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7月5号在全国院线上映,朋友圈去看电影的小伙伴晒出的票根也无疑被它霸占。
从网友反映来看,该片很大概率是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票房预测极有可能弥补国产40亿票房空缺。
去年吴京导演的爱国军事题材巨作《战狼2》票房打破50亿大关,排名全球第6,碾压好莱坞大片!
而当时《战狼2》在豆瓣评分7.5,猫眼评分9.7,显然是绝对的高分啊。但是要知道,这个评分是在《战狼2》影片上映后的评分。
我们再来看《我不是药神》,点映刚结束,还未正式上映,猫眼评分就高达9.6,豆瓣评分高达9.0,而且网友也是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更有网友高度评价“这是2018年必看的国产电影”,评价可是相当的高啊。
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引起票房持续上涨口碑爆棚呢?
那么这部由文牧野,徐峥、周一围等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到底触动了网友们哪些神经呢?《我不是药神》到底讲的是什么,引起票房持续上涨口碑爆棚呢?
电影《我不是药神》主要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是一名连交房租都困难的药店店主,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印度天价抗癌仿制药“格列宁”的总代理,在国内贩卖赚取了巨额利润。
电影背景取材于“陆勇事件”
《我不是药神》是文牧野导演的第一部院线作品,原名叫《中国药神》。人生如戏,这部电影背景取材于真实事件,电影有些剧情都与现实相结合。取材自2015年的“陆勇事件”。
不过现实中的主角陆勇是一名慢性白血病患者,在寻找骨髓配型期间,需要花高价购买抗癌药来延续生命,而后来得知印度仿制药仅需三分之一的价格,于是便开始服用仿制药,并在自己的病友群里分享并帮忙带药。
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刻画困境的同时,更让人思考困境。题材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该片的人性力量。
就像网友评价的一样“导演拍的非常克制,架不住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角色”。
最挣扎的时候也就是最放松的时候,坦然面对了,接受了,不是妥协,而是相信。影片更多的是感动,最真实的情感,最真实的现实,很多东西无法解释,但总是会发生人生有惑,终而无惑。
或许影片反应了现实生活,也或许是映射了我们自己,总之,戳到了大多数人的泪点。这样的电影观众怎么会不喜欢,评分怎么会不高。
救命药的原型,“格列卫”为什么在中国这么贵?
为什么陆勇要找新的治疗方式并且使用和代购仿制“格列卫”?说白了就是因为钱。“格列卫”在当时是没有纳入医保的,两年时间花70万,相信不是每个患病的人都能拿得出来的。更可怕的是还要继续维持这么高的支出。
国内卖几万元的药和印度卖几百一千元的药,并且疗效相同。这种情况就算是傻子也会选择买印度的仿制品。况且这些买仿制药的人,基本都是没钱买正品的,甚至有的人已经吃垮了亲戚朋友,变卖了家产。
在中国的法律规定中,印度这种药进入国内就是假药,因为它没有合法的入境手续。既然是假药国内肯定买不到了,想吃就只能自己去买,或者让人帮忙带回来。而这就触犯了法律。
国内市场上售卖的“格列卫”都是正品,由瑞士的诺华制药生产,几万元的价格在全世界都算是高价。这是因为这些特效的靶向药物,都有自己的专利保护期。高昂的价格不是中国说了算,而是根据研发厂商说了算的。
研发一种对癌症有效的特效靶向药物,动辄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以及以百亿做单位的金钱,如果一个公司研发出一种新药后,别的公司就开始生产它的仿制药并低价销售,那还有谁去研发新的药品呢?
好在从2017年开始,“格列卫”在中国的部分省市已经被纳入医保,患者报销后一个月的花费降至了几千元,相比原价已经低了太多太多。待国内可以合法生产“格列卫”仿制药的时候,价格一定还会进一步降低。
导演阐释影片主旨
“微笑面对生活中所有的苦难,无论何时,一定要乐观、正面。”
目前,整个行业的人都在期待暑期档第一个爆款电影诞生。
不用怀疑,《我不是药神》点映评分高达9.6分,周日点映上座率甚至达到36%,两日点映票房累积突破5000万,是国产影片点映综合成绩中的最佳之一。所有的数字都指向一个字:爆。
最早,这部在上海电影节千人首映后收获赞誉的影片,大家对其预测票房在10亿左右,大规模的点映、首映礼后,预测票房则是提升到20亿。但我们现在可以确认,这部影片的票房卖到30亿也许已经毫无悬念了,并具备冲击今年暑期档甚至是年度票房冠军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感叹近些年内地电影市场缺乏对人、对己的关怀的佳片。但《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正好扭转了这个局面。
这两天《我不是药神》各种的刷屏,让电影从业者、媒体和影迷都惊叹,被拿来对比最多的影片是美国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不少媒体也指出《我不是药神》整体风格、宣传物料、海报等很贴近韩日的电影风格,更像韩国电影《熔炉》和《素媛》等。
拍摄现实主义题材,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而言是一种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