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正在北平为筹备新片挑选外景的导演汤晓丹,特地约上青年作家黄宗江一起去参观他的母校“燕京大学”,同行的还有黄宗江的发小兼大学校友的孙道临。
燕京大学读书时的孙道临
汤晓丹对年轻英俊的孙道临印象颇深,感觉他具备作为演员的良好条件。随后在他的日记上写道“孙道临是位具有学者风度大学生,他博学世界文艺知识,一口流利的英语,只要日后努力,定会大有作为。”
没过多久汤晓丹就在上海看到孙道临的第一个银幕形象。这部黄宗江编剧的电影《大团圆》,孙道临扮演的是埋头读书,爱好文艺,后来当上了翻译的谭浩然。
孙道临在《大团圆》里与蓝马、石羽、吴茵
故事描写北平一个古老的大家庭,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的沧桑变化。汤晓丹欣喜地看完影片后,觉得孙道临初登银幕,就有不错的表现,实在难能可贵。
解放后,汤晓丹与孙道临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同事,两人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汤晓丹
1952年底,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组织一批演员到朝鲜前线去体验生活。剧团里积极上进的演员纷纷请战。经过慎重考虑党组织选定孙道临、冯喆等13位同志。
孙道临(后排右3)冯喆(后排左1)等人朝鲜合影
几个月的战火洗礼,让演员们得到锻炼。凯旋而归的孙道临在全厂大会上发表感言:
“我们背着六七十斤重的东西,走十几路,休息两三分钟,规定三天之内要完成200里路程,头一天,我们还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做点儿鼓动宣传,第二天就不行了,但是想到出发前的欢送,看到同行战士的英勇,自己也来了劲儿,没有掉队,跟着大家的步伐到达了目的地,立刻投入工事修筑……”
正是这段记忆犹新的发言,让汤晓丹接受影片《渡江侦察记》的导演任务后,大胆启用孙道临扮演剧中的李连长。可厂领导却表示出担忧,因为孙道临从里到外散发的都是知识分子气质,突然让他演个军人,没有成功的把握。
孙道临
而导演汤晓丹坚持自己的观点 : 孙道临在真实的战场上经历过,这就是演好这个角色的基础。况且他本人年轻聪明,更有利于展现军人的勇敢机智。
最后厂领导听了汤晓丹的阐述,终于点头同意,只是附加了几句分量很重的叮嘱:
“我们尊重导演,但你必须对李连长这个人物负全责。”
“请放心,我对全剧所有人物都负责。”
作为导演的汤晓丹尽管压力很大,仍然从容不迫。不但请来渡江英雄连的连长当影片的军事顾问,给演员讲解侦察兵执行任务时应具有的职业思维与性格特点。还要求孙道临上海岛,下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
《渡江侦察记》改编自“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协助大部队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
康泰扮演周长喜
1953年影片正式开拍,摄制组大队人马乘火车开赴安徽芜湖外景地。正碰上连日阴雨,身为演员组长的孙道临身先士卒,和大伙一起从火车上把机器、服装、道具搬上大卡车,东西多的整整堆了五大车,由于雨中路滑个个摔成了泥人,大家互相取乐,倒也有趣。
有时候工作餐送晚了,肚子饿的人看见吃的就慌忙上前抓住几个馒头,狼吞虎咽地往里塞,馒头被抢光。汤晓丹和孙道临几个演员站在原处没动,只好忍饥挨饿继续工作。
李玲君扮演刘四姐
不久摄制组驻地又发生了地震,大水泛滥冲垮河堤。为了抢时间拍摄渡江镜头,全体摄制组人员都穿着短裤泡在水里,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从早到晚。汤晓丹和孙道临的腿被浸得肿胀疼痛,却毫无怨言。
影片中齐衡、陈述、孙永平、中叔皇、郑敏、康泰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孙道临终于体力透支,高烧不退,为了赶进度只能带病工作。虽然打了针吃了药,可病情有增无减。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送他去医院。可第二天孙道临就拖着病体来到拍摄现场。
《南征北战》中的孙道临
孙道临回忆影片的创作经心得 : “虽然在《南征北战》扮演了一闪而过的解放军指挥员。可在这部影片份量不能同日而语,作为侦察连长,我不但从外形,还从说话的语速,动作的敏捷,目光的锐利上作文章,向他们靠拢。”
艰苦的拍摄条件没能阻挡人们的创作热情,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渡江侦察记》终于在1954年春节和观众见面了。孙道临塑造的足智多谋、带有儒雅气质的解放军形象,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当然与汤晓丹慧眼识人密不可分。是他们共同成就了这部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