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闲暇之时观看了几部现代题材的军旅剧,如《王牌部队》、《特战行动》、《垂直打击》、《蓝军出击》等电视连续剧,一下让我产生了诸多联想。尤其是在看到剧中主人公们参军入伍的情节,让我为他们深感欣慰和开心,并羡慕着他们。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只要附合征兵条件,只要有参军意愿,只要报名,最终大都可以如愿以偿的到部队服役,开始新的人生。这就是时代在发展,大学毕业生或社会青年可以就业、可供选择的路子更广阔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反观我们应征入伍的年代,与现在相比真是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其艰难曲折历程甚至不堪回首,但又历历在目,犹如昨天。
公元一九七三年十月,我读高中二年级,年底即将毕业(那时学制高中二年),毕业后何去何从?这一突出问题自然而然就摆在了我的面前。那时是没有高考的,做为农村学生亦无招工之说。但是如果有关系、有背景的可以当上民办教师或亦工亦农(即临时工)。极少数人可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那么对于广大适龄青年都面临着高中毕业即回家务农的状况,我当然也不离外。
就在此时此刻,突然有一天,我的一位好同学对我说“部队接兵首长来了,就住在公社机关。”并邀我与其同去见接兵首长。听到此我异常激动的随口说到“好啊好啊,一块同去”。然而稍停,我刚有的热情一下就消失殆尽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家大哥二哥都己参军到部队,我再要入伍,岂不难上加难?事实亦如此。
当年我县征兵名额共计401名,其中200名陆军、200名海军,另一名为特招空军飞行员。分配区域为县北陆军、县南海军,飞行员从全县招入。
当时我县人武部分配给我公社(那时公社就是现在的乡或镇)的征兵名额为25名。而我所在的公社共计为28个大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平均一个大队不到一名,特殊情况可调整。面对如此之严峻形势,我一开始极其强烈的从军愿望一下让我望而却步了。
然而,十月的一天,学校突然宣布放秋忙假十五天。就是这个秋忙假为我带来了契机,主要是为我当兵贏得了充足的时间。
放假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尽管当兵有难度,我还是向父母亲讲了我要参军的想法。结果父母亲听后却很平静的说到“你两个哥都在部队,今年怎么能再轮到你去当兵呀?还是别想了。”父母亲说的确实有道理,但我是不甘心的。于是我便对父母亲说,可是我这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我在家能干啥呀?咱们家也没什么关系,想当个临时工也不可能,我看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当兵了。父母亲及弟弟妹妹们都面面相觑,全家人一起七嘴八舌,反复讨论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似乎是只能听天由命了。
当晚我一夜无眠,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睡,一心只想着如何去从军。就在我迷迷糊糊之中,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能帮我入伍参军的人王xx。
王先生何许人也?他就是我大哥自小学、初中、高中时代的同班同学,且关系甚密,也是典型的“老三届”,此时他正在我县担任某机关干部,充其量也就是一科级干部,但在我心目中他己是无所不能的了。
次日一早,我便向父母亲谈了此想法,在征得了二位老人的同意后,我即踏上了去县城的路途。三十多华里的距离,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靠着我的双脚,从早上六点多出发,上午十点左右便到达县城,经过一番询问,终于找到了王先生。由于他常去我家,自然认识我,不需过多寒喧,我直接向其说明来意,表达了我要当兵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并要请他务必帮忙。他热情的对我说“当兵是好事,保家卫国,精神可嘉,即使有难度,我也要想办法推荐你。”于是,他便迅即给我所在公社的主要负责人汪xx写了一封信,让我持信到公社找他。书信写好后,中午他热情的挽留我吃了午饭,在机关食堂他为我打了一碗菜、买了两个大馒头,让我吃的津津有味,那个美味香,令我至今难忘。因为在那个年代,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能吃上白面馒头自然感到开心。
午饭后,我便持信返回了家中,向父母汇报后,二位老人很是开心。那时候我一天从早上到晚上,步行从家中到县城,再返回家中,往返几十公里,居然没有感到丝毫的疲惫,尤其是回家途中,还总是走走、跳跳、跑跑、蹦蹦,心中充满着无限喜悦,大有入伍到部队之感,真是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看来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实在是巨大无比。
到家后的次日,我便以最快的速度、马不停蹄的到我公社所在地找到了汪先生,他热情的接待了我。看信后,他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便对我说,“好呀,小老弟,去当兵,保家卫国好。”同时他告诉我,他与我大哥亦是高中同学,即后来被人们称为的“老三届”。于是他又为我所在的大队民兵营长写了一封推荐信。
事情很顺,下午回到家后,我父亲便怀揣一瓶老白干白酒,俗称“一毛找”,即八分钱一两的白酒,又到了喜欢交友喝酒的、也是我父亲的酒友、朋友,大队民兵营长张xx家。
通过他们的一番交流交谈,最终他同意为我报名。但前提是,我大队两个预备名额己经报满,我只能做为预备的预备,如果那两位因为体检不合格或其它原因不能入伍外,我才能被顶上。当时的情形是,要先报上名,才能一步一步向下运作。
此时的大队民兵营长权利很大,他完全可以代表一级组织,只有他同意,我才可以报上名。经过一番工作,通过了我的报名关。
几天后各大队被报上名的统一到公社所在地进行目测,凡没有太大问题者方可到县人民医院参加正式体检。一个大队两名目测名额,基本都能过关,没有什么淘汰率。我做为预备的预备也顺利通过了,接下来便是准备体检。
为此,我专门到县城我大嫂的娘家住了几天,其目的:一是确保身体无恙;二是便于打听征兵信息;三是与有关人员接触一下。期间一名德高望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前辈,他便是我大嫂的父亲。
连日来他老人家对我帮助很大,闲暇之余他就给我讲一些革命道理,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进步、如何成长、如何成才,尤其是告诉我如果到了部队,怎样做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为我帮忙的还有一位,即我大嫂的姐夫哥董大哥,此时他担任我县人民医院入伍新兵的体检主检医生,三十六岁,年轻有为。他们一起为我当兵之事帮助很大,出了很多注意、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共同对我当兵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认真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分析。那么我的不利因素自然就是预备的预备,排名太后。因此,大家都期待着我能够有好的运气,希望我大队那两名参加体检的同志,能因某种原因而被刷下,我则顺利顶上,当然这既是一种侥幸心理,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结果体检过后,他们都顺利过关了,无人被刷掉。
这就面临着我大队谁能走谁不能走的问题,我自然最为不利,就在此时那位老前辈和那位董大哥一起为我献计献策,出注意、想办法。鉴于我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他们要我直接去找部队接兵首长和县武装部有关人员,并说部队一定会喜欢我这样的人,这让我信心大增。按照他们的指点,一天上午,董大哥带我直接去找了接兵部队首长。行前他让我鼓足勇气,壮大胆子,不要胆怯,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求得部队首长的同情与认可。能见到接兵首长实属不易,当时接兵部队的首长被称为接兵团长。他被称为姜团长。见到他们后,我壮着胆子,以极大的勇气,滔滔不绝的向他们详细述说了我的基本情况以及我要参军的强烈愿望,甚至边哭边说。
就是因为这一表现,果然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博得了他们的好感。尤其是姜团长听后,又详细的询问了我的一些其它方面的情况,看得出他对我的高中学历以及我的敢说敢讲更有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因为从整个应征报名情况看,初中生、小学生甚至文盲较多,像我这样的高中生己属高学历,部队的确欢迎和需要,这无形之中为我加分。加之我们那批兵是人们向往的汽车兵,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某汽车团,不同于野战军,当时被称为特殊兵种,所以要求至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否则到部队后在学习汽车理论和驾驶方面,如果是小学或文盲者便有诸多困难,自然不打算招入部队。
为此,部队接兵方、县武装部与我所在的公社,三方决定再予以全面平衡,优中选优,最后再定兵。
所谓的平衡,就是还要通过政治审查,看看谁更优秀。那个时代的政审是很严格的,就是要查三代,对社会关系、直系亲属、现实表现等方方面面都要严格审核,标准就是要根红苗正,稍有些微汚点,都不可能到部队。
我因为两个哥哥均己在部队,加之我在学校表现突出,父亲又是生产队会计,政审方面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三方定兵,依然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把握不好,将会功亏一篑,遗憾万分。
三方定兵,自然,我所在的公社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又找到了公社一位负责主抓文化教育和地方武装部的一位副书记郝xx。由于他平时常去我所在的高中调研、视察,尤其是每当学校举行各类较大的集会活动时,他都要参加。当时我二哥是高中二年级,我是高中一年级,我哥俩常常代表本班登台发言,由此郝书记对我二哥很是欣赏,对我亦印象深刻,加之与其又有点拐弯亲戚,我便又去找了他,希望帮忙。
在公社党委、政府、人武部共同开会研究时,由此前找到的汪先生、郝先生共同帮助,在部队接兵首长同意下,通过对全公社几十个名额进行了一次全面平衡,对每个人文化程度高低、社会关系、现实政治表现等方方面面,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评分、综合平衡和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谁能入伍与否。
经过一番番、一轮轮的讨论、争辩,我最终如愿以偿了。
结果一经公布,被选中者无不欢欣鼓舞、欢呼雀跃,我所在的大队竟一下去了三名,成为全公社参军人数最多的大队,令很多人为之羡慕。
我们全家人自然开心不已,个个高兴万分,激动异常,甚至奔走相告
定兵后,我悬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才终算落地。
一想到就要离开家乡,步入梦寐以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喜悦、激动、兴奋、快乐之情交织在一起,我高兴、我全家人高兴、我的亲朋好友们高兴,这期间的愉悦兴奋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这好像是我一生中最高兴激动的第一件事情。
从定兵、换装到离开家乡的十天左右。这期间我主要是向所有的亲朋好友们辞别,向老师同学们告别,并受到了大家美好的祝福和祝愿。我当年所在的高中,同班同学中共去三名,很多有志报效国家、欲参军入伍的同学们,均没能如愿,对我们三人只能是羡慕着和祝福。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行200名同志,满载着家乡人民和亲人们的殷切希望,跨入了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x团,开始了我们的从军之路,我则开启了在部队十三年的军旅生涯。
亲爱的战友们、朋友们,与我有同样经历者,期待着与大家一起交流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