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这句中国名言也原封不动地被日本引用。在工商业文明极度发达的日本,信用是商业社会和高度秩序性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日本内在文化方面的因素姑且不谈,本文主要介绍日本社会如何形成诚信机制,以及诚信与失信的一些具体事例。
在日本,个人贷款或者企业贷款时银行都要审核对方的资产情况和信用状况。日本全国银行协会下属的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是最重要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88年,统合管理全国25个银行协会运营的所有个人信用信息中心,拥有会员机构逾2万个,保有信息量达6600万份,覆盖人数约3500万。
通过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只要贷款人在会员机构产生金融行为,所有加盟银行都可以查询到其个人信用情况,贷款申请人也可以在申请贷款前申请查询本人信用情况,并到相关机构咨询如何改善信用状况。
除了上述平台外,由日本各家信用卡公司于1984年共同出资成立的CIC公司主要负责分期付款、消费贷款等业务的信用信息收集,许多信用卡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电信公司都是CIC公司的会员。此外,日本主要的信用公司还有成立于1986年的日本信用机构公司JICC,这些中心和公司联合起来,设立了信用信息网CRIN,共享一些用户信息,以防止发生过量贷款及多重债务等。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日本已经用一张大网编织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信用体制。记者刚到日本工作时,向银行申请信用卡连续被两三家银行拒发,可能是缺乏在日本的信用记录以及收入较低。后来听说日本的商业公司发行的信用卡要求相对不那么严格,最终在日本亚马逊公司申请到一张额度30万日元(约合1.77万元人民币)的信用卡,有一次忘记按时还款很快就收到了信用卡公司的催还款电话。
据C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该机构保存的信用信息总数达7.18亿份,总“异动信息件数”达到1661万,约占整体的2.2%。滞纳期超过3个月、贷款主体破产等情况都被称为异常变动,将会作为“事故信息”列入黑名单。在日本个人消费违约达到一定次数都会进入信用黑名单,例如多次拖欠信用卡、恶意欠缴手机费。进入黑名单的人在贷款等方面会受到限制,严重的可能还要被告上法院。
据统计,日本持有信用卡的人数约有8300万,信用卡保有率约为64%。日本媒体推测有三四百万人位于日本的信用黑名单中,其中年轻人欠缴分期付款的手机费的案例增长较多。
造假没有好结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战后日本社会的繁荣也推动形成了总体上较高的信用社会。在日本农村可以看到一些无人看管的蔬菜摊,标明价格任由顾客投币选购,一些地方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形容也不为过。在日本预订酒店往往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即可,退房时也不会要求提前检查房间设施。绝大多数场合不需要证件,出示一张名片即可。记者曾经在一个车站附近丢失过9000日元现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车站附近的派出所跟警察描述了一番,没想到真有人捡到9000日元交给了警察,不过警察说不能当即给我,需要等两周以确定没有其他人报案,我的9000日元就这么失而复得了。
日本的企业和个人非常重视信用,毕竟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失信的代价十分高昂,但也不能完全杜绝有的企业和个人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近年来日本相继曝出多起重大造假丑闻,严重冲击了日本社会和国际社会对日本“信用”的认识。远一点的有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重大学术丑闻,近的有神钢造假事件,以及让三菱汽车几乎覆灭的油耗造假事件等。一次次造假事件的背后都是急功近利和铤而走险,小保方晴子为了学术上的名利造假而身败名裂,她的导师一个辞职一个自杀;神钢造假事件让日本制造蒙羞;油耗造假让三菱汽车社长引咎辞职,三菱汽车也就此“委身”日产公司。每一个失信者的结局都极为惨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这些造假案例的过程中,相关方没有任何包庇,日本处理学术造假一查到底拒绝护短。日本媒体也没有因为神钢和三菱汽车为民族品牌、支柱产业而有丝毫的手下留情,它们毫不留情地挖掘细节并公之于众。可以说,只有整个社会对造假和失信零容忍,造假和失信的“毒株”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