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的管乐团,是47名盲孩子乐手(备注:盲孩子的称呼,是学校老师说他们一直这么称呼,比用“视障孩子”更亲切)。庄严磅礴的旋律回荡在鸟巢上空,梦想、喜悦、自豪伴随着音符释放而出。这些孩子来自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音乐,是他们生活中的善意,也承载着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扬帆管乐团成立至今11年了,已历三批团员,如今有32名老师,70多名团员。“去年11月刚接到演出任务,但还不知道要演奏什么,先练习基本功并挑选了47名登台乐手。1月中旬拿到乐谱到正式演出,其实只有49天时间。”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助理周远琦介绍,这样的速度对一支盲孩子乐团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学校老师们要为每个孩子读乐谱并录制有声乐谱。10样乐器,总共近30个声部,每个都需要单独录制出乐谱。孩子们听到乐谱后的5天,第一次合练就完成了。“第一次听到合练效果感觉特别震撼,尤其是开头的小号号角,激荡人心。”周远琦说,改编后的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演奏时长是1分58秒。要完美展现这1分58秒,还有许多道坎儿要迈过。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来到北京开始封闭集训。第一次进鸟巢排练时,大家的内心都很不平静。演奏单簧管的蔡晓雪觉得:“这里太大、太空旷了,吹出去的声音感觉不会反弹回来,我听不到自己、也听不到同伴的声音。”10岁的交响大鼓演奏者吴浩屿则发现了一个大惊喜,“原来这里有舞台、有观众席,我以前以为这里是有鸟和鸟蛋的鸟窝呢。”伴随排练次数增加,对鸟巢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好,孩子们的脸上渐渐露出自信的笑容。
3月4日开幕式当晚,国家体育场的温度在0℃左右,不仅孩子们要适应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站立,铜管乐器也面临在寒冷的空气中暴露太久容易被冻住的问题。“第一个音很可能吹不响或者跑调。”周远琦说,为此管乐团每天要冒着严寒在室外训练半个小时以上,正是坚持不断地练习让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来到鸟巢的孩子们逐渐适应了演奏环境。
许多表演上的细节,比演奏还要有挑战性。上场时,孩子们一只手拿着乐器,另一只手要扶着前面伙伴的肩膀,才能稳稳地迈出脚步。而出场时拿起乐器这个简单的动作要想保持齐整,也颇费功夫。“因为没有视觉经验,不同身高的孩子不明白自己的胳膊要伸多远、抬多高才能让整个队伍保持整齐。”最后只好由老师一对一、手把手纠正,重复了上百次训练,全团孩子才基本做到了节奏一致、整齐划一。“对于导演提出的自然地微笑,孩子们也无法感知。要经过衔筷子训练、亲手触摸老师的笑脸,才慢慢体会出来。”
1分58秒,还来不及回味就在乐声中结束。戴着特制眼镜的孩子们,显得从容镇定。他们看不见世界,但他们的努力,世界看见了。
来源 冬残奥会会刊 | 记者 李洋
编辑 康典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