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北宋故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北宋故事。
从北宋都城开封说起。
北宋定都开封,这是开封建城史上的高光时刻。
但在一般人眼里,开封大概是最不适合做大朝都城的地方,一马平川,难觅山丘,无险可守,无障可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及宗室3000余人被金兵从开封掳走,便证明了这一点。
开封府(复建)
从传统堪舆要义来看,开封左不见青龙,右没有白虎;前面虽见流水有照,后面却无玄武可靠。表面看,开封作为都城确实不理想,甚至连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都是这样认为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他希望日后迁都洛阳或长安,“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其实这是从陆龙之势来观察的,而寻龙踏穴要看“两条龙”,一是陆龙,又称山龙,即所谓“山脉”;一是水龙,就是所谓“河脉”——主导开封的是水龙,而非陆龙。
开封清明上河园
行话说,“山脉好找龙身见,水龙隐身迹难辨”,所以一般人看不透开封风水之妙,认为其平庸。
二条龙中水龙是关键,能决定一城之好坏、一地之兴衰。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观察一下,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哪座兴旺的名城不临江面河!
开封的兴起正是这样,得益于河脉。
开封,宋称“汴梁”,是“东京”,为当时中国最宏伟壮丽的城市。这座城市远有黄河,近有汴水,周边河源密布,城内地下水异常丰富,有“四水贯城”、“五河会聚”之称。
开封大相国寺
当时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惠民河等多条河流,从开封城流进流出,漕运十分发达,时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述的,就是东京水路的发达和由此带来的城市繁荣。
具体说,开封兴于运河的开挖。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最先开通“通济渠”,唐易名“广济渠”,开封人惯称“汴渠”或“汴河”。
汴河,便是开封的第一水龙!
开封清明上河园
汴河自开封市西北的蒗荡渠,经开封、杞县、民权,接商丘民权的甾获渠,流入宁陵、商丘睢阳区、梁园区。又向东北经山东曹县南部边界,流入虞城北境,东经夏邑北、永城北,再经安徽萧县北,流入江苏徐州西境,于城北汇入泗水。
大运河的开通直接导致古代中国政治、经济版块的移位,龙脉东游,重心南移,奠定了今日中国之政经格局。
所以,北宋定都开封是历史的必然。
汴河
北宋定都开封后,据地势规划,依水势筑城,最后形成了3套城墙、3套护城河、4条运河、33座桥梁、4条御路纵横交错,构成城市的整体结构。其中,皇城城周为9里18步,内城20里150步,外城48里232步,规模宏大。
以开封为中心,有四通八达的水陆航线,内可到五湖四海,外可下五洋四方。
开封老城墙
如此水龙会聚都城,漕运非常发达,所以,在得漕运者得天下年代,开封想不兴旺都难!
漕运对赵姓宋朝非常重要,朝廷也相当重视。赵匡胤的继任者、太宗赵光义曾对群臣这样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民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全仗此渠(汴河),朕安得不顾!”
但宋朝定都开封,决不仅看重其漕运功能,民间认为北宋定都开封是天意。此说何来?传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水龙之子”,当居“水龙会聚”之城。
赵匡胤画像
更玄乎的是,赵姓发迹也与水与运河相关,隋炀帝开挖运河时没有破赵姓龙脉,保下“留赵湾”。日后这里成了赵匡胤的福地,为赵姓宋朝的“肇基之地”。
宋人孙升《孙公谈圃》(卷中)有这么一个说法:“隋开汴河,其势正冲今南京,至城外迂其势以避之,古老相传为‘留赵湾’。艺祖(赵匡胤)以宋州节度使即帝位,乃其谶也。”
这里的“南京”,非今江苏南京。
商丘古城
北宋有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和南京应天“四京”。其中的南京指今河南商丘,此地本名“宋州”,赵匡胤当皇帝后,在此地置应天府,作为陪都。
“留赵湾”的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赵匡胤发迹于宋州似乎是事实,不容太多怀疑。
商丘运河公园
赵匡胤在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时,曾在城南四十外的高辛帝喾庙占卜,结果有“天命”。又去城西南的火神阏伯庙算算,也是同样的结果,方知是“天意”。赵匡胤称帝后,将宋州改名“应天”,原因就在这里——“知天意,应天命”。而宋朝之所以称“宋”,原因也在这里——宋州带给赵姓万年江山。
对于赵匡胤在宋州算命的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有记述。
古代算命(剧照)
有一次,赵匡胤酒喝大了,进入辛庙,见香案有算命用的竹桮筊,便拿起来给自己占一卦。桮筊的算法是,如果一俯一仰,便是好兆头,即所谓“圣筊”。
赵匡胤从小校算到节度使都不应验,他忍不住说了一句:“过是则为天子乎?”意思是难得是要当皇帝吗?巧了,这回应验了,得了上上签——“圣筊”。
占卦工具(现代)
这一结果连赵匡胤本人也吃了一惊,旋即大喜,称:“天命岂不素定矣哉!”意思是,命中注定要当皇帝。
北宋词人晏元献(晏殊)在庙中题诗——“庚庚大横兆,謦欬如有闻”,说的就是这回事情。
后来的事就不多了,自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赵匡胤,从此更加努力,终于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坐龙椅画像
宋州圣筊得“天命”,自然是迷信。赵匡胤能当上皇帝,与后周世宗柴荣对他器重,掌握军权有直接关系。
柴荣病重时,任命他为殿前都检点。
殿前都检点一职非常重要,乃皇家禁军的最高指挥,非心腹不能任。如果不是掌握后周的刀把子,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便不可能,“黄袍加身”自然无从谈起。
柴荣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誉,为什么要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检点,看走眼了?实则另有隐情。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北征,这时发生不到的事情。《旧五代史·世宗纪》记载:“帝之北征也,凡供军之物,皆令自京递送行在。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
解卦者认为,是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要当皇帝。
柴荣起疑,便张永德免去殿前都点检一职,让赵匡胤来干,以防张永德叛逆。同年柴荣病死,赵匡胤代周当了皇帝,“点检作天子”应验,大家这才明白,点检是赵匡胤。
现在看来,这是赵匡胤搞的鬼,要除掉碍事的张永德。
坐龙骑的赵匡胤(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