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湖南解放后,毛主席收到了不少家乡亲人的来信,这些信让主席内心很是温暖,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忘不了自己家乡的亲友。
然而,他也有一件愁闷的事情,很多亲戚纷纷写信请求给他安排工作,还有的要来到北京。
毛主席抱怨道:“如今我当上了大官,如果直接翻脸不认人,那人家就会说我毛泽东不讲情义,更何况也有很多人帮助过我,帮助过党。
但有求必应的话,岂不是成了国民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时间长了就会背离人民,那是行不通的。”
因此,毛主席给身边的秘书下令,今后家乡来的信件由他们自行处理,并称:“想要来北京看望我的,全部谢绝,如果偏不听,执意要来,那路费由他们自己出,来了后我也不会接见。
而至于那些想要来找我要工作的,我是‘4不主义’,不举荐、不介绍、不说话、不写信。”
为了避免尴尬,主席很长时间里都不敢回到家乡韶山,1959年6月时才来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家乡,得到了韶山百姓们的热情接见和招待。
主席的外婆一家听闻主席回到家乡,希望主席能去往他们家看一看。
毕竟外婆家文家是毛主席年少时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照顾他、体贴他的亲人。只是因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过去,主席邀请外婆一家过来。
在和那些革命前辈以及先烈家属合影后,主席特别邀请了外婆一家的亲戚合影,这张照片中几乎沾满了文家和毛泽东关系亲密的人,却唯独少了他的表兄文运昌。
之所以提到这个人,还因文运昌和毛主席曾是关系最亲密的表兄弟。
大家都知道主席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却不知正是文运昌的鼓励,才让主席选择离家读书,改变了人生命运。
文运昌之所以没有前来合影,还因一件事和主席闹了别扭,这之后两人就没有再来往,一直到死,文运昌都不理解主席为何这么绝情。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在姐妹中排名老幺,十八岁时嫁给了毛顺生,不过前2胎都夭折了,等毛泽东降生后,文七妹将其带到条件更好的娘家照顾,外祖母贺氏对他十分疼爱,曾特意带上祭品,拜一个巨石为“石干娘”,因此毛主席也就有了“石三伢子”的乳名。
八岁前,毛泽东一直在外婆家生活,这段时间他一直无忧无虑,且和表兄弟之间建立了深切的友谊,特别是大毛主席九岁的表兄文运昌,对他更是特别照顾。
当时母亲在韶山,外婆要忙于家务,文运昌就成了他最重要的伙伴,且还引导他走上读书之路。
当时毛泽东八舅开了个私塾,辅导族内的孩子们学习知识,他也借着这个机会识字看书。
八岁后,毛泽东来到家乡的私塾读书,这期间也和表兄多多来往,且没有书了就去找文运昌借读,文家成了“图书馆”,有时候为了借书他冒着夜雨前行,路途中多次摔跤。也正是这些书籍的影响下,毛泽东的思想也变得深邃。
十五岁那年,长沙出现了抢米风波,毛家的两船大米被盗匪抢走,毛泽东母亲听了后,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结果一病不起。
年轻的润之来到当地的寺庙里,请求香灰给母亲治病。
回到家里,文运昌刚好来到毛家看望姑姑,发现润之手里的香灰,直接将其打翻在地,并痛斥:“你这是愚昧无知,只听说吃香灰让人死的,如何能治病救人?”
从这之后,毛泽东的命运就在表兄文运昌的影响下改变了!
十六岁时,父亲毛顺生就不想让他继续读书了,希望他能回家种田、经营米铺,尽管他执意要读书,可专横的父亲坚决让他退学。
此时文运昌正在湘乡县就读中学,得知他的遭遇后,对其的处境十分同情,引导他去往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是中西合璧的新式学堂,老师的思想开明,可学习不少新知识,扩展自己的眼界,他鼓励毛泽东报考。
然而,父亲一直固执己见,不愿意他去读书。
此时他正值青春叛逆期,坚决要去读书,并找来了文运昌、八舅等亲人帮忙劝说,在大家的劝说之下,毛顺生犹豫了起来。
毛泽东低声说:“父亲,椿柴山公案你还能回想起来吗?”
说起这个案子,毛顺生就一肚子气,这个案子明明对方理亏,但因对方懂得引经据典,将自己说得哑口无言,最终自己稀里糊涂成了被告,只能无奈将椿柴山让给对方。
毛顺生这才明白学习的意义,他不能让儿子吃了没文化的亏,再加上亲人的劝说,他这才同意儿子读书。
1910年秋,毛泽东在表兄的带领下,来到了新式学堂东山学堂。不过此时报名时间已过去,且名额也已满了。
文运昌为了让表弟进去读书,想了不少办法,这才让主席破格入学。
数年后,文运昌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表示:
“当年正是7月初,天还比较热,我们吃了早饭后就从韶山赶往湘乡县,因是步行速度不快,走了一天才到了县城北,找了个旅社住了下来。
第二天到了学校后,我给校长写了推荐信,又让润之将文章递过去,校长这才同意破格录取。因润之手里的蚊帐比较破旧,我的妻子还给他换了个新蚊帐,并帮他办好了入学手续。”
在东山学堂期间,毛主席想要读什么,文运昌都会帮忙寻找,并送到他的面前,如梁启超的《新民丛报》、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这些都是进步书籍,也正是这些书让毛泽东的思想更加丰满。
1936年7月,美记者斯诺来到延安拜访毛泽东时,主席提到这两本书,说:“表兄给我的这2本书,我是反复阅读,读到最后里面的内容可以背诵出来,我对康有为、梁启超非常敬重,也很感激我的表兄文运昌。”
东山学堂为主席打开了一扇门,让他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以及世界局势,让他从一个有理想有斗志的少年走上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可以说,东山学校就是毛泽东的人生转折点,后来他曾多次表示:“如果早些年不是就读东山学堂,恐怕我后来是去不了长沙城的,更不可能接触革命,那我毛泽东也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病逝,当时正在北京闯荡的他,连夜赶往家乡奔丧,此时文运昌早就来到毛家,帮忙处理姑姑后事。
同时,当时主席所写的《祭母文》以及挽联,都是表兄文运昌手录才保存的。
一年后,父亲毛顺生因伤寒病逝,尽管双亲离世,但主席对外婆家的感情依旧。
1922年他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住在长沙,这一期间多次给舅父母以及表兄写信,向其表示问候。
1925年2月,毛泽东、杨开慧从上海回到韶山开展革命,并在住处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因此时刚好处在春节期间,且还是农闲时刻,毛泽东回到家乡后,不少人都过来拜访。
文运昌听说表弟回家后,第一时间赶往韶山和其相见。时隔几年没有相见,两人彻谈了半夜,分析今后的革命形势,文运昌也支持表弟闹革命。
之后,毛泽东也经常去湘乡县宣传革命,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文家几个表兄也加入了农运活动中,文运昌也担任农协秘书。
同年7月,韶山遭遇了一场大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而当地的地主成胥生却趁机囤积粮食,并抬高价格,百姓们怨声哀道,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购买高价粮食。
但穷苦人家能有多少银两,很多农民因买不起粮食只能活活等死。眼看着百姓受难,毛泽东决定发动农运工作,逼迫成胥生开仓放粮。
谁知恶霸成胥生不仅拒绝,还秘密将粮食高价卖到外地,毛泽东等人知道后,发动了几百个农民前去阻拦。成胥生见状,吓得乖乖开仓济民。
不过事后成胥生心存不满,决定报复毛泽东,随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反动军阀赵恒锡,并在其面前添油加醋,让赵恒锡务必要拔除眼中钉。
八月的一天,赵恒锡下令让县团防局抓捕毛泽东,不过当时他正在谭家冲秘密开会,很快家里就送了一封信件,让他提前躲了起来。
团防局的人见抓捕落空了,也就回去了,临走时家人又送上银两,团防局也就没再找麻烦。
1925年冬季,在文家交谈革命形势的毛泽东,计划谈完事后回到韶山,不料他的行踪被军阀赵恒锡的手下得知,率领一大批人马前来抓捕。
此时天已经黑了,且年关临近,百姓们都在忙着备上年货,官兵快到村子里才被放哨人发现。
随即,放哨人连忙发了信号,但因敌人临近,此时转移的最好时机已错过。
不过因文运昌长得和毛比较像,他立马站了出来,冒充毛泽东的样子,并让毛抓紧逃跑。
就这样,毛从后门顺利逃了出去,隐藏在山林中。
而伪装成毛润之的文运昌,却被敌人抓捕归案。在审查后,赵恒锡才知道抓错了人,他知道文家有钱,狠狠敲诈了一笔,这才将文运昌放掉。
在抓捕期间,文运昌吃了很多苦头,遭到了酷刑折磨。
尽管后来被释放,但对革命产生了怀疑,就此疏远革命运动,也知道革命随时都可能会没命,这之后他不敢再闹革命,也正是这一时刻,他和毛泽东走上了相左的道路。
1927年1月,毛泽东来到了湘潭、湘乡、衡山等地,对当地的农民运动考察研究,这也是主席新中国前最后一次去往家乡。
在韶山考察完后,毛主席又来到外婆家,在这里召开了会议,文家的所有成年人都参加这场会议。
大会上,主席分析了当地的农运情况,并鼓励年轻人加入农民运动中。
文运昌尽管听得很认真,但他却没有发表言论,可见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了对革命的信心。
而同年“四一二政变”后,整个韶山处在白色恐怖中,文家也受到了牵连和波及,而和毛泽东关系匪浅的文运昌无奈外出避难。
1929年,反动军阀抄了毛主席的老家,将其田产没收,文家再次受到了牵连。
毛主席的八舅,也就是文运昌父亲被捆绑,关押到了监狱中,经过层层关系,这才释放出狱,但身体健康却遭受了摧残。
一直到1937年前,毛主席和文家都没有太多联系,生怕会被反动派抓住把柄,亲人再度遭殃。不过1937年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后,毛泽东和家乡才重新联系。
他写了一封信给表兄文运昌,说:“八舅母仙逝,很是痛惜,诸表嫂还健在,又是好事一桩。如今全国百姓生活都很艰难,唯有共同团结,驱赶大日本帝国,才能有新的出路。
我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自然也将敬爱的外婆一家包括在内,我很眷恋我外婆家的诸多表兄弟子侄,以及家乡的穷苦乡亲们。”
没多久,文运昌介绍了一些进步青年来到延安,并写了一封长信,内容中也提出想要去延安工作。
对于表兄的提议,毛泽东选择了婉拒:“表兄想来工作可以,我们这里只能满足有衣穿有饭吃,不管司令还是伙夫,待遇一致,我们的党一直在牺牲个人利益,为广大穷苦人做事,因此人人平等,没有薪水。
表兄家累甚重,可以在外面谋求一大差事,还是别来我这里。且道路遥远,我也无法寄送差旅费。而在湖南开办军校,想法虽然好,但也很难施行,内心想帮助表兄,但难以做到。”
为了避免亲属再来找自己,主席还提前打了“预防针”,说道:“你可知韶山情况?
如果方便请通知我的乡下亲友,如果他们想和我书信来往,我是非常欢迎的,但要转告他们别来找我谋求差事,我这里没有薪水。”
抗日之中,文运昌也受到了不少苦头。
1938年11月,长沙的一场大火熊熊燃烧,文运昌在长沙建造的房子被烧毁,只能无奈带着家人来到湘乡老家避难。
因没有太多钱财,生存也受到了威胁。文运昌不得不辗转各地,索性得到了韶山的好友救济,这才挺到了解放后。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文家因在毛主席革命期间遭受了不少苦头,他们以为今后可以过上好日子。
因此文运昌等兄弟纷纷给毛主席写信庆贺,阐述了自1927年离别后发生的过往,并提高了对主席的思念,还提出想要去往北京。
此时文运昌认为,毛家人掌控了江山,文家就应该是“皇亲国戚”,应该受到特别的优待。
随即,他给表弟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列出了15个文家人名字,说:“以上十五人全是高小生,体格健壮,可以当技工学徒,也可继续深造学习,希望润之兄能给特别照顾。”
主席收到了这封信后,并没有生气,毕竟文运昌没有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骨子里还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想法。
他还特别对中央领导说:“我不知其他领导怎么看这件事,会不会为亲友谋求职位,不过这事情我毛泽东是不会做的,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私欲而奋斗。”
因此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给文家回信,第一封信就是寄给文运昌,信中祝福他和兄嫂身体健康,但并没有提到安排文家子弟进修、学习的事情。
其实主席多次强调:“对来北京看望我的亲人,今后一律不准让他们来,来了也不会见的,更不会帮其安排工作。”
其实在1949年长沙解放后,杨开慧哥哥杨开智就写了一封信,希望主席能帮他在北京安排工作。
主席直接回绝,说道:“希望你能听从湖南省委的安排,省委委派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按规矩办事,别让政府左右为难,也别奢望来京。”
按道理,杨开慧本身就是烈士,杨开智是烈士家属,且为了营救毛岸英3兄弟四处奔走,安排工作理所应当,但主席依旧拒绝了,他还给长沙领导发了一封电报,让政府劝说大舅子别去北京,按其能力在湘分配一份工作。
其母亲杨老太太如果生活上有困难,可提供帮助。
1950年4月,毛泽东让儿子毛岸英去往长沙给外婆杨老太太祝寿,并去往韶山探望亲人。岸英出发前,主席多次强调别搞特殊化,因从湘赣回到老家需骑马,主席要求他离家乡十里路程时就下马走路,碰到亲友要求办事,直接拒绝。
回到家乡后,毛岸英又去了文家吃顿饭,代表父亲毛泽东向各位亲人问好。
吃了饭后,他准备告辞回去。在这之前,文运昌就让弟弟文南松出面,提出安排工作的请求。
因此当岸英离别时,文南松拉着岸英说:“几个月前,我们给你父亲写信,希望能给你文昌伯伯介绍工作,但你父亲不同意,你能不能和他说说?”
岸英诚恳回答:“恐怕这事情我办不了了,各位伯伯请原谅我。”文南松仍然不死心,将写好的书信交到岸英手里,让其交给父亲。
毛主席很快就看到书信,并回了信,说:“南松兄,你的信我已经收到,感谢你的好心。
运昌兄多次给我写信,我回了一封,不知道他收到了吗?他的工作,不应该由我举荐,应该看他在人民中的表现,得到人民认可后,自然有机会工作。”
1951年4月,毛主席给湖南省委打了个电话,邀请他的表兄文运昌、文涧泉、外甥陈国生去往北京。4月24日,文运昌三人来到北京,并被安排在前门饭店。
因主席日理万机,一直没抽出时间,三天后才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他们。
看到文运昌这张久违又熟悉的面孔后,毛泽东拉着一旁的江青介绍说:“这位就是我在东山学堂就读时担任担保人的运昌兄。”
因多年来再次相见,主席很是高兴,话匣子也一直没停,那天似乎过得很慢,主席的脸上吐露着笑容。
当晚,他还特意拿出了葡萄酒招待是,一直不爱喝酒的主席,这次破例和文家亲戚喝了些酒。
毛主席说道:“这些年你们因我而受到了牵连,吃了不少苦,如今我也要让你们享受享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干杯。”
吃完晚饭,他们继续聊着小时候的事情,一时间感慨万千,一行人一直聊到了深夜才结束。
此次进京,文运昌等人住了4个月才回去。次年6月,文运昌再次回到北京,但却惹恼了主席。
因熟悉环境,文运昌也不再拘束,不管什么场合见到酒就喝,每次都会喝得醉醺醺,喝多了后就会一派胡言,让主席很是难为情。
1953年,已是湖南文史馆馆员的文运昌,本应该安分守己地工作,却经常去往北京,让主席很是头疼,但顾忌亲情没有拉下脸来。
1953年冬,韶山毛家的兄弟来到北京,给毛主席祝寿,主席不是太高兴,说:“我之前多次强调,我乡下亲友不要为我祝寿了,这样影响不好。”
不过一个亲戚谭熙春说道:“我们韶山人到这里了,你说不要祝寿。你湘乡的亲戚来了,你是不是也这么说的?听说运昌阿公还在这,他不是也为你祝寿的?”
主席听了后不高兴,说:“运昌兄不是给我祝寿来的,今后谁再给我祝寿,那我就让他坐冷板凳!”
不过刚好此时文运昌走了过来,他听了刚才的话,不悦道:“该不是让我坐冷板凳吧?”
主席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说:“运昌兄,你来北京好多天了,如今有伴了,就跟他们回去吧!”
文运昌听了后就来气了,说:“我啊?我还没打算回去。”主席直接怒了,说:“好,你走不走随便你,我不管你了。”
不过没几天,文运昌还是回去了。不过回到老家后,文运昌更是放纵了,经常酗酒闹事,毛家侄子看不惯了,向主席反映其作风。
主席听了后,无奈道:“我的亲戚过去跟着我受苦,今天有缺点应该批评,但我管了他们有意见,不管又不行,但接下来还得管。”
其实文运昌一直想不通,为何自己表弟成了一国领袖,为何就不能帮助自己,不帮自己安排工作,不帮文家孩子上学等?
一直到文运昌离世前,都不理解主席为何不给自己一些好处,晚年一直生主席的闷气,直到1961年12月11日离世时,他依旧没理解毛主席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