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纪录电影《岁月在这儿》全国公映,这部片长为88分钟的电影,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从1948年到2019年珍藏的50万分钟的纪录资料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资料都是用胶片拍摄。
对该片总导演郭本敏来说,本片不但全景式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走过的路程,更重要的是,从这些鲜活的历史细节中,能够品读出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这部影片也是献给所有正在奋斗的中国人。”
“奋斗”“变化”是整部影片关键词
郭本敏目前担任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经理,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岁月在这儿》开始,是9位牺牲的战地记者的镜头,以此带出了后面这些历史镜头的真实性和厚重感。郭本敏1986年进厂,当过10年导演,参与《黄河奔流》《迷人的青岛》《选举的变迁》《丰碑》等十余部电影纪录片的编导工作。走上管理岗位后,他组织策划了《灾难时刻》《《为了胜利》等纪录片,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制作团队把“奋斗”“变化”作为整部影片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整个过程的核心就是奋斗精神。”郭本敏说,团队共有4位执行导演,负责从50万分钟历史资料中找出合适的画面,而挑选画面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重大历史时刻;另一个是最能反映中国人民情感记忆的点。
《岁月在这儿》从1948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讲起,淮海战役作战现场的清晰画面,让人一下子仿佛置身于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1949年,解放军进驻北平。头戴钢盔的解放军装备精良、军容整齐,与戴棉帽的傅作义军队换防。郭本敏告诉记者,挑选这组画面是有深意的,“因为投降后的傅作义军队是不能戴钢盔的,而解放军戴上钢盔,是要执行守城的任务。”
通过细节传递重大时代信息
郭本敏想要《岁月在这儿》中的画面鲜活、生动,能够通过细节来传递出重大的时代信息。
比如,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有人问他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很干脆地说:“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短短几句话,就传递出钱学森先生的爱国激情。
再比如,1960年,王进喜在油田井喷事故中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终于压下了井喷,事后他说:“只要能甩掉贫油帽,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文艺界、学术界等诸位名家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巴金、老舍、周立波、赵树理等文学大家围坐一桌,刚回国不久的钱学森正忙着低头签名,郭沫若领着华罗庚、范文澜走进会场跟大家打招呼,并一一介绍。随后,梅兰芳化妆登台演唱,年轻的郭兰英也亮出金嗓子……这段珍贵的画面,画质清晰,充满了感染力。为了更好地讲故事,主创团队邀请了《云水谣》剪辑师战海红操刀剪辑故事线。
影片中有不少画面之前从来没有公开过。比如有一个画家齐白石画虾的镜头,郭本敏记得,这组镜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齐白石的桌上还放着一个鱼缸,里面就养着虾,“通过这个画面,不难看出齐白石老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露天电影也收入影片中
作为一部编年史的纪录电影,《岁月在这儿》还放进了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露天电影是农村最熟悉的一种娱乐方式。《岁月在这儿》中也收进了一组下乡放送露天电影的画面。画面中的正在放映的是《六亿人民的意志》,这是一部讲述第一届全国人人民代表大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选取了其中老年选民登记的镜头,同期声是:“老大娘70多了,这次选举才给她起了一个名字。”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多少农村大娘是因为选举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细节意味深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市民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选购丝巾
此外,114寻呼台、自行车迎亲车队、摞成小山包儿的大白菜、人群攒动的英语角、全国第一次发行股票……这些曾经的记忆都在影片中出现。
关于片名,主创团队也煞费苦心,从最初的《东方红》《追梦》,到后来的《追梦岁月》,都不满意,直到剪辑后期,郭本敏再次重温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演讲:“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听到这段演讲,郭本敏眼前一亮,果断改名叫《岁月在这儿》。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金跃
编辑:韩轩
流程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