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清平乐》文化常识
01
关于服饰
1、宋代以官服颜色来代表品级高低。紫色和红色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所以称为“满朝朱紫贵”,蓝色是四品官的服饰,五品为绯色,六七品官就是绿色和青色了。
2、衮服 gǔnfú简称"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礼服。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3、成服:指盛服;旧时丧礼大殓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叫“成服”。与三周年以后的“脱服”、“除服”相对应。语出《礼记•奔丧》:“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4、六服:
①周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
②指周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
③指周代王后的六种服色。《周礼》中提到的后妃的六种礼服。《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揄翟)、阙狄(阙翟)、鞠衣、襢衣、褖衣、素沙、”。后又称六衣。
5、袆衣:皇后受册,祭奠,参加朝会等大型事务时的礼服。用深青色衣料织成,织以翟鸟花纹。
珠翠面花:皇后贴在脸部的饰物,大珍珠贴于额部,二件贴于两靥,各嵌一颗大珠。
珍珠靥:用鱼鳔制成的胶沾在脸上,除了珍珠外,金箔,云母等材料也很流行。
珠排环:皇后的耳饰。
皁罗额子:俗称抹额,戴在额部。
02
“冲”有“幼小”之意
1、冲龄践祚:指帝王幼年即位。
举例 :嬴政在年馑13岁就登基,所以说他冲龄践位。祚zuò 是皇位的意思
2、幼冲:谓年龄幼小。
3、冲人:①年幼的人。多为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②称帝王。清 钱谦益 《马母李太孺人寿考》:“今也冲人在上,俊乂盈廷。”
03
古代对“死亡”称呼
1、殁: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例:少者殁而长者存。——韩愈《祭十二郎文》
古代对死亡的称呼:
①古代的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比如皇帝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为“逝”,士死称“不禄,”平民死称“死”。
②按年龄,8至11岁死为“下殇。”12至15岁死为“中殇”。16岁至19岁死为“上殇”。若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2、龙驭上宾出处: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释义: 此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3、攒涂:古代停殡礼仪的一种。聚木于棺的四周,以泥涂之,谓之“欑涂”。
04
关于“书”
1、劄子(zhá zǐ):
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唐 人奏事,非表非状者为之牓子,亦谓之録子。今谓之札子。凡羣臣百司上殿奏事,两制以上,非时有所奏陈,皆用札子。中书枢密院事有不降宣勑者,亦用札子。”
2、懿旨:宋代公文上承唐代体制,种类更趋繁杂。元代公文略有变化,如诏令称圣旨,命令称令旨,指令称懿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文体,如行移、申状之文。所以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3、制书: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汉 蔡邕 《独断》:“其(皇帝)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
4、册宝:册书与宝玺。宋大臣为皇帝或太后等上尊号,加以称颂时,常奉上册宝,册以条玉,加以红线相联,可以卷舒,识金填字,宝即印章。清册封皇太后、皇后、贵妃等,皆用金册与金玺。
5、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6、左契:又叫左券,符契之左半。
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05
关于称谓
1、官家,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朝廷、官府、公家;尊称做官的人。
2、中宫:皇后居住之处,因以借指皇后 。
06
关于官职
1、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简称“参政”,古代官职名,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古代有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各个部有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尚书是正的,最高的官,侍郎是副的。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职称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3、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机构官署,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质不同亦有"办事中书"或"掌印中书"等细分区别。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4、内东门司 宋宦官官署名。属入内内侍省。原名内东门取索司,景德三年(1006)改内东门司。堂承接机密实封奏牍,并检查宫禁人物出入,向有关机构取索宫廷所用宝货及其他物品,发给皇亲赐衣节料,以及宫廷修造、筵宴等事。
07
坊市制 与里坊制
1、坊市制: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亦称市坊制。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四面设门,称“阓”。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由官府以命令行之。市内店铺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称为“肆”或“次”。
2、里坊之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08
小汇总
1、谒庙: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
2、沂水弦歌: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出自《论语·先进》。
【近义词】
沂水春风: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出《论语》。
沂水舞雩:《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意思是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3、伏阁:俯伏在殿前,表恭敬。
伏阁受读:形容恭敬受教。
【补充】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4、垂拱:垂衣拱手,出自《书·武成》,常形容无事可做。古时多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如“垂拱而治”。
5、宋代书院:宋代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萌芽于唐朝,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兴盛于宋朝。
6、丁母忧:丁,遭逢。遭逢母亲的丧事。
丁忧: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7、忝,有愧。
忝居、忝列:谦词,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
此处使用错误。
8、知:主持、掌管。“晏殊知贡举”翻译为:晏殊主持贡举考试。
“知、典”作为动词。其后常接大型活动,翻译为“主持、掌管”
9、赐对:指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
10、稼穑(jià sè);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事劳动。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种植叫稼,收割叫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