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工作开展的背景交代:2020年5月25日,我们一行十四人五辆车从阿尔金山北部进入罗布泊无人区南部高海拔荒漠戈壁地段。车辆人员构成情况:八名付费队员、六名工作人员,一号车和四号车为陆地巡洋舰,是我们的领航工作车,由我方工作人员驾驶;二号车新款猛禽、三号车普拉多是付费队员自驾车;五号车是一辆北汽国产越野皮卡,主要用来运输穿越期间用到的燃油、帐篷、睡袋、食物、饮用水、防潮垫、餐厨具等生活物资,五辆车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前行。
一开始,水量并不大
在经过罗布泊南部小泉沟峡谷时,罕有降水的罗布泊竟然开始下起了小雪,后来随着气温升高,慢慢变成了小雨。我们之前多次经过的干旱的小泉沟竟然出现了大约5-8公分深的积水。前四辆车依次拉开距离通过峡谷后,经过一段约200米的乱石滩,马上就将进入沙漠地带。五号车由于越野性能相对一般、且是行程刚开始物资消耗较少、车重较大,在经过有水的小泉沟峡谷时陷车了。因为当时是中午一点左右,小雨还在下,我们认为整体救援难度不大,毕竟比在海拔五千多的羌塘无人区冰河里挖一辆570简单多了,也抱有侥幸心理想过一会儿雨停了之后再进行救援活动,当时各地新冠疫情重视程度还比较高,我们也怕雨中作业出现感冒发烧给后续的回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决定先就地吃午饭,等雨小一点或者停了之后再展开救援工作,计划今日宿营地距离事发地约20公里,且以沙漠路段为主,路况还算理想,因此时间上我们还是比较充裕的。
在吃完午饭后,雨越下越大,根据我们所谓的“经验”,罗布泊里的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不会很大,因此我们决定再等一下。等到下午四点,雨不但没小,反而越下越大,我们一商量不能等了,直接开始救援吧。不过由于五号车车重太大、陷车时间有点长,被流水冲刷后,救援难度有点大,另外因为峡谷地貌狭窄的问题,一号车和四号车的救援工作也并不是很好开展,即使上了双绞盘,也依旧不能让五号车脱困,救援几次失败后,我们决定把五号车上的物资卸空,减轻车辆重量,争取双车发力,一把脱困。在我们刚把五号车上的物资卸的差不多,站在峡谷上方的队员朝我们大喊,洪水来了(事后分析,这场沙漠洪水的主要来源是当时的降水汇集和因气温回升的冬季高山融水),从我们收到呼喊,到第一波洪峰到来,中间时间间隔约10秒,起初几秒我们还试图抢救一下刚卸下来的五号车物资,后来发现根本来不及,六个人都挂在了峡谷的两壁上,才躲过了洪水。
第一波洪峰
刚把五号车上的物资卸的差不多
洪水就来了
前几轮洪峰过去后的场景:一号车由于驾驶员反应较快,将车及时开到了相对峡谷高地,车损较小,但是车厢内也有进水,车辆处于不能点火状态;四号车、五号车被前几轮洪水几乎完全淹没,损失严重,经过一晚上的几波洪峰再次冲击,车辆已经下陷到地下;五号车全部物资都被洪水抽走;两辆自驾车以及八名自驾队员,被我们提前转移到了相对高处,相对来说都是很安全的。
一号车抢占了相对高位
事发后第二天的四号车
洪水中飘摇的五号车
事发第二天的五号车
事故后的应急处置:当第一波洪峰到来之后,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单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没法脱困了,在下午五点通过卫星电话和敦煌备勤的同事取得联系,详细告知我们的地理坐标和受损情况,让他们务必在二十四小时内根据我们的情况组建好应急救援队并过来与我们会合,展开后续救援工作;当夜安排八名队员在两辆自驾车上过夜,我们六名同事在外面围着篝火,观察着水流,硬撑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天亮后,开始收集剩余的食物、饮用水和物资,预防救援队到位不及时,需要提前管理必要物资;第二天早晨洪水退去,开始对受损最轻微的一号车进行抢修,希望能够增加救援力量,减轻救援压力。
全力抢修一号车
散落河道的物资
救援队抵达后的安排:事发后19个小时,由五人三车组成的应急救援队抵达事发现场,并带来了部分救援物资、食品,为我们后续救援注入新鲜血液;我们在峡谷下游开阔地带,捡回部分被洪水冲走的物资;将穿越车队规模由五粮压缩调整安排为三辆,由我和领队二人继续带领八名队员完成后续行程,因为没有了后勤保障车,同时后勤物资有所缺少,联系敦煌留守同事提前准备好后勤物资,在我们穿越节点上与我们会合,进行物资补充;四名同事和五名救援队成员留在原地,进行事故车救援工作。
是否二次救援的争议:等我们带领八名队员完成既定行程后,事发现场的情况是:一号车经过抢修,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由于救援难度太大,救援队五人已经开始撤离,等待是否再进行二次救援,现场只剩下我们四名事发时的同事还在坚持;事发地海拔约3000米,路况复杂,重型救援设备无法抵达现场,只能依靠人力以及简易工具救援,四号车、五号车深陷地下,救援难度较大;救援后,车辆残值几乎为零,预估救援时间7-10天,人工、物资消耗成本远高于救援成功后的残值,执意救援,收益小于支出,得不偿失。
俯拍峡谷
不过从另外几方面考虑,又不得不进行二次救援:事故发生地为小泉沟峡谷,据我们经验此地应为当地羚羊、野骆驼、藏野驴等野生动物重要迁徙通道,如果直接弃车,可能对当地生态链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此地是我们新设计穿越线路的重要节点,如果弃车于此,后续团期行程可能面临更改;毕竟我们是做特种线路的商业团,还是要顾及到口碑问题,留两辆车在无人区里,估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成为无人区的一个重要坐标,而我们则很有可能成为同行口中的笑柄;另外相关方面肯定也不会答应,综合考虑之后,我们决定进行二次救援。
5.28号晚上,我们将队员安排入住酒店后,与先期回来的五名救援队成员,商量二次救援事宜,并开始连夜准备二次救援可能会用到的救援工具。29号早晨,我们一行四人携带各式制式以及临时赶造的救援工具前往事发地进行二次救援。
连夜赶制救援工具
29日晚八点,我们和在事发地留守的四名同事会和,经过四位同事的努力,五号皮卡车的脱困坑已经挖的差不多了。二次救援的计划流程是:在深埋地下的四号车和五号车周边,各挖出一个脱困沟,然后利用两辆救援车以及我们携带的各类救援设备,依次将两辆车辆拖出;最后分别以两辆救援车作为牵引车,将四号、五号车拖到救援板车能抵达的位置,由救援板车将两车拖回敦煌作下一步处理。
四号车的救援工作
花式脱困
流程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在高海拔地区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经过连续三天高强度工作,我们完成了两辆车的脱困沟挖掘,车内、发动机舱以及底盘下淤泥清理,用各式工具组合救援,将两辆受困车辆带离原地;将两辆车的轮胎重新拆装,清除内部淤泥,让其车轮恢复转动;由于两辆车辆长时间泡水、深陷地下,车辆的电力、动力、制动系统都完全失效,我们经过反复尝试,摸索出2+2的拖车模式,两辆救援车辆分别在车头和车尾,两辆事故车处在中间,救援车分别起牵引车和刹车的作用(具体可见下图图示);31日我们完成对两辆车的救援,开始沿原路返回,6月1日下午与外围等待的救援板车会和,两辆事故车被安排在板车上,我们于当天晚上回到敦煌,救援工作正式结束,至于车辆的后期维修、拆件,那就是后话了。
事发示意图
拖车示意图
五号车率先脱困
深挖四号车
经验总结与教训:遇事处理要果断,时间一拖,不确定因素也会随之增加;不能过于盲目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无论我们成功走过多少次无人区,在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与无助的,我们的成功只是迎合了自然发展规律而已,我们离掌握自然规律相去甚远;需要在装备、人员上再次进行重新调整,提高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一字排开
另类的上下车方式
上板车了
看前脸,觉得好可怕
半年后的四号车
事后,也有不少热心读者和同行,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提了不少改进意见与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回头看,当时我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许可范围内,将损失降到了最低,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参团队员的旅行安全与体验,但如果还一定要喷的话,求轻喷。
如果您对我们的2021无人区穿越行程、团期和后勤保障工作感兴趣,欢迎通过在文章下方评论、今日头条私信给予我们更多关注。
玛吉阿米藏地旅行,专注于小众旅行线路,更多藏区旅行小众线路、无人区穿越、藏区旅行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川藏线 (就川藏线 这三个字,加黄V认证,与本订阅号头像相同),我们一起出发,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中国西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