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结束了50年的军旅生涯,退役之后,他以民间友好人士身份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1959年访问了莫斯科,在与苏联官员交谈之后,蒙哥马利得出一个认识:“世界和平的关键可能在中国。”
对于蒙哥马利来说,中国是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而因为冷战的壁垒,新中国更让他觉得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
蒙哥马利
由于当时中英还未正式建交,他托人转达了自己想访问中国的私人申请,竟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回复。
毛主席高兴地说:“非常欢迎蒙哥马利元帅在适当的时候,来访问中国。”
1960年5月20日,蒙哥马利从香港转机前往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此后又参观访问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
回英国后,蒙哥马利发表了很多对新中国表示赞赏的言论文章,他写了自己亲眼看到的新中国建设成就,认为中国虽然基础薄弱,但未来必将成为一个强大而自信的国家。
他还反复向欧洲强调:“中国步兵是世上最可怕的存在,切莫与中国军队在地面较量。”
蒙哥马利来华只有短短七八天,在发表了一系列对华观感的言论后,深感意犹未尽,无法说出更深刻的印象,第二年,蒙哥马利特地申请来新中国实地考察,看到更多的角角落落。
而看到蒙哥马利访华言论在欧洲媒体上惊起了千层浪后,毛泽东认为通过蒙哥马利的友好来访可以打开中欧友谊通道,就让中国驻英代办宦乡发了封邀请函给蒙哥马利,允许他再次访华。
这一次,英国外交部深感紧张,多次试图拦截未遂。
经批准,1961年9月,蒙哥马利被允许到包头、太原、西安、延安、三门峡、洛阳、郑州、武汉等地考察,周恩来特地安排自己的助理、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熊向晖陪同他一起前往。
熊向晖夫妻
熊向晖清华大学毕业后曾留学美国,给胡宗南担任过十年侍从副官、机要秘书,是我党秘密战线的英雄,建国后成为外交官,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来到洛阳古城,蒙哥马利晚饭后与熊向晖等陪同人员一起上街散步,蒙哥马利已是第二次来华,对中国方面的招待流程已经比较清楚,除了和官员们会谈外,他还特别喜欢到街头巷尾走一走,闯入一些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所,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深入感受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传统。
在延安时,他曾经不打招呼,突然闯进一家男澡堂,让陪同人员感到有些尴尬。
而看到这个面容清癯、鹰勾鼻子的外国老人站在澡堂子里到处打量,洗澡的人们也不禁有些纳闷。
事后,蒙哥马利说,当时欧洲报刊上把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说得特别严重,让他以为中国人全都吃不饱、长期营养不良,进了澡堂才发现,当地那些老百姓身上的肌肉饱满,看起来没有挨饿。
当时已经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声,各地的生产都恢复了正常、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但欧洲报刊仍一如既往地对中国报忧不报喜,带着充满偏见的滤镜来抹黑中国,在这个时候,蒙哥马利元帅的亲身见闻可以打破西方偏见,向世界传播新中国的真实形象。
来到洛阳后,当地建筑、饮食和龙门石窟都让他感到震撼,而对中国人的戏剧演出,蒙哥马利也很想了解一下。
这天晚上,他们在街头走的时候,恰好听到一处剧院里传来二胡、梆子的声音,蒙哥马利就径直走进了剧院,熊向晖等人赶紧陪着走进去,向剧院工作人员解释了一番。
蒙哥马利坐入观众席,台上锣鼓喧天,正在打打杀杀,让他看得饶有兴趣。
看着看着,他有些纳闷了,只见一群身穿戏袍、铠甲的兵将排队登场亮相,分站两边,最后却出来一个背扎四面三角靠旗、身穿鱼麟铠甲、手持令旗的女将军,原来这出戏是豫剧《穆桂英挂帅》,主角是53岁的女将军穆桂英。
豫剧《穆桂英挂帅》
翻译坐在蒙哥马利身边,小声地跟他讲解着剧情:辽东派兵攻打大宋,皇上(宋仁宗)校场比武选帅,进京探望佘太君的杨文广在校场刀劈奸臣、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下帅印,经寇准保奏,皇上得知杨文广为杨门之后,准其带帅印回郡给其母穆桂英,命穆桂英挂帅迎敌,53岁的穆桂英本已心灰意冷、不愿带兵征杀,经杨文广和佘太君激励,重新披挂东征。
还没有听完整个剧情,蒙哥马利的眉头已经皱成了一团,等到幕间休息时,蒙哥马利直接退场了,还一个劲地摇头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呢?”
熊向晖解释说,穆桂英是民间故事里的角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不过,杨门女将的传说在中国深入人心,老百姓都很喜欢看,在中国,杨门女将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
蒙哥马利一听更加不理解了,居然杨家的女将军还不止一个穆桂英,还有佘太君、八姐、九妹、“十二寡妇征西”等女将群像,简直彻底颠覆了这个古板而较真的英格兰名将对战争、军人的认知。
蒙哥马利与英国女兵在一起
访华期间从未发表过批评意见、一直表现得彬彬有礼的蒙哥马利认真地说:
“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觉得这位前英军元帅的想法显然有点过时,也认真地回答说:“不仅是民间传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里还有位女少将。”
红军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共有30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而红四方面军则有一个女子独立团(后扩大为女子独立师,有2000多人),以指战员身份参加了激烈的一线战斗。
红四军女子独立师
对女人不能上前线打仗这一点,从军50年的蒙哥马利元帅很坚持,他耸了耸双肩,不以为然地回答说:“我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尊敬、钦佩,不知道还有女少将,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42岁的熊向晖一听就急了,为了说服他,当即回怼说:“英国的女王不也是女的吗?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听熊向晖这样说,蒙哥马利就不吭声了,以沉默结束了这一场争辩。
那么,为何蒙哥马利会这样排斥女人当兵参战呢?
二战期间,英军中其实也有大量女兵,不过,她们都是以护士、秘书、间谍的身份出现,没有女人参加一线战斗,为了补充人手不足的问题,英国二战时还有一支“国土辅助自卫队”的女子志愿队伍,代替上战场的男性来从事民兵、耕作、工厂生产等劳动,但也只是辅助的勤务工作。
正接受检阅的英国“国土辅助自卫队”
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种差异,虽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但一百年前,英国的妇女地位并不比中国传统社会的妇女地位高,某种程度上还遭到更多的歧视,底层妇女毫无存在感,几乎没有任何法律给予她们财产和人身保护,让她们连好好活下去都希望渺茫。
在19世纪的英国,男人可以随便买卖自己的妻子,形成一个颇有市场的产业链。1814年的一份英国报纸上曾公开刊登了在东苏塞克斯某镇的“妻子拍卖会”上,一个商人用7先令的价格从一个丈夫手里买走了妻子。1928年,二战前夕,报纸上仍然在刊登这样的消息,不过价格涨到了2英镑。
而在古代英国,妇女地位并没有这么低下,妇女与男子有平等的政治权,可以参加战争、议会和继承财富。
一直到了17世纪,英国出台法律,规定女人的法律身份只能由其父亲或丈夫代表,女人没有选举权、财产权和起诉权,她们最为重要的几项人身权利被完全剥夺了,这让英国女性地位开始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在英国的热播电视剧《唐顿庄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已经到一战前夕,英国女性仍然没有选举权,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婚姻是她们唯一的出路,而婚姻是否幸福,则完全取决于丈夫的个人意志。
恩格斯曾同情地说:当时的婚姻就是一种奴隶制。英国男议员们也曾公开发表言论,认为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不具有独立人格。
蒙哥马利元帅是英国牧师的儿子,毕业于风格保守的圣保罗公学,虽然他非常爱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可他从骨子里持有的也是这样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女人应从属于男人,如果千军万马接受女人的调度和指挥,即使是民间故事,这种文化也让他难于接受。
1986年,李先念主席迎接英女王访华
而由于英国王室为了保证王位不落到外姓手中,另行制订了《王室继承法》,实行“嫡长继承制”,即生下的孩子不论男女都按顺序继承,但在同一顺序时男性有优先权,这就造成了有时会出现长女登基成为女王的现象。
由于女王只是形式上的三军统帅,并不真正去一线打仗,更像是一个荣誉的军事头衔,加上这种继承传统已经深入英国人心,蒙哥马利倒是没有觉得有女王而无女将军的英国传统有何自相矛盾之处。
我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妇女地位空前提高,女议员、女作家、女商人、女军人层出不穷,而英国则在1918年才给了部分妇女投票权(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在女子平权方面进步较慢。
把蒙哥马利回怼得无话可说后,熊向晖当时有点暗自得意,觉得没有在文化理解上输给英国人。
回到北京,他前往西花厅向周总理汇报情况时,把这个小插曲也说了出来,还把二人当时的观点之争活灵活现地说了一遍。
不料,周总理一听就表情严肃起来,还当场批评了他,说:“你讲得太过分了。你说这是民间传奇就够了,他有看法,何必驳他?你搞了这么多年的外交工作,难道还不懂得求同存异?”
一句话点醒了长期深耕在外交战线的熊向晖,毛泽东两次欢迎蒙哥马利将军访华,这一次还特地在武汉东湖举办宴席、盛情招待了老将军,是有其战略用意的:当时中苏关系紧张,中美仍在对峙,我国准备缓和与欧洲的关系来改善国际政治环境,蒙哥马利作为二战名将在欧洲深受尊重,他的实地考察和个人观点非常有说服力。
周总理接着说道:“你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鲁迅讲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引伸一下,讽刺和挖苦决不是我们的外交。”
听到总理的批评,熊向晖心服口服,他逞一时口舌之快时,没想到这么多,中西文化本来就差异很大,即使蒙哥马利一时不能接受,也不必当场在观点上争出个高下来。事实上,英国女性地位的提高虽然缓慢,却也一直在推进,英国自己的社会内部也存在着重大分歧和截然相反的观点,二战后,英国出现了女飞行员,后来也有不少女兵投入行伍。
熊向晖想到自己当时怼得有些尖利,也担心因小失大,让蒙哥马利心里不愉快,产生了不好的想法。
不过,他知道,蒙哥马利是个有绅士风度的老人,看待问题比较客观理性,熊向晖想起自己陪他一路访问了十几个城市后,看到蒙哥马利对新中国的崛起不持异议,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是赞不绝口,这让熊向晖稍感放心。
为了保证下面的接待不出问题,一向心细如发的周恩来特地要来了在北京为蒙哥马利安排的演出节目单,一边看,一边问道:“蒙哥马利最喜欢看什么文艺节目?”
熊向晖回忆了一下,回答说:“杂技,特别是口技。”
周总理问:“他看了《抢椅子》没有?”
熊向晖说“没有”。
周恩来看完了节目单,发现里面有一出折子戏《木兰从军》,笑道:“又是一个女元帅,幸亏问了你,不然蒙哥马利还以为我们是在故意刺他。”
于是,周恩来划去了《木兰从军》的戏,让人加上了杂技《抢椅子》和口技表演。
折子戏《木兰从军》
这次演出给蒙哥马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在回忆录里详细描写了杂技《抢椅子》和口技表演,说:“他们表演得很妙,非常有趣。”
他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袖魅力倾倒,认为“毛泽东是一个真正的领袖”、“周恩来谈问题明确并且敏锐,在我所见过的世界各国领袖中是少有的人物。”
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蒙哥马利非常看好中国的未来,认为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关键所在,他指出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对中国既无知又充满偏见,认为“从长远看来,中国作为一大强国的兴起是必然的,这符合人类总的利益,能够缔造普通人民深切期望的和平世界。”
最终,这个饱经战事、浴血苦战过多年的英国将军向全世界掷地有声地发表了缓和国际紧张形势的“三项原则”: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有两个德国、一切地方的武装部队都撤退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
应该说,蒙哥马利在推动中欧友好、中英友好和让世界正视新中国力量的这些事务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迪士尼版《木兰从军》
而中西文化的深入沟通和理解也一直在持续着,1998年,由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制作的电影《花木兰》在全球几十个国家上映并风靡全美,获得了3亿美元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