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那段光辉历史投以更多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一批优秀的影视剧作品相继诞生,使得我们能够在荧屏上越来越真实地了解那场伟大的战争。
以纪录片而言,从2010年的《断刀》到2013年《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从2014年《伟大的抗美援朝》到2015年的《铁在烧》,再到2020年的《英雄儿女》、《为了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能够看到,优秀的抗美援朝纪录片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
注:本文图片全部来源于《热的雪》纪录片
2021年开年伊始,在CCTV-1《跨过鸭绿江》电视剧正在热播时,CCTV-9纪录频道又播出了一部抗美援朝剧情纪录片《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以下简称《热的雪》)。
雪本来是不可能热的,但当志愿军战士们伏冰卧雪、准备出击时雪又是热的。热的雪,热的血,当志愿军勇士们以一腔热血跟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战斗时,我们能想到什么呢?
是突击云山的豪迈,是挺进三所里的坚决,是血战长津湖的悲壮,是坚守铁原的坚韧,是鏖战上甘岭的顽强,是金城大捷的雄威!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打了很多胜仗,《热的雪》这部纪录片,是从云山战斗开始讲起,之后五集分别是以挺进三所里、血战长津湖、坚守铁原、鏖战上甘岭、金城大捷为主题。
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我们从来不嫌多,而是觉得太少了,尤其对优秀作品则更加期待。怀着极大的兴趣点开这部纪录片后,会发现《热的雪》是很有新意的。
我们之前无论是读抗美援朝的书籍还是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总是会发现地名很多,但地图很少,到底哪支部队在哪个方向投入战斗,很多时候着实是搞不明白。
而在看这部纪录片时,里面穿插有大量的3D军事地图演示,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令人惊喜的还不止于此,点开《热的雪》之前,笔者以为这部纪录片将以单独的战役为主进行展开。而实际上纪录片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展开的,既将大的背景介绍清楚,又从具体战役部署、参战部队、战役细节入手,将每一集的主题有重点地进行了突出。
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这部纪录片除了引用大量真实影像资料外,还以故事片的形态通过情景再现来还原当时的战场细节,并通过亲历者的回忆文字来使得这一细节更加丰富和立体。
在《热的雪》第一集中便对网络上流传已久的所谓“人海战术”进行了批驳,并直接对志愿军的“三三制”步兵战术进行了介绍。仅凭这一点,就让人看得很过瘾!而在纪录片中,类似的亮点还有很多。
1月18日,这部纪录片的第四集《坚守铁原》在CCTV-9正式播出了。而在前一天,CCTV-1的《跨过鸭绿江》也恰好播到了铁原阻击战一节。
因此在网络上关于铁原阻击战,人们的讨论热度一下子又高了起来。
尽管在之前的《铁在烧》纪录片中,详细介绍了铁原阻击战,但笔者还是想借着《热的雪》铁原一集来谈谈这场残酷而卓绝的阻击战。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转移阶段的一场大战,关于此战的前因后果其实大家也都明白。但就整个战场形势来说,有些事实还有必要再说明一下。
众所周知,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一共打了五次战役,但每次战役的情况都不相同。
第一次战役,是在“联合国军”分兵迫近鸭绿江时,志愿军利用敌未察觉到我出兵的弱点,对其进行了打击。
第二次战役,是志愿军利用“联合国军”的轻敌心态,诱使其进入我预定作战地域后实施猛攻获得大胜。
此次战役的胜果不仅仅是歼敌数万,更关键的是打残了“联合国军”的几个师,使得其无法在平壤一带组织防线,然后一路溃退到三八线,这实际上大大超过了我军的预计战果。
战线从朝鲜北部一下子拉到了三八线,我军在大胜之余也面临了兵力严重不足、后勤补给线大大延长的问题。
所以打第三次战役,志愿军虽然收复汉城,战线又往前推到了三七线,可仅靠严重减员的6个军及朝鲜人民军一部,在粮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已经比较危险了。所以彭总坚决让部队停止追击,转入休整状态。
其实对面的美军也并不愚蠢,在与志愿军交手两个多月后,他们已经渐渐察觉了志愿军火力贫弱、后勤短缺,甚至兵力也严重不足的问题。
而美军的优势是什么呢?火力强、通讯好、后勤足、机动性强,所以在第三次战役时,美军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军地面部队指挥官的李奇微其实已经在有意识地组织后撤了。
到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所面对已经是一支抽调了大量老兵及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兵种,而且对双方优劣势有清晰认识的强敌了。
武器装备和综合国力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弥补的,而第四次战役实际是志愿军参战的6个老军将战力发挥到极致,以极大代价坚持到新一番入朝部队抵达后才结束的。
而到第五次战役时,尽管志愿军兵力投入很大,部队在前两个阶段作战中歼敌数和推进范围也都不小。但未能抓住美军主力,并予之以重创(美军将韩军和其他友军摆在一线消耗也是其自身实力受损有限的重要因素)。
因此当志愿军处于大量减员和极度疲劳状态而准备转移时,美军的有生力量并未受到大的损失,而他们的反击很快便开始了。
在《热的雪》铁原一集中,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都是简略谈到的,但却将上述过程明白地点了出来。
所以在铁原阻击战前,实际上是以逸待劳的美军在天上有飞机、地上坦克大炮无数的情况下,急欲对疲惫的志愿军主力实施重大打击的背景。
其中美军第1军和第9军的进攻矛头直接指向了铁原——这里与金化、平康一同构成了一个三角区域,有“铁三角”之称。
位于“铁三角”西侧的铁原是一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志愿军后勤补给基地所在。美军轻易占领此处,将割裂志愿军战线,并对之后志愿军的作战造成巨大威胁。
在危急的形势下,彭总电令第63军,迅速在铁原附近正面25公里,纵深20公里地域组织防御,坚决阻止敌军进攻15到20天。
第63军是华北野战军头号王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不久,该军被列为志愿军新一番入朝部队,并换装了苏式轻武器及部分重武器。不过华北部队编制不大,第63军入朝兵力为36366人,在入朝各军中属于兵力较少者。
第63军在第五次战役进攻阶段有突出表现,无论是突破临津江还是围歼英军格罗斯特营都打得很漂亮。但在残酷的作战中,该军战斗及非战斗减员也很大,到铁原阻击战前全军只有不到25000人。
接到死守铁原的任务后,第63军的部署是以第187师在右翼,第189师在左翼,第188师为预备队。
自5月底,美军便开始发动进攻。其进攻的重点之一是第187师第561团3营守卫的涟川山口,该营在师团炮兵及兄弟部队支援下,坚守四天三夜,毙伤敌军1300余人,被授予“守如泰山”锦旗。
美军在涟川山口碰了钉子后,主攻方向便转到了第189师阵地。
当时美军的火力极猛,动辄便是上万发重炮弹的火力支援。在坚守防御的命令下,第189师很难以现有兵力及工事拖住美军的进攻。
第189师代师长兼政委蔡长元当时才34岁,但却已经有18年战斗经历了。
久经沙场的蔡长元知道依靠常用的阻击战术根本难以奏效,于是根据美军作战必然清除侧翼威胁的特点,将全师战斗员以连排为单位分为200多个战术点,分散在了整个防区中。
这种残酷的打法实际上是以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很多志愿军小阵地都是若干班排全部伤亡后才失守的。而在种子山这样的核心阵地,还要反复去争夺死战。
在《热的雪》纪录片中,便将第63军军长傅崇碧和第189师代师长兼政委蔡长元及基层部队的坚守、反击行动再现了出来,这样的场景再现实在是难得。
第189师血战数日后,以全师大部伤亡的代价,死死将美军猛攻的势头给拖了下来。
当时铁原的战局至关重要,在美军猛攻的第一天,彭总曾三次致电第63军首长。而在第189师伤亡极大的情况下,傅崇碧向蔡长元询问需求时,蔡长元只是回答:尽快构筑好第二道防线。
在第189师都投入战斗的情况下,蔡长元将军已经决心率部与阵地共存亡了。
鉴于第189师的伤亡情况,第63军决定将预备队第188师投入战斗。同时为保持部队战斗力,争取防御时间,志司电令第63军由坚守防御改为机动防御。
新的命令下,第63军的机动空间稍有拓展,而新上阵的第188师又是著名的“野八旅”,师长张英辉既是老红军,又是老八路,有着丰富的以弱胜强的经验。
第188师的前身是八路军冀中部队,曾以地道战和麻雀战而闻名,解放战争中又以善打硬仗而著称。在铁原战场上,第188师充分发挥土工作业的本能,要求每名战士都要有防空炮位、坚守位、机动战斗位和防空炮洞,给美军摆了一个“地道阵”。
在机动防御、土工作业和灵活防守之下,第188师也让美军头疼不已,尤其给美军的坦克装甲车辆造成大量毁伤。在残酷的阻击战进行时,第188师还多次组织夜袭分队反击美军,大大打击了美军士气。
但战场之上有的阵地可以机动,有的则不能,如第189师的种子山阵地一样,第188师的高台山阵地也是要死守的。该师第563团在上高台山阵地前,还有1600多人,但下阵地时则仅剩247人,伤亡之大为团史、师史上的首次。
第188师奋战数日后,有生力量已被极大消耗,于是实力保存相对较好的第187师又接替了第188师开上了整个战线。
第187师的师长是徐信,相较于蔡长元和张英辉两名老红军来说,徐信可以说是老八路。1937年,16岁的徐信参军,到铁原阻击战时,年仅30岁的他已经指挥整个师作战了。
徐信的思维很活跃,他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反攻,而且不是以步兵反攻,是以炮兵来反攻。以正常思维来看,志愿军的炮兵实力远逊于美军,铁原阻击战的前一阶段就因为炮兵难以与美军对轰而没有大规模参战。
美军欺我无炮,故而阵地与我军阵地接得很近,而且营地极为密集,这恰恰给了我军炮火打击的机会。
第187师在集中了所有能用的火炮(其中包括仅有的火箭炮营)后,在6月10日夜给美军来了一场火烧连营。
在战争中,任何出其不意的一方都有可能收获奇效。当第187师的炮弹在美军营地中爆炸开花,第63军全军将士都振奋不已。
第189师的唐满洋回忆道:
我们的炮不是在一个阵地上,从前线十几个点一起朝美国人的头上打,被美国人炮弹炸弹欺负狠了,阵地上都在喊:“炮兵,炮兵”。美国人阵地上,那不是一般的爆炸,是整个一片在燃烧,坦克啦,炮啦远处也看不清楚,可那个火和平时不一样,那是一种红的、黄的、白的掺杂的火,是铁在烧!
美军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随之而来的是收缩整补。同时随着李奇微新命令的到来,美军的进攻止步了。而在此期间,志愿军各军先后稳住了阵脚,并完成了机关、物资的转移和二线阵地的构筑。在铁原坚守的第63军,圆满完成了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史》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历时12昼夜的防御作战中,第63军在涟川、铁原地区25公里防御正面和20余公里防御纵深地域内,克服种种困难,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歼敌1.5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军抢占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割裂志愿军和人民军防线的企图,为稳定战场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这样巨大的贡献是以巨大牺牲为代价的,第63军全军在第五次战役前有约3.6万人,在铁原阻击战时还有不到2.5万人。而在铁原阻击战10余天的时间中,63军伤亡了1万多人,平均每天就有1000多人伤亡,很多基层单位都打光了。
1951年6月的铁原没有雪,只有血,是热的血!
第63军军长傅崇碧在战役中瘦了25斤,他后来这么写道:(铁原阻击战)是63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而在铁原阻击战结束后,彭总专门到第63军看望指战员们。他深情地说道:祖国人民忘不了你们,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如今,第63军血战铁原再次在央视的荧屏上得以展现,这既是对先烈们的告慰,也是对我们当代人的激励。
《热的雪》铁原一集实在让人感慨良多,它承接了云山之战、挺进三所里和血战长津湖,在接下来将是鏖战上甘岭接棒和金城大捷收官。
上甘岭一役是我军改善战术,找到克制联军大规模进攻的代表之战。而金城大捷又是我军大规模攻坚得手的最佳证明。
当志愿军的作战能力达到了“守必坚,攻必克”的程度,战争的胜负也便不言自明了。
我们期待《热的雪》后续两集也有上佳表现,同时也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录片出现,让这场伟大战争中的一幕幕能够让更多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