态环境自然造成人才外流。早期的刘德凯、马景涛、张晨光等一批曾在90年代中期当红的台湾男演员如今无一例外地都扎根在了大陆,甚至一些更老牌的台湾演员如李立群、寇世勋也在大陆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后期的林心如、吴奇隆、苏有朋等都将事业重心放在大陆,随后的林依晨、阮经天、霍建华、安以轩……毫不例外“北上”淘金。据统计,2014年横店的艺人中五分之一都是港台艺人。
吴奇隆、霍建华,陈乔恩郑元畅转战内地
《大男当婚》导演孙皓分析,自新世纪以来,受大陆日渐崛起的电视剧势力影响,台湾剧集的卖方市场渐渐没落,大批资深电视工作者、演员远赴大陆淘金,台湾本土市场严重萎缩,入不敷出。除了青春偶像剧与操着台语方言的乡土剧仍旧能够保证市场外,曾经盛极一时的台湾电视剧产业终于开始走下坡路。而大批曾经叱咤风云的明星,不是沉寂了,就是到大陆寻救命草。
《囧人的幸福生活》出品方贺盈时代老总张珺涵也表示,到2014年,台湾的制作公司不再拍摄“正常”的电视剧,导致一大批在90年代中期走红的台湾演员,由于年龄的问题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要么在偶像剧里“沦落”为男主角的爸爸,要么降价去演说闽南语的长寿剧。
尤小刚笑称,大陆一线演员的身价够台湾拍两部剧了,台湾艺人没有理由不“北上”。
资金短缺
多年来,台湾电视人总竖起所谓“本土”旗帜,但“本土”戏难有海外市场,恶性循环下只得紧缩制作成本,让制作环境每况愈下。
《新兵日记》总编剧李信邦说,台剧低迷的根源还是一个“钱”字:“经费日益缩减,没有钱,怎么实现制作的理想?”制作《新兵日记》时,李信邦和导演董良就缺乏经费,仅靠着“男人的理想”而坚持。剧中的飞机大炮还有步兵演练的大场面都耗费不菲,至今未能收回成本。他说:“很多台湾电视人选择拍电影或者进军大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来完成他们拍片的梦想,没有人想拍烂片。”
《三国》这样的制作于台剧是奢望
于正也告诉记者:“大陆电视剧蓬勃发展,一集一小时的制作费,约在五十万人民币左右(约两百万台币,如果是大制作的戏,则无上限);而台湾,一集九十分钟的戏,能有百万台币已属不错。”
见证了台剧辉煌与没落的演员黄文豪(曾出演《戏说乾隆》等热播剧)表示,都说台湾类型化单一,只会做偶像剧,但谁能告诉大家,做宏大的历史正剧资金哪里来?台湾没有电视台或者公司能出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去拍一部电视剧。其次是场地,大陆有许许多多的影视城可以提供场景。别的不说,单单是央视自己一家电视台就拥有四大影视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常出名的影视城。例如浙江横店影视城,这在台湾是不敢想象的。
2020年发展
想见你的播出又勾起八零九零后对于台剧的回忆,想见你拍的确实不错,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