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送孩子上学,未到8点就到了学校门口,因一早有事,我独自先回大学。预算时间充足,习惯性地徒步回去,因为喜欢边步行一边思考的乐趣。其实今天孩子和我聊的是三十六计的主题,话里句间透露出您很喜欢三十六计的相关故事,我颇为高兴,看来这套书没白买。但我大脑里不经意间涌现的是“四十不惑”的问题,今年我刚好四十岁,有关孔子四十不惑的思考也就提上了日程,之前也思考体悟过几次,但仍然困惑不解。快到学校的路上,一直思索不断的我突然间有顿悟的感觉, 有关四十不惑的个人诠释瞬间了然于心。
惑, 从字形上看,从“或”,从“心”,应该属于意会字,老爸个人理解为“不二心或不多心为不惑也。”人之惑来源于欲望呈现的多元化及其满足方式的多样性,欲望一多,心念自然不能专一,加之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能满足的,更多时候欲望是难以真正满足的,人之惑就来源于此。所以,当您欲念专一、心无旁骛地执着于自身的某一追求时,这种状态下是不会存在“惑”的,倒是边上人因为您的不惑或许会产生惑之不解,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经常可见。当您认真执着于某一追求时,结果如何是不可知的,不惑之人应该深明“过程往往大于结果”或者“结果往往蕴含于过程之中”的至理,所以心念不会过多考虑结果如何,而只专注于过程本身,好的结果十有八九自然可期。那么十有一二结果不理想,那又是什么呢?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方能坦然应对这种不是必然的偶然结果呢?或许应该是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也,知天命是更高形态的不惑,是更深维度洞察了自然、社会规律而具备的先知先觉、避凶趋吉的能力。
孔子所谓的四十不惑之论,或许是孔子自己的人生体悟。诚然,到四十以后人心自觉开始回收,回归到单一至简的赤子之心,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五十而知天命想必更是难上加难了,孔子故能被后人尊崇为“至圣”,自然可以理解了。回到学校,兴致未尽,和学生拓展交流了一番,学生听后也都能欣然接受。这就是大学老师的乐趣所在,大学讲堂有时可以随心发挥,不受太多的约束。我现在就想着一心一意的多读一些书, 多写些心得体悟, 希望以后您能少走一些人生弯路,虽然诚如今天有学生讲的,人生当中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的、有些墙壁是必须要撞的,唯有如此,自己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成长,但其中的代价大小,唯有当事人心知。今天最终也促成了老爸的一个决定, 招收“私徒”指导读书体悟。约期为一年,上午上课的有两个班的学生,现己报名着已有五六人之“众”:原先想着估计不太会有感兴牌的,哈哈,我还是低估了学生, 原本计划只招2个学生,现在看来不得已得扩招了
大家对四十不惑是什么感受呢?欢迎评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