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父母串亲戚拜年的标配是手提两盒点心,其中一盒叫槽子糕,一盒叫八件儿。点心盒子那时候叫“点心匣子”,两个纸盒摞在一起最上面用大红的“点心笺”封住,再用草绳以双十字型交叉绑牢,再挽一个手提扣儿,是体面的礼品。记得小时候奶奶常带我去老地道口附近的“玉生香”食品店买点心,我特别喜欢围观售货员打包点心的过程,称重、拿盒、摆盘、封盖、系绳儿一气呵成,手法利索的很。
民国就有的天津老字号“玉生香”食品店
因为购买点心的店铺、种类、价格的不同,点心匣子就有高低贵贱之分,点心的口味也会有着差异。小时候的我,总是期盼着客人赶快走,好马上拆开点心匣子品尝,带着各种猜测和遐想而魂不守舍。如今想来,和拆盲盒是一种心情。打开点心盒子,目光快速扫遍,找寻江米条、萨其马和红果馅白皮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据为己有,小时候的点心要抢着吃。奶奶还会依据点心匣子是否装满来估算客人大方还是抠门,依据结论准备回礼。那时候流行一个段子,一盒点子从张家拎到李家、再到王家、刘家,流转了几圈、经过了数人倒手,最后又回到了张家,点心变成了点心渣儿,现在人们会把这事当成一个笑话,可在当时却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源于物质生活的匮乏,是苦笑里带着的点点心酸。
1981年 和平路桂顺斋糕点店
在我家一份点心最先吃光的肯定是槽子糕,因为松软解饱、不甜腻,可以当作早饭,受到家人们的偏爱。马三立先生曾在相声里调侃过商家将小槽子糕放在放大镜橱窗里卖的段子,足可见这种点心有多招天津人的喜欢。还有一点就是槽子糕即使放硬了也没关系,放在蒸锅里腾热后就会变软,吃起来基本不影响口感。
槽子糕也叫卢元
白皮儿的保质期也很长,一般能吃到出正月。吃过的点心盒子里遗留下来不少“点子渣子”,不担心会浪费掉,因为它也算那时的美食,我常拿个小勺抱着盒子一勺勺蒯着吃,因为没有了馅儿,所以并不甜,淡淡的奶油和香油味儿填满嘴,有点噎人,所以还要喝几口热水送下,或者泡在热水里吃。任何角落里的碎酥皮渣儿都不会放过,最后还会端起纸盒将剩余的碎屑全倒进嘴里,吃得那叫一个干净,至今我还记得当时贪婪的样子。那时的糕点铺都有称重的点心渣儿卖,多为一斤一包,价格不贵,是解馋之上选。嚼点心渣儿大快朵颐的回味是我对儿时过年记忆的一部分,不舍得忘记。
点心渣
在天津,点心,从古至今都是新年的饮食和社交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天津卫有名的糕点店很多,记忆中有祥德斋、四远香、江南食品店和桂顺斋等等。现在桂顺斋仍是津门糕点的代表,后来又陆续涌现出“大桥道、欣乐、某饽饽铺”,北京稻香村也在天津开了不少家,还有“起士林”的西式糕点,点心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可惜其他的老字号糕点铺基本已销声匿迹了。随着糕点铺的增多,糕点的价格也随之大涨,我前几年曾预订过某大牌糕点,两盒二百元,还需要提前一周下单,不然买不到。点心渣儿大概率没有买的,反正我是没有看到,估计也不会有人买了。
以前卖的比这个便宜很多
如今,不必等到过年,核桃酥、绿豆糕、枣泥方酥只要想吃,不出一个小时快递小哥就会送货上门。每到过年的时候,除非是看望传统的老一辈人必须带上糕点礼盒,其他的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况且美食这么多,传统的点心吃多了会腻,原料中的蜂蜜、香油、蛋奶,也不再吸引年轻人。
八件儿
灯笼酥、京糕排、萨其马、寿桃蛋糕……一盒满满当当的点心,朴素又扎实,是八十年代人们所讲的“礼面”。“来就来呗,还买嘛东西”,奶奶边说边用眼瞄着点心盒上的字号,揣测着价钱,又满心欢喜的情景,让我怀念!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