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少婷 每经实习记者:林姿辰 朱鹏
救命,救命!
浸泡在不断上涨的积水中,淋着倾盆大雨蜷缩在屋顶,趟着湍急的水流紧急转移……在一个个濒临绝望的瞬间,被困灾民最渴望的莫过于救援队伸出的一双援手,那是生的希望。
截至7月29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1391.28万人受灾,因灾遇难99人,仍有失踪人员在进一步核查当中。超出预期的灾情紧紧揪着人们的心,在特大暴雨面前,应急救援体系,这个日常在公众视野几乎“不可见”的链条,突然成为舆论焦点,在大救援中连接着无数人的生命。
这无疑是一场高难度救援,破纪录的降雨强度、短时间成灾广泛、基础设施运行受限……
这也是社会参与度极高的大救援,除了消防、武警等官方应急救援力量,还有冲锋在一线的全国各类民间救援队和志愿组织、难以估量的网络志愿者,从在线文档到小程序,从地图标记到自研平台,科技向善的力量集中释放。
不过,这场难度空前的大救援也暴露出应急救援机制的弱点,通信不畅使得受困者成为信息孤岛,应急通信的迟滞造成救援行动卡顿,应急管理压力饱和使得早期调度有心无力,而热心的非专业救援者散兵式救援难免会让自己也变为受困者……
面对自然,人类一再印证着自己的渺小。若灾难再次发生,应急救援一定还会启动,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
“摸黑”救援中的全社会应急动员
手机铃声响起,陈艳涛迅速接起来。这样的动作在7月21日已经重复了2000多次,对面的人有一个共同诉求:救命!
作为洛阳市神鹰救援队的一员,陈艳涛参与过不少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但这次河南雨灾程度之深,救援工作之难,远超全队人员想象。
特大暴雨引发一系列灾情,城市内涝、农村被淹,影响范围广泛,加上雷暴天气难以精准预测,使得救援有时候较疫情时期更有难度。
疫情要堵,把病毒隔离,而雨灾要疏,受困人员需要转移至安全地带。
通信和交通是救援工作最大的拦路虎,从郑州到新乡、鹤壁、济源、安阳……水到之处,一片狼藉,在这些地方,冲锋舟、皮划艇比汽车更为需要。而信号中断、救援信息接收受阻令人头疼。不知道求助者在哪里,知道了却又很难迅速抵达,这直接降低了救援的效率。
这是一场高难度救援,但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参与度极高的救援。据郑州红十字会统计,截至7月21日,来到郑州的救援队大概已有四、五百支。
从全国各地到达河南进行支援的志愿者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舒冬妮 摄
救援力量仍在壮大。
“现在紧缺的物资有什么,预计明天晚上或者后天一早出发,支援河南。”一位志愿者在“新乡卫辉对口救接”微信群中询问。7月26日,河南特大暴雨引起全国范围关注的第7天,微信群里已处满员状态,求助信息仍源源不断,但已经从以被困人员求助为主转向了以救援人员求物资为主。
一位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加入了众多信息沟通微信群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舒冬妮 摄
不论是从物资还是人员角度,这都是一场自发的“全社会救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忍同胞在水中孤立无援,来自全国的救援队和物资涌向河南。
网络的救援力量更是难以量化。灾区退回至无网状态,但亿万网友在互联网中为受灾的同胞织了一张网:微信群、在线文档、小程序在救援的信息收集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德地图、抖音等平台紧急开通河南暴雨互助通道,微博超话“河南暴雨互助”目前已有近2万条帖子以及超14万名志愿者。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一个名为“信息统计组”的微信群从最初的40人发展至满员,利用金山文档在线协作平台经手超过2万条求助信息,后来作为召集人的群主实在坐不住,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冲到了郑州一线。
复旦大学博士后老师联合GIS救援地图和志愿者团队开发“郑州紧急一键救助通道”,包含一键救助、救援端口、救援分发跟踪和庇护所数据点等信息。
河南交通广播作为河南省的应急广播,在22日上午搭建了精准救助的小程序,通过网络收集求助信息,再核实、统一调度救援,聚集网络志愿者超过300组。
河南人、在校生“Manto”利用腾讯在线文档建立了《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文档》,24小时内更新了270多版,起始团队32人左右,经过网友扩散,参与的人数太庞大,已经无法统计具体数字……
信息孤岛中的救援链条卡顿
“紧急提醒!已核实,17:44。”微信群中,一条求助消息经志愿者核实后发送出来,很快,另一位志愿者回复了“1”表示收到,这意味着求助被接收,志愿者将负责联络救援队或者物资,以响应求助需求。这几乎是所有信息整理环节的微信群的运作模式,灾情刚开始时,群内信息仿佛爆炸一般。
志愿者们设立信息互通格式 图片来源:微信截图
毋庸置疑,社交群组在信息整理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暴雨成灾后)我就赶快把群二维码传播出去,在各种论坛、微博以及其他一些软件,然后人员迅速加入进来。群里有一位参与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者提出,可以分组、分工,散播救援信息。”“信息统计组”的群主介绍道。
救援队队员们正在登记电话信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但问题在于,微信群的信息全靠人工转发及核查、对接,一些求助信息迟滞,缺少优先级分类,造成人力浪费和后续的救援无序。河南交通广播在7月22日上线了线上求助信息收集平台,试图通过统一平台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新乡等地灾情信息整理中,微信群仍然是主力。
“难点就是信息不通畅,主要是这一点,包括网上的很多信息,无形之中,这份爱心可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很多转发的都是以前的信息。”来自河南本地的救援队长牛振西表示,信息不通畅是这次救援与此前多次救援相比最突出的困难。
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正在指导新队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求助信息在微信群里“满天飞”,这一方面是短时间内受困人群过多的客观情况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越是灾情严重的地区,越是通信不畅,求助者只能通过发短信给灾区外的朋友传递求助信息。
通信不畅,救援也难以做到乱中有序,应急响应机制状况频出。
首当其冲的是救援队对接政府部门受阻。从程序上看,救援队应该先与河南省应急管理厅取得联系,并报备自己的装备情况和人员数量,取得相关函件后,再由应急管理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调遣队伍,等队伍到达各区县指挥部后,再由乡镇具体分配任务。
这是一条权责分明,看似清晰的救援队组织链条。但在基站损坏、信号微弱的情况下,这根链条开始断裂:许多救援队无法打通应急管理局的电话;而那些能够联系到应急管理局的救援队发现,各区县的指挥部电话常常显示忙线。
迈过对接的难关,灾区信号中断、救援信息接收受阻更让人头疼。
“我在郑州这两天,手机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平顶山市永安应急救援队队长直言,许多进入灾区的救援队发现手机没有信号,使得队内沟通不畅,既打不通求救者电话,也无法及时联系后方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调配。
对讲机、无线电和发短信成为队长们可选的替代方法。如果对讲机坏了或没电了,就只能暂缓救援——7月23日早上,在等待新乡应急管理局发函的空档,新郑市蓝天救援队的秦队长就正在头疼怎么搞到新的对话机。“船上本来有四部传话机,现在坏了两部,得协调找到新的。”
另外,洛阳市神龙水上义务搜救队队长杨红山发现,即便接收到了求救信息,他们也难以与求助者联系,只能实地搜索。而一些求助信息十分模糊,也延迟了救援工作的开展。“从我这么多年的救援经历看,因为没有信号联系不到当地部门进行报备的情况不多,到了灾区什么也不知道,需要自己在灾区里现找求救人员的情况很少。”杨红山说道。
担心到达灾区后电话不通影响救援,洛阳市神鹰救援队的队长临出发时反复嘱咐后方指挥中心接好电话。但这也形成了一副令人无奈的画面:前方队伍一直在信息半孤岛里艰难搜索求救者,而陈艳涛手中的电话,始终响个不停。
民间力量里无奈的散兵式救援
“统一管理救援力量的是应急管理厅,但是应急管理厅力量也很有限。”郑州红十字会一位内部人士坦言,要将社会救援力量统一起来,但现实的问题是,应当担此重任的应急管理部门身负重压,能发挥的统一和协调的能力有限。
按理说,救援队和应急管理局是救援开展的两股重要力量——前者奔赴一线、调配后方人员,后者则负责把握救援力量投放的大方向。志愿者则是二者都可以参与调配的有利力量。但是,在通讯不畅的背景下,大型救援队和应急管理厅都是有苦难言,而对于志愿者的统筹管理,也是鞭长莫及。
7月20日,车辆在郑州街头涉水前行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是罕见的情况,在杨红山此前的水上救援经历中,救援队直接与政府方面对接,规模比较小,三五个救援队在政府的协调下分工后能很快完成任务。但这次灾情范围太大了,救援队伍也太多了,给协调调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能最大程度接收求助信息,不少救援队将联系电话公布,但在灾情紧急之时,这反而成了有序救援的阻碍。
“这几天情况太乱了……我这个电话公布在网上了以后,一天电话就不停,想统计信息(分优先级)就来不及了。”杨红山表示,求助信息应有专人分级,再按照从紧急到不那么紧急的情况,有序救援,但灾情严重、通信不畅,救援很难有序。
郑州某工地因雨水漫灌成“海”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大型救援队在前线救援饱受通信和沟通之苦,热心的民间救援队也因通信问题无法得到信息同步。他们在一次次拨打应急管理厅的电话未果后越发坐不住了,最后索性跳过报备这一步,一窝蜂涌向灾区,由此,救援队散兵式作战的问题开始出现。
7月22日傍晚,一只来自山东的救援队因不熟悉路况,遇到不知深浅的积水,车子熄火被困,救人者反成被救者;同日下午,另一位参加过九江抗洪的志愿者,来自河南武警消防的退伍军人,也因道路积水与其他乘客一同在新乡东站被困。
在这次灾情的大规模救援行动中,散兵式的志愿者和救援队有很多,他们满腔热血地涌向重灾区,但受制于专业装备和救援经验,反成被困者。杨红山告诉记者,“这几天,好多志愿者打电话要加入我们救援队,那些没有专业技能的我都拒绝了,但也拦不住他们自己组织几个人就跑去救人。”
“咱们是来救灾的,各种困难都会遇到,都要有应对能力,不能光靠热情,更多的是技能,要量力而行,帮忙而不添乱。”杨红山提醒道,救援要先保证自保,才能去救别人。
一位来自河南非重灾区的应急救援协会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应急救援协会的成员都是非专职但很专业,每周还需要训练或演习,“应急救援这个东西真不是那么简单的,功夫都下在平时,自发性的志愿救援一定要量力而行,实际上这种情况光靠热血是不行的,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不然可能还会耽误救援的效率”。
一线救援反思:不能靠手机、不能靠微信
在与十余支参与河南雨灾救援的民间专业救援队的沟通中,通讯不畅是频繁被提及的痛点问题。
“通过这次大灾,以后,我觉得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讯一定要保障,而且不能靠公共通讯,不能靠手机,不能靠微信。”前述应急救援协会负责人接连用了三个“不能”,“每座城市都应该在城市的最高处建一个保障性信号基站,不论刮风下雨,必须保证通畅,一旦出现险情,所有的救援队伍统一用一个信号频道,只有沟通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一呼百应”。
救灾中的应急通信并不是难以攻克的新问题。四川省地震多发,对于抢险救灾有着较多经验,据四川省绵阳市应急管理系统的一位内部人士介绍,通讯畅通由三大运营商来维护,如果线路断了,运营商就需要将应急通讯车开到现场以加强信号。
“我们救灾很多时候都是断电、断通信、断路,就算是断路,运营商的工作人员人工背都要背到现场,要保证现场可以使用卫星电话。”该内部人士介绍道。
7月24日,在河南省卫辉市区,救援人员使用铲车转运物资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运营商建立了多方位的应急通信体系,但面对突然来的暴雨,路面全是积水的环境,断电难以恢复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应急通信保障确实有难度。”一位通信行业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河南暴雨出现的很多困难情况,是以往没有预料到的,导致部分地区通信恢复较慢。
据通信行业人士介绍,目前主要的应急通信方式主要是卫星电话、应急通信车、无人机应急通信。卫星通信受限于特定终端设备,海上渔民配备得较多,一般手机接收不到此类信号,多为官方组织机构配备。日常的应急通信车,遇到暴雨洪水,大面积的积水区无法通行。无人机应急通信虽然便捷,但目前造价较高,只能覆盖极个别重点区域。
河南暴雨暴露出了当下在应急通信准备上的缺陷,业内人士认为,在城市的制高点构建能够提供基本通信服务的应急网、规划独立供电的通信设备、通信网和卫星网融合是日后应急通信能力提升的方向。
应急广播应当在没有通信的时候发挥作用,但在这次暴雨成灾的紧急状况中并未见效果。
其实,从体系建设层面,我国在多年前已经注意到应急广播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202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中作用的意见》,灾害事故多发易发频发地区应急广播平台应于2022年底前全部建成,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95%,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已建成6个。
据记者统计,目前建成省级应急广播平台的包括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福建、辽宁、四川。而此次受灾的河南省于2020年9月才开始对《应急进行时》和《河南应急广播灾情发布平台》项目进行推介,直至去年12月,河南省广播电视局在郑州召开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座谈会,部署下一步河南应急广播建设事宜。
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投入
河南的特大暴雨将应急救援带入了大众的认知。
突发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常被大众忽视。而运转不畅的应急救援链条就像是隐藏在日常社会运转中的“灰犀牛”,有着致命的威胁。
应急救援包括从预警、信息反馈、响应、处置救援直至最终结束,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以及多级管理机构的协作。山东省东营市消防救援支队戈海波在《我国消防救援部门应急救援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中这样介绍。
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预案及预案的实施。
据上述绵阳应急管理系统内部人士介绍,一旦预警达到橙色或红色级别,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员就需要报告,而国土资源部门在预案中对于人员向何处转移、安置以及相应的方式都有规划,针对每个隐患点都有预案。
7月27日,救援人员驾驶橡皮艇、冲锋舟等在卫辉城区搜救被困群众
图片来源:新华社
储备也十分重要。在此次的救援中,救援队最需要的交通工具是皮划艇和冲锋舟,但现实是,这类物资十分短缺。“中原地区用皮划艇、冲锋舟是想也不敢想的,我们下一步要考虑考虑,之前都没有发过那么大水,不太需要这种东西。”河南新乡卫滨区应急管理部门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缺乏经验,救援在物资储备上存在遗憾。
除了关键的物资,救援力量也需要储备。前述绵阳应急管理系统内部人士表示,当地政府部门有12支专业的救援队伍,全部专业救援力量约在2000人左右,根据灾害的级别来进行相应数量的调度,而调度的数量也是有相应预案的。
应急救援是各部门协作的工作,整个链条的顺滑转动是需要磨合的,未经充分演练的预案在没有经验的支撑下,不免会流于表面。
戈海波在《研究》中提到,我国应急协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等问题造成了应急联动能力不足,影响了协同应急和合成应急。具体来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所辖部门的力量处置,尽管消防、环保、卫生等部门可以进行联动,但尚未达到联合协作和统一调度的程度。
在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的应急救援中,物资调动被诟病较多,受制于严格的登记制度,各地红十字会、政府等部门在物资收发上相对谨慎,这是必要的,但存在影响灵活性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的运送物资志愿者团队就遇到了载着物资不知送往何处的问题,而针对灾区的物资需求情况,为了呈现得更加精准,网友甚至自发构建了一个“地图”。
网友开发的物资需求对接程序截图
对协作的训练越多,应急救援的链条转动得就越高效。“四川本来就多灾多难。我们绵阳市的应急救援体系在5·12后都在逐步完善。加上这几年每年都有洪灾,比如2018年的7·11,2020年的8·11、8·17,这些都是很大的救援行动,动用了消防、武警、还有调度装备,整体来说指挥还是比较有序的。”前述绵阳市应急管理系统人士介绍道。
应急部门的建制和资源投入也直接影响着应急能力。“救援设备以及技术设备的采购需要多方努力,投入有个过程。”该人士表示,受制于经济增长,当地对防灾减灾的投入预算有限,但每年都在增加,相较以前已有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严格执行预算财政制度,应急准备金往往严重不足,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应急资金保障往往捉襟见肘。”戈海波在《研究》中指出。
应急救援,既是救急,也是救命;分秒必争,又需要专业到位。在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中,我们看到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力量,但也需要直视,应对大灾之际,应急救援机制仍有不完善之处,如何建立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如何能将伤亡降至最低?如何为突发事件提供更多的后援力量?仍需要进一步总结、反思。
(每经记者丁舟洋、舒冬妮,实习记者可杨、李佳宁,实习生汤小权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丨希望我们有更强大的能力抵御下一次灾难
语速飞快,几乎是所有受访应急救援队的共同特点,救援工作需要长时间高度紧绷。他们承载着受困者对安全的期待和渴望,也是应当被记住的平民英雄。
我们对应急救援链条运转的关注,源于在现场和电话里与救援队队员的一次次交流。在了解他们的救援事迹时,我们发现“有心无力”的无奈不止存在于不在现场的关注者中,也广泛存在于现场救援人员之间。
作为灾难发生后的“保命”环节,应急救援的高效实施无疑至关重要,称之为事关生死也毫不夸张。这次河南暴雨成灾有诸多意外,应急救援存在诸多挑战,超出预期的特殊情况带来了沉重的痛感。
敬畏自然,这是一位救援者嘱托记者传递给社会的。人之渺小在于肉身凡体,而人之不容小觑在于反思能力。因此,怀着对每一位救援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敬意,我们将这篇报道呈现于此,希望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和运转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希望我们能有更强大的能力抵御下一次灾难。
记者:李少婷 实习记者:林姿辰 朱鹏
编辑:魏官红
视频编辑:朱星运
视觉:邹利
排版:魏官红 马原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