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京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刚
作家刘嘉陵在他的美文中,是这样描述京胡这个乐器的:“琴杆也就笛子长短,琴筒与就腕子粗细,两支弦轴再加一副马尾竹弓。东西不大,声音却响亮的不可思议,大老远就能把你拽住,像节肢动物的‘知了’,这就是京胡。”京胡是京剧乐队的领袖,“国戏”的第一号伴奏乐器。京剧这个“国粹”成就了多少表演大师,也成就了多少京胡演奏大师。如:梅雨田、孙佐臣、陈彦衡、徐兰沅、杨宝忠、汪本贞、李慕良、何顺信等等一批人。他们曾为谭鑫培、谭富英、梅兰芳、马连良、杨宝森、余叔岩、言菊朋、奚啸伯、金少山、裘盛戎、张君秋等名家操琴,不仅出色地烘托了艺术家们的表演,并为京剧音乐的发展、提升,做出了可圈点的贡献。
好角儿寻求好琴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方荣翔先生的琴师杨柳青去了北京,方先生苦于没有得意的琴师伴奏。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唱腔展播活动。有天,方先生收听到辽宁台录制的京剧《碰碑》的录音,感到意外的兴奋。他觉得京胡伴奏的不错,于是他来信问我:“为京剧《碰碑》伴奏的琴师是谁?”我告诉方先生,这位琴师是我的同学、辽宁戏校的李刚老师。方先生对李刚的琴艺给了一番赞许。接着,他的一声慨叹:“我在到处寻找好琴师哪!”遗憾的是我当时爱莫能助,因为当时的辽宁戏校也离不开李刚老师啊!
(时任音乐科教师的李刚在精心给学生上课。)
(1994年李刚发表於《辽宁省艺术学校三十五周年》专辑上的论文。)
(1995-----2008年李刚为辽宁省艺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
(李刚陪同省委书记张文岳,参观校史展览馆。)
数十年过后,李刚已经名声大振了!百度网是这样评介他的:“李刚,国家二级教授,一级演奏员,著名京胡演奏家,京剧作曲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他曾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师范大学名师,辽宁省艺术院校教学成果评一等奖,辽宁省优秀创作奖,辽宁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辽宁省艺术节“政府文华”优秀伴奏奖,全国首届京胡比赛优秀指导奖,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等殊荣。曾任辽宁省艺术学校校长,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首任院长,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国戏曲音乐家学会副会长。出版专著《李刚京剧音乐作品集》,《李刚京胡演奏专辑》,《京剧音乐述论》。曾先后二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曾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被编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词典》。”
我与李刚是校友,我1959年入学,他1960年入学;我学京剧表演,他学京剧器乐专业。少年的李刚相貌英俊。我觉得他不学表演,有点可惜了!我们毕业后,同在辽宁省样板戏学习班(辽宁省京剧团的前身),他在一连《红灯记》剧组,我在三连《智取威虎山》剧组。后来我到了新闻单位,他继续留校任教。从此我们的工作多了合作机会。我为有李刚这样的优秀的同学而感到骄傲,同时也想从他闪光的人生足迹中,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和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2005年,沈阳师范大学建校55周年校庆时,李刚和刘守义相会在文体舘门前。)
一、 以德为本、夯实根基。
李刚在校期间给我最深的的印象,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实”。
他为人朴实,学习踏实。艺术家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艰辛和努力。自古寒门出人才。李刚自幼的家境贫寒,从而养成坚忍不拔的刚毅性格。他考入戏校,学琴刻苦。李刚在校师从于尹瑞泰先生。尹瑞泰早在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成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为配合部队的宣传任务,剧团排演了京剧《血泪仇》《九件衣》。其中《血泪仇》是解放区最红的一出戏,剧中的申娘子由名旦武帼英饰演。尹瑞泰是主演武帼英的琴师。武帼英的嗓音高吭明亮,尹老师首次采用唢呐为旦角演员伴奏,因而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尹老师还有两次去毛主席下榻之地演出,为演员秦友梅、尹月樵清唱操琴伴奏。1952年京剧《雁荡山》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一等奖,尹老师是《雁荡山》主要音乐设计者之一。1959年尹老师来辽宁戏曲学校任教,从此走上了培养京剧音乐教育之路。
尹老师的教学认真,对学生普遍培养,一视同仁。音乐班的同学中流传这样一段趣闻。尹老师课堂有几位出自梨园世家的同学,其父亲是著名琴师。他们的基础好,进步快。经过一段教学,有些非梨园子弟的同学有后来居上之势。这时,有个别同学产生骄傲情绪,不再努力学习。尹老师为鞭策这位同学,在课堂对他讲:“如果你不再继续努力,有些同学就要赶上来了。”这位同学当时还不服气,与老师叫板:“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出来遛一遛!”尹老师为此还搞了一次“课堂京胡演奏会”,让每位同学都拉了一段儿京剧乐曲,老师难分仲伯,无法表态。今天回忆起这段儿往事,还挺有意思!
照片是李刚在辽宁戏校学习时,为李淑坤同学伴奏。刊登在当时《沈阳日报》上。
尹老师培养那一届毕业生都很优秀。后来他们都是各个京剧院团的好琴师和戏曲音乐改革的中坚力量。其中有李刚、刘明皋、王立元、王铁华、任丹生等同学,还有一位“巾帼不让须眉”,她叫王艳。当年她是戏校京剧乐队的首席琴师。王艳与李刚志同道合,喜结连理。为相夫教子而退居二线。
照片为尹瑞泰老师在教导王艳同学操琴。
照片为李刚与王艳的合影。
我的感觉是,李刚的胡琴“音实”。京胡的声音是带有松香的弓弦,在两根琴弦中反复的拉动,使琴筒上蛇皮产生振动而出现的声音。这声音原本是噪音。作家刘嘉陵把它比喻“知了”的叫声。可是经过京胡演奏家的艺术处理,京胡却是优美和谐的旋律。尤其是李刚京胡演奏与众不同,我感觉他的琴声格外的悦耳、脆亮。有时我向李刚请教,问他胡琴的音色为何这样美好?他回答我:“我拉琴与他们确实不太一样。这主要是要讲京胡的音乐表现力,因为他是乐器。乐器演奏首先是听觉艺术。琴声的感觉应该是美的。而且不失传统的风格,传统的味道。另外呢,还需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你才能随心所欲。”
是的,长达六年的京剧音乐专业学习,练就了李刚过硬的京胡演奏基本功。记得我们京剧班同学的演唱,大都喜欢李刚为自己伴奏。好的琴师可以引领演员。李刚演奏时的情感很投入,他对作品的理解深刻,乐曲的抑扬顿挫,从人物的情感出发。尤为可贵是他的“琴风”正。他拉琴不喧宾夺主,托腔保调。使演员唱的很舒服。
李刚尊师敬贤,不忘师恩。每当他谈起尹老师时,总是感慨地说:“我们师徒如父子,是老师教我们如何做人,是老师给我们打下的基本功。”。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这正是李刚德艺双馨的人格表现。1966年毕业后,他先后在鞍山市京剧团、辽宁省京剧团任琴师。1978年调回母校辽宁省戏剧学校任教。他自与京胡结缘,执著追求了将近半个多世纪。
二、以艺强身、博采众长。
李刚虚心好学。他在认真揣摩前提下,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京胡演奏技法。他“学杨宝忠先生的弓法,练李慕良先生的韵味,体味汪本真、何顺信先生的风格”。他多次到何顺信先生家中请教,得到了何先生的亲自指点。还先后得到沈玉才、王鹤文、林宗褆、杨柳青等著名京胡演奏家的指点与帮助。他在学习和借鉴前辈大师琴技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创新,逐渐形成自己刚健爽利、隽永醇厚的演奏风格。他对京胡的“拈、打、弹、滑、虚、兜、揉”与“衬、托、裹、垫”等技巧运用自如,而不逾矩。他把大提琴以腕带指的大幅度揉弦的方法和二胡的跳弓、顿弓技巧,大胆地引用到京胡的演奏技巧中来,以增强京胡的表现力。
李刚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他曾为马长礼、杨春霞,叶少兰、齐啸云、李光、李鸣岩、管韵华、张筱贤、汤小梅、汪庆元、李玉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伴奏。81年,83年全国著名女花脸齐啸云两次来沈阳演出,都是李刚为其操琴伴奏,当时在辽沈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去各地巡回演出时,有关报纸评论李刚:“琴师的精彩演奏,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音色,使观众为之倾倒”。香港报纸这样评论他:“听李刚的琴,节奏快,证明他的指法灵活,琴音亮。可知其腕力强。梅派拉得稳,尚派刚,荀派旋律跳跃圆,拉老生花、巧,拉花脸凝重,老旦则冲。吾观剧至今还未曾见如此一手包办的琴师”。
当年,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特为李刚制作音乐专题节目:《強弓寄壮志、柔弦寓深情——介绍辽宁戏校著名琴师李刚》,节目播出以后,在戏曲界和广大听众中产生极大的反响。听众纷纷来信,盛赞李刚京胡的演奏艺术。有的观众说,“‘北有燕守平,南有尤继舜’,还应加上‘关外有李刚’”。李刚听了以后,谦虚的说:“还是免了吧!我怎么能与大师相提并论?”
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李刚不仅琴技高超,而且长于作曲,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这得益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了戏曲作曲专业,系统地学习了作曲理论和作曲技巧,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京剧唱腔设计、音乐创作上,他敢于打破流派、行当、板式、调式的界限。曾先后为《八一风暴》、《射雕》《红娘子》。《双青天》、《穆桂英下山破阵》、《李自成》《深山红花》、《生命线》等20部现代京剧、新编历史剧、京剧广播剧作曲创作和操琴伴奏。还先后为60余台文艺晚会作曲、演奏。把艺术创作的触角。伸上了广播电视舞蹈戏剧小品等领域,多有创作成果。如他为电视戏剧片,《痴梦》《乙肝病毒受审记》,京剧广播剧《笔下情》、《天涯沦落人》。京剧哑剧《钟馗捉鬼》。
1979年我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后,与李刚接触的机会就多了。每当我们的广播戏曲要搞一些创新节目时,总是找李刚合作。他积极参与,从不推辞。并投入极大的创作热情。李刚在京剧唱腔设计、音乐创作上,敢于突破流派,行当、板式、调式的界限,大胆的采集其精华。为戏所用,为情所用。为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在他的作品中派中有派。行中有行。花脸唱腔中时有旦角的韵味。老旦唱腔时而花脸的蕴痕。同时他还把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唱腔旋律以及民歌的华彩乐句,融进创造中,使人耳目一新。并创造了新的版式,为京剧音乐增加了新的色彩。
戏曲广播剧《天涯沦落人》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词》改编的。剧中的琵琶女采用张派旦角的唱腔旋律;可是剧中的白居易和卖炭翁两个人物,导演选用两个京剧老生来演唱。为避免两个老生的唱腔雷同,李刚采用两个不同流派的老生唱腔来设计。白居易是正宗老生的旋律, 卖炭翁设计为言派唱腔。这样一来,两个人物的唱腔都很有特色。。戏曲广播剧《天涯沦落人》成功塑造了白居易、琵琶女等不同人物性格的音乐形象。在全国广播电台播出后,受到戏曲广播界专家和听众的好评。
199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李刚创作了戏歌《党啊,的亲爱的妈妈》。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反响。戏歌《党啊,的亲爱的妈妈》的作者尊重听众的欣赏习惯,在保留歌曲原有旋律的基础上,注入了了京剧音乐的元素,使歌曲与京剧融合的自然、美妙。声情并茂。把人民热爱党的心情表达的真挚、感人。在辽宁省庆祝建党70周年的文艺晚会上,由戏校的学生刘畅首唱。这个作品流传至今,唱久不衰,被社会的各界朋友广为传唱。中央电视台与各地的媒体竞相播送。李刚谱写的戏歌《咏梅》,与以往的戏歌《咏梅》有所不同。作者加入了一些伴唱、和声。京胡的领奏,乐队的交响气势恢宏。演员高月琴的张派发声,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伟人情怀。
有一年春节戏曲联欢会,我们想用京剧的旋律,来为电视连续剧《驼铃》的主题歌“送战友”来伴奏,立即得到了李刚的支持。他很快地就谱写了歌曲《驼铃》的京剧伴奏曲。音符的跳动,激情澎湃。十分新颖。烘托了歌唱家的情绪,李刚的京胡演奏清脆悦耳,为《驼铃》的主题歌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真是美极了,妙极啦!
母校曾两次为他举办《李刚京剧作品音乐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京歌《党啊,亲爱的妈妈!》《咏梅》《长征》和京胡协奏曲:《月夜剑影》、《西皮随想》、《爱我中华》等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先后进行报道。李刚为京剧音乐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京剧音乐创作领域。对他的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令广大观众、听众与同行们钦佩。
1995年10月23日,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首次《李刚京剧作品演奏演唱会》,主办单位:辽宁省音乐家协会,辽宁省艺术学校。
请欣赏李刚京剧作品演奏音乐会的精彩选段。(点击以下链接)
精彩视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李刚1995年京剧音乐作品演奏演唱会
2011年12月11日,于沈阳师范大学星河剧场,再次举行《李刚教授京剧作品音乐会》,主办单位: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沈阳师范大学。
(李刚在《李刚教授京剧作品音乐会》上演奏时的照片。)
四、桃李芬芳、夕阳美好。
李刚呕心沥血、执教三十余载,在育人和著述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果。曾获得省、市以及沈阳师范大学授予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同时他结合教学。教育实践撰写了许多论文,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李刚的教学启发多,灌输少。他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京剧音乐人才。他的学生有的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有的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有的在省内京剧院团担任主要琴师。还有的在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的琴师赵宇,就是他的学生。
京剧音乐教育家李刚现在是二级教授。他虽逾古稀之年,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在为京剧音乐的教学和创作,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照片为当年李刚老师教赵宇同学拉琴。赵宇现为京剧名家张火丁琴师。)
(李刚出访欧洲和前苏联演出时的留影。)
梦囬戏校青春暖 , 情聚共唱同窗缘。
2018年3月,李刚和辽宁戏校老友新春喜乐汇於沈阳老北市剧场。
六秩芳华 ,情聚母校。
2019年7月,李刚参加辽宁戏曲学校校庆60周年活动,并在大会上再次奏响京腔京韵。
强弓寄壮志
柔弦寓深情
京剧缘,兄弟情,真纯久!
刘守义简介
1959年考入辽宁戏曲学校,工京剧老生。师承高荣亭、汪子元、贾少棠、杨元勋、关盛明等先生。学过《大赐福》《武家坡》《汾河湾》《文昭关》《碰碑》《战太平》《打严嵩》等剧目。1965年毕业后,先后在锦州京剧团、辽宁省样板戏学习班、辽宁省京剧团任演员,后期进入剧团创作组,学习剧本创作。剧本《明灯颂》被辽宁省京剧团搬上舞台。1979年步入辽宁省广播电视大门,先后在文艺部任编辑、部主任、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有线电视台副台长、省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现任一级编导、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老教授协会人文社科委名誉会长、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理事。1967年诗歌处女作,被辽宁人民出版社入集出版。数十篇诗歌、散文、评论散落于省内外的报刊杂志。散文集《岁月如歌》获辽宁省优秀散文2000—2010“丰收杯”一等奖;论文《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办好电视戏曲节目》获辽宁省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