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磷酸门及赵熙问题联
永县旭阳镇牛角山赵熙庙
李四烈文/画
出生于四川荣县的赵熙被称为中国“晚清第一人”,是蜀中五老七县之一。
如今四川的许多历史遗迹,都可以看到他的珍贵手笔。比如,成都望江楼公园他题写的“独坐黄昏谁是伴,怎教红粉不成灰”,在峨眉山金顶他题写的“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经窗”等。成都人民公园“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十个擘窝大字,也是出自赵熙之手。鲜为人知的是,在今天荣县、威远、仁寿、井研四县交界处的仙人山岩体上,还隐藏着赵熙的书法遗迹,极为珍贵。而赵熙的墓地,就默默隐藏在荣县旭阳镇牛角山。
怪石上空空的佛龛
辛亥革命后归隐此山
在荣县、威远、仁寿、井研四县老百姓的代代相传中,仙人山有个古老传说:该山曾因仙人相助跃跃欲试与峨眉山竞长比高,后因当地人说错话致使道法失灵,仙人一脚踏死灵山,恼怒而去,仙人山由此得名。
虽然仙人山海拔仅800米,但由于是在越溪河边拔地而起,相对高度达五百余米,加上地处多“桌面山”的荣威穹窿地貌区,所以显得奇峰鹤立。此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像一条冲天飞龙。北端顶峰如龙头高昂,“龙脊”怪石突兀,瘦骨嶙峋,当空飞舞,“龙尾”逶迤南垂,全长六里。东西两面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各临一条深狭的冲沟,两沟相距不过3里。
仙人山林木苍翠,碧草幽幽,野花绽放,野果藏于茂林之间。那天,我们登至半山腰,只见一道百级石梯从云天挂下,石梯顶端悬崖边,一道石扉若天门中开。寨门上刻有一联:“明月来投玉川子,晓云遮尽仙人山”,横批:“仙梵花宫”。字大如斗,庄严典雅而气韵生动,虽因年久风化而斑驳苍凉,仍让人望而起敬。
此联,正是当地人人敬仰的晚清诗人赵熙所题。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生于荣县城北宋家坝一贫寒农家。1891年中举,1892年中进士,点翰林。科场连捷。他天赋异禀,博学多才。善书法,工诗词。其墨宝世称“荣县赵字”,其诗词曾风靡京城,令梁启超、胡适等执“弟子”礼向其请教。他当过吴玉章、黄复生以及道光皇帝的老师。郭沫若曾自费为其出版《香宋诗前集》。1894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后转监察御史。
赵熙
传说,当年在荣县,赵熙在文学舍时对学生文章诗词的批改评语,及平时信手写成的便条或题笺等手迹,成了香饽饽。只要一背离本人,就有人抄录换用,原件则被珍藏起来。比如赵熙手写的“七夕”题笺在教室门前张贴不久,就有人照抄样本,原稿则被人换去。
赵熙为官清正,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中,他上章参劾赵尔丰、盛宣怀,并一举弹劾数名满清亲王,名震朝野。
赵熙慈光普照题刻
今天的成都人民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即为赵熙题写。这也是有点历史渊源的。
原来,辛亥前夕,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告假云游讲学。他坚辞袁世凯以高官拉拢,并力助熊克武、黄复生购置讨袁军械。
1912年秋,赵熙月夜上仙人山,爱喝茶的山寺住持以豆花饭、清茶相待。正值“国变”(辛亥革命)之后,两人畅谈国事,不觉把水缸里的水都喝干了。深夜他去寺后打井水,一轮明月正映井中。早晨他站在山顶,但见云雾隔世,山花烂漫,松风清冷,岚气缥缈,果然仙境。此情此景,正合刚从清廷辞官归隐的赵熙的心境。住持请题山门联,赵熙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即兴题“登仙人山绝顶”一首:
苍龙瘦脊抉空飞,蜕骨灵山挂石扉。
我是德云前世住,仙朝珠馆几年归。
花浓细径香千劫,天敞群峰压大围。
若有人兮松际下,上清风冷五铢衣。
这一诗一联,生动反映了赵熙在辛亥革命之际的失落、迷茫心态:昨夜明月入怀,今朝晓云遮山,世事难料;生不逢时,不如归隐;仙境虽好,高处不胜寒;明珠投暗,龙游浅滩,可别像茶仙卢仝(号玉川子)那样,清高一世,死后连后代子孙都忘了葬身之地。
赵熙不到50岁退出官场,在仙人山东南十里处的大刀寨隐居,与清风明月相伴。赵熙死后,其墓地就默默隐藏在荣县旭阳镇牛角山。
赵熙题诗21年后,一位年轻的共产党诗人也登上仙人山绝顶,他就是解放后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亚群同志。李亚群(1906—1979),井研县千佛乡人,早年在成都参加革命,白色恐怖时期转移到老家从事革命活动。1933年李亚群跑到偏僻险峻的仙人山躲避敌人追捕,与组织失去联系,十分苦闷。他登临如此险境兼仙境,再看看岩壁上的赵熙题诗,满腔悲愤与豪情喷涌而出:
心事难凭雁字传,振衣千仞瞰人间。
荒凉古国垂双泪,倦然书生又一年。
岩石杳无仙子迹,河山犹剩夕阳天。
流离未敢轻生死,道路漫漫且向前!
这位革命者的豪迈慷慨诗篇,与退隐者赵熙隐晦迷茫的诗联形成鲜明对比。仙人山见证了他们的初心。
仙人山怪石上新修的铁瓦殿
山脊最窄处
仙人山绝顶
一脚踏四县的古战场
除了赵熙,仙人山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养在深闺人未识”。
《荣县志》载,仙人山寺初建于唐代,明代崇祯15年重建。其鼎盛时期,从“龙尾”处的沈家坝到山顶,一路建有庙宇共48座。当地老人说,从前仙人山钟鼓之声百里可闻。山上多有桂花树,中秋时节十里飘香。
仙人山后来的衰落,主要由于战乱。
仙人山是一脚踏四县的形胜之地,其中“桌面山”上,还保留着好几处古老山寨的遗址,蕴藏着沧桑的历史烟云。
荣威穹窿地貌的典型特征是,有众多四面绝壁,而在其上又可长期屯田的“桌面山”,战乱时期稍加修建便成为一座座易守难攻的山砦堡垒群。自南宋名将余玠主川抗蒙以来,建砦自保成为荣威山区遗风。到解放初期,仅仙人山周边就有大刀寨、三箩寨、牛峰寨、平安寨、石缸寨等十余座大小山寨,是极为难得的古战场。
仙人山下的越溪河
1932年底,刘湘、刘文辉叔侄所部在荣威一带激烈混战一月有余,双方死伤惨重,留下遗骸无数,山野为之变色。“傻儿师长”范绍增一部曾驻扎仙人山数天,夜里为防敌军偷袭,他向山下乱扔手榴弹,一度使周遭百姓惶惶不安。
经历历朝战乱后,仙人山庙宇尽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剩一座小庙俩和尚。山上石刻佛像不下百龛,其工艺堪与大足石刻媲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山坡上遍布佛像的断首残肢。改革开放初期,盗卖文物之风一度盛行,连这些断首残肢也不见了,如今随处可见空空如也的佛龛。1993年,荣县人民政府将仙人山石刻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在仙人山上立碑告示。
山上的题刻遗迹
登顶仙人山,站在刻有“宾峨亭”大字的巨石上,只见山外有山,层叠无穷。每逢晴初霜旦,天凊气朗,朝阳斜射,极目西望,可见峨眉金顶铜瓦反光。“宾峨亭”者,与峨眉遥相呼应,相敬如宾也。
山顶卵形巨石中央有一长形石窝,分明是万年雨水冲刷而成,却被人工修凿成一巨型脚印,这便是踏死灵山的“仙人脚印”。当地谚云:“仙山长成,嘉州不换。”
古老的传说自不可信,但偏远山乡人民盼望救星改变命运之心,天可怜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