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用/整理
叙述一件事,是怎么疗愈我们的?
时间:7月23日(周五)19:3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254940443)
主讲人:陈思呈(作家)
在精神分析师缺席的状态下,如何对自己叙述?真实地叙述一件事,它可以如何看到自己,进而疗愈自己?7月23日晚上,陈思呈老师将和读者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分享一本适合仲夏夜阅读的书。
寻找“诗意”的“风景”——骆伯年与同代影人的图文实践
时间:7月24日(周六)11:00
地点:腾讯会议(ID:263141277)
主讲人:吴盛青(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
《古今诗话》有云:“诗家以画为无声诗,诗为有声画。”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一直强调诗画、书法艺术合而为一,同质同源。十九世纪发明的照相术,带来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新技术、材质、构图原理以及观看客观世界的方式。当抒情传统在1840年代遭遇现代摄影术,当毛笔遭遇快门,诗、书、画的传统,在何种意义上能延伸到新兴的媒介环境中?技术化的摄影如何成为抒情的媒介?
隋唐帝国的“北朝性”与“南朝化”
时间:7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422734408)、哔哩哔哩·兴正德
主讲人:吕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
吕博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礼仪实践与政治变迁、文书行政、吐鲁番文书。本次的线上讲座,我们邀请他为大家主讲隋唐帝国的“北朝性”与“南朝化”。
外婆在厨房里写作——《秋园》热潮背后的故事
时间:7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微信群
主讲人:信宁宁(图书编辑)
2020年春天,一位80岁老奶奶的处女作——《秋园》出版。为什么一位素人作者的故事,能够拥有如此打动人心的力量?为什么她的这次创作被称为“外婆在厨房里写作”?7月24日晚,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之“读天地世界,种桃李春风”特别策划本次活动,邀请《秋园》的责任编辑信宁宁,与大家分享《秋园》背后的故事。
突围:朗诵与对话——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
时间:7月24日(周六)20:00
地点:凤凰网
嘉宾:周云蓬(民谣歌手、诗人)、王淩(文化学者、译者)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活动第六场,邀请到的是独立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和香港诗歌节基金会秘书长、文化学者王淩一起对谈:后疫情时代,诗歌如何治愈伤痛并战胜死亡,引领我们突破重围。
验名证身:近代医学知识翻译的路径与方法——以《格氏解剖学》翻译为例
时间:7月25日(周日)19:00-21:00
地点:腾讯会议(ID:386518500)
主讲人:高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医学知识翻译是近代西医学在华传播的重要手段,涉及身体知识、疾病定义和学术思想等多个层面。然而,这些内容在中国医学知识体系都有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因为这场科学知识的翻译运动实质是西方医学与中国医学文化展开的一次对话。通过验名证身,确定身体和疾病中文术语的新规则,以西医术语主导的科学医学最终在中国确立,完成中国医学体系的全面转型。《格氏解剖学》是19世纪西方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出版不到三十年,就有了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之后的半世纪里,《格氏解剖学》多次再版,每一版的修订都出现身体名词和医学术语的重新选择与创制。本讲座,通过梳理《格氏解剖学》各版本的翻译,从作者署名、新术语创制的溯源和结构嬗变等方面入手,试图发掘文本的言外之意,探讨近代医学知识翻译的路径与方法。
从刀剑中看千年历史
时间:7月27日(周二)19:00-20:30
地点:i中华书局、哔哩哔哩、抖音等
主讲人:龚剑(中国武备研究学者、收藏家)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总是少不了神兵利器的影子。然而,面对真正的中国古代兵器武备,我们却知之甚少。7月27日,我们迎来了一位铸剑人,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武备收藏家和研究专家——龚剑先生,让他来给我们讲一讲那些真正的,承载着热血、不屈、信念、勇气,同时也带来苦痛、杀伐、死亡、惨烈的刀剑的故事。
附:线下活动预告
北京|源流与边界: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
时间:7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点: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红楼公共藏书楼
嘉宾:王笛(澳门大学杰出教授)、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非虚构写作”的提法,在国内已流传有年,然而迄今仍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界限,由此导致人们常以表面现象,如是否有史料引文、是否有注释、是否有参考文献研判之,并将其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混淆。一些在国外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其中译本在国内摇身一变成为“学术专著”;一些本土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然而由于作者学院派的出身,也被归入“学术专著”类中。7月23日晚,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一场,邀请澳门大学杰出教授王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念群以及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围绕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探讨其源流与边界。
北京|在时间的流水线里一一《先锋:百年工人诗歌》朗读分享会
时间:7月23日(周五)19:00
地点:东城区和平里西街51号雍和宫壹中心B座1层雍和书庭
嘉宾:商震(编辑、诗人、散文家)、霍俊明(《诗刊》副主编)、谷禾(诗人)、东篱(诗人)、李壮(评论家、诗人)、王二冬(诗人、快递行业从业者)、张高峰(诗人)
近日,《先锋:百年工人诗歌》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此书既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百年视野下的工人诗歌选本,也是一部百年工人诗歌的编年史。7月23日晚,诗人商震、霍俊明、谷禾、东篱、李壮、王二冬、张高峰将做客雍和书庭,与大家分享那些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历久弥新的工人诗歌。
北京|霍建起电影中的山水意象——《我的桃花源》分享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北京SKP购物中心4楼SKP RENDEZ-VOUS
嘉宾:霍建起(导演)、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
7月24日,两位嘉宾做客北京SKP,分享编撰《我的桃花源——霍建起电影中的山水意象》背后的那些故事;霍建起亦将从电影的角度谈谈其镜头中的“桃花源”的表达,同时由此切入,共同探究从文字与图像在表达层面的异同,并对“桃花源”意象进行文化溯源,进而延伸至“桃花源”之于当下的文艺创作和人们生活的意义。
北京|《晚清之变——天崩地坼》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7:00-19:00
地点:朝阳区朝阳北路101号朝阳大悦城9层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
嘉宾:吕峥(作家、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特聘教授)、解玺璋(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晚清之变——天崩地坼》以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以及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史实为线索,着力刻画了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张之洞、慈禧等等这些现近代史上风云人物的群像,同时还描写了光绪、谭嗣同、奕劻、翁同龢、荣禄、丁汝昌、邓世昌等重要角色,记叙了晚清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周六,本书作者、知名作家吕峥将与学者解玺璋一起,分享这本新书。
北京|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与自己独处
时间:7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6号北京SKP-S购物中心2楼SKP RENDEZ-VOUS
嘉宾:愚公子(动画导演、插画师)、沈书枝(作家)、张笑尘(戏剧演员、导演)
疫情之下的生活,是对一个人独处能力的考验,也是一次关于内心的修炼。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正确利用独处的时间,是一个值得被讨论的话题。本次活动我们邀请到了独立动画导演愚公子、作家沈书枝、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张笑尘,一起就这一话题来探讨。
北京|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检讨
嘉宾: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宏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郑小悠(历史学者、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历史”与“非虚构”、与“写作”都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历史本来就应该是非虚构的。历史与叙事的分离是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之后的事情。中国史学素有叙事和考据的双重传统,进入20世纪后,分析渐次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方法。7月24日,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二场,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姜萌,从叙事的转向出发,讨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总结。
北京|超级人工智能降临后,世界会好吗?——《青年世代》新书首发
时间:7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驼房营南里甲6号东风艺术区北区4-1单向空间
嘉宾:李佳蓬(投资人)、韩松(科幻作家)、杨庆祥(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珍(作家)
“90后”科幻作家李佳蓬现为国内一线私募股权基金医疗健康及科技领域青年投资人。在小说里,他畅想着两百年后的世界,并提出自己的追问:当青年人主导社会后,世界会更好吗?当超级人工智能降临后,我们又将如何去面对?7月24日晚,青年作家李佳蓬将与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著名文学评论家杨庆祥、著名作家文珍一起探讨……
北京|未来已来——《青年世代》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东城区和平里北街6号远东仪表院内15号楼南侧109室码字人书店
嘉宾:李佳蓬(投资人)、行超(作家)、邓安庆(作家)
《青年世代》是九零后作家李佳蓬的长篇科幻小说。小说构想出一种“青年政治”,设置了“饥饿游戏”般精彩好读的选秀通关,自带弹幕效果,同时也展现了不同生命基于文明博弈的全新“抱团”理论。或许我们都不能亲历两百年后的世界,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未来世界的造物主。
北京|纪念普鲁斯特诞辰150周年:世纪末巴黎的似水年华
时间:7月25日(周日)15:00-16:30
地点:朝阳区光华路5号院1号楼世纪财富中心东座2层建投书局
嘉宾: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高林(作家、书评人)
本周日下午,建投书局将邀请原《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余中先,作家、书评人高林先生来做客,在普鲁斯特诞辰150周年之际,和大家聊一聊普鲁斯特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了解他社交明星和作家的双重生活,以及这些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
北京|走向公共空间: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多元解读
嘉宾: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止庵(作家、学者)、包丽敏(前媒体人)、董风云(甲骨文书系创始人)
爱德华·卡尔说过,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此语是对历史学公共性最好的诠释。在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春秋大义;西方则认为,具备历史知识是成为高素质公民的前提。由此可见,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也是集体意识、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构件。具体到“历史非虚构写作”,这是一个复合多义概念:既指图书市场中的历史类非虚构作品,又指学理意义上创作此类作品的过程和方法;既是历史学与新闻、文学等领域交叉借鉴的产物,也是史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既顺应西方史学叙事转向的新潮流,又呼应着“良史莫不工文”(章学诚语)的中国传统史学底色。7月25日晚,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三场,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作家止庵、前资深媒体人包丽敏以及甲骨文书系创始人董风云,探讨多元视角下关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解读。
北京|一本奇书的诞生——《三只忧伤的老虎》新书分享会
嘉宾: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副教授)、苗炜(作家)、邱华栋(作家)、李晖(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高级翻译学院教师)
《三只忧伤的老虎》是拉美“文学爆炸”风潮中最独特、最具实验性的作品之一,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同年出版,作者因凡特曾获得西班牙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项塞万提斯奖。经过长时间艰苦的翻译创作、编辑与修改,这本书的中文版终于要在第一次出版五十余年后和中国读者见面啦!本书的译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老师,7月25日,他会来到单向空间,和作家苗炜、邱华栋及北京语言大学的李晖老师一同畅聊这部拉美“文学爆炸”史上的奇书。
北京|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的若干问题
时间:7月26日(周一)14:30
地点: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1.5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李振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鼎堂讲坛”第一讲,邀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振宏教授,主讲“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的若干问题”。
上海|大运河与江南文化
时间:7月23日(周五)19:00-20:30
地点: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嘉宾:王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郑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曾经出现过三个文化高地:先秦文化是“第一个高地”,汉唐的中原文化是“第二个高地”, 宋代以后的江南文化是“第三个高地”。而江南文化的形成必然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本次“江南文化讲堂”,两位嘉宾将分别以“大运河与江南经济——江南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三个高地’”、“赏江南文化,品运河之美”为题开讲,展示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海|记忆、书写和不复存在的故乡——《我从哪里来》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上海浦东图书馆·融书房
嘉宾: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研究员)、郑诗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2019年10月,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一位年仅41岁的青年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摘得当年的德国图书奖大奖。一时间,萨沙成为媒体和出版界最关注的明星,获奖小说《我从哪里来》跃居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榜首。在《我从哪里来》的故事中,时空变换自如,当下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构融贯,一个又一个小人物身上,闪耀着时代面临的困境和答案。记忆与书写如何通往不复存在的故乡,又如何重新定义一个人在当下的身份?周五晚,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复旦大学德语系青年研究员李双志和《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共同解读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我从哪里来》。
上海|在山风花影中回到过去——《王屋山居手记》诵读会
时间:7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思南书局
嘉宾:易肖奇(图书编辑)、耿德加(图书营销编辑)
《王屋山居手记》是作家青青在王屋山下山居五年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在看山、访树、莳园、种花的悠闲生活中,她描摹山间的色、声、香、味,捕捉万物的独特性格,并任思绪驰骋,或追忆往事、旧友,或通过阅读和遐想与文人名士进行心灵交流。7月23日晚,在思南书局,“KEY-可以文化”编辑易肖奇、耿德加将带领读者领略《王屋山居手记》书中的悠闲生活。
上海|女性食单与女性制书——《中馈录:古法制菜·隐藏的厨娘食单》阅读分享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朱丽莎(图书编辑)、段怀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转录于文字,多见于文人笔记,由男性书写,以“品”为主,于“作”常语焉不详,出自女性视角者,更是鲜见。《中馈录》由史上两位女性著述,详述菜肴烹制之法;再由现代女性策划班底汇集文字、制作成书,堪称一份完全“女性食单”。一书端详在手,菜品的鲜美、历史的鲜活、女性的鲜明而美丽,俱在温润中显现。
上海|一座被遗忘的图书馆 撬动了所有人的生活——《退稿图书馆》分享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长宁区番禺路381号幸福集荟
嘉宾:彭伦(文学编辑、国际版权经纪人、译者)、陶立夏(作家、译者)、btr(作家、译者和文化评论人)
《退稿图书馆》是法国当代作家大卫·冯金诺斯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小说。本周六,我们邀请资深出版人、图书品牌“群岛图书”创始人彭伦,作家、翻译家、摄影师陶立夏,以及作家、翻译家btr三位嘉宾,聊聊法国作家大卫·冯金诺斯,是如何以一座本已被人遗忘的“退稿图书馆”为支点,撬动了与之相关的每个人的生活。
上海|在世界的历史中,没有孤岛——《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节目见面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4:30-16:30
地点:闵行区申长路688号虹桥天地购物中心L2言几又书店
嘉宾: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梁文道(作家、媒体人)、段志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是一档音频节目,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与梁文道联手策划,十几位新世代学者进行全景式解读。7月24日,葛兆光、梁文道、段志强,将在言几又·上海虹桥天地店与各位见面。
上海|凌越诗歌朗读交流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4:30-16:30
地点: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3号楼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主讲人:凌越(诗人)
本次“诗歌来到美术馆”诗人凌越,迄今写作已逾三十年。作为诗人,他持续考虑着写作和生活、写作和世界的关系。凌越认为,诗歌创作既是一种表达,也是生命本身,读书和写作应该跟自己的生活发生关系。凌越也是一位有立场和道德感的评论者,他认为诗歌批评也是诗歌创作的另一种变体,在轻盈与沉重之间,不断以批评的方式释放了诗歌的美,重申了现代诗的责任伦理。
上海|智识是一种特权吗?——知识分子和他们的时代:《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书沙龙
时间:7月24日(周六)15:00-17: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集中研究了这一现象。7月24日下午,《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书沙龙将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举行,知名学者刘擎、许纪霖两位教授对谈,为我们展开这幅丰富的、复杂的、变化莫测的心智生活图景,揭示反智主义的思想源头。
上海|“流言”背后的“传奇”——《不为人知的张爱玲》新书发布
时间:7月24日(周六)15:00-16:30
地点:浦东新区银城中路501号上海中心大厦52楼朵云书院
嘉宾: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除了上海版《传奇》《流言》,张爱玲还为自己的作品做过装帧设计?张爱玲在《对照记》之外,本来还有留下影像与声音的机会?《不为人知的张爱玲》,是陈子善探讨张爱玲的最新文集,对张爱玲的文学史料做了新的发掘、考证、整理和阐释,“自以为有了新的发现”。7月24日下午,陈子善、张伟和周立民三位重磅嘉宾,将来到朵云书院·旗舰店,一起揭秘“流言”背后的张氏传奇。
上海|“村长”陈村看到的上海
时间:7月28日(周三)18:00-20:30
地点:浦东新区浦电路438号双鸽大厦8楼
主讲人:陈村(作家)
陈村是中国文艺春天的第一代作家,他生在上海,写文章在上海,过日子在上海,他看到的上海,是上海,却又是“村长”版的上海,不一样的上海。7月28日晚,我们邀请“村长”陈村讲讲他看到的上海。
天津|如果没有内山书店
时间:7月24日(周六)13:30-16:30
地点:南开区绿荫里1号鲁能城购物中心B1F内山书店
嘉宾:刘柠(作家、译者)、绿茶(书评人、作家)
由内山完造在上海创办的内山书店,因鲁迅之名为几代中国人所熟知。它曾扮演多重角色,其历史作用远溢出一般书肆的框架。时移世易,百年劫波渡尽几多沧桑,104岁的内山书店落户天津南开区,于2021年7月10日开业。作家、内山完造回忆录《花甲录》译者刘柠,与插画师、书业达人、《如果没有书店》作者绿茶一道,携各自著作做客内山书店,聊内山完造与新文化新青年,聊内山书店的百年史,聊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百年人文书店,当具备何种品质。
天津|莎士比亚的“黑”历史
时间:7月24日(周六)15:00-17:00
地点:和平区重庆道83号开心麻花民园剧场内葵花子咖啡厅
嘉宾: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卢桢(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次活动,“新译莎士比亚全集”译者傅光明将携作品与大家一起走进异彩纷呈的莎翁的世界。同时,“开心麻花”将以全新的演绎方式,另类解读莎翁的作品。
杭州|给少年的人文课:寻找母语之美——听傅国涌讲《少年日知录》
时间:7月24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文化体验区B201单向空间2F
主讲人:傅国涌(历史学者)
新书《少年日知录·千卷书》《少年日知录·万里路》《少年日知录·白话榜》三册收录了傅国涌和书塾童子们一起读世界、学母语的经验,是他献给所有中国少年的人文启蒙读本。7月24日,于杭州单向空间,携新书《少年日知录》三卷本,傅国涌老师将给少年们带来一堂生动的母语课,带领少年一起思考,一起寻找母语之美,共度美好的文学时光。
杭州|闹市中的哲学课(二)——哲学之道与用:生活方式与欲望治疗
嘉宾:彭国翔(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朱承(华东师范大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继第一课在上海讨论“哲学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后,“闹市中的哲学课”第二课来到杭州极富文艺气质的单向空间·乐堤港店,从“生活方式”与“欲望治疗”这样接地气的话题来讨论“哲学之道与用”。
成都|重走联大路:那些颜色、气味、声音和触感——《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新书分享
时间:7月24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天府新区天府大道南一段918号麓湖艺展中心·A4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杨潇(记者、作家)
1938年2月19日到4月28日,抗战爆发大半年后,“湘黔滇旅行团”徒步穿越西南腹地前往大后方;80年后,2018年4月8日到5月17日,36岁告别职业生活、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家杨潇,重启这趟1600公里的穿越之行。7月24日,我们将邀请《重走》的作者杨潇来到现场,与我们一同分享这次奇妙的身体与时间之旅。
成都|《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方所
主讲人:萧易(作家)
在《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这本书中,作家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不仅有天马行空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这些遗址、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7月24日,方所成都店邀请作家萧易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西安|在碑林遇见第一堂课
时间:7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park购物中心一层方所设计力实验室
嘉宾: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根远(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
西安碑林对于中国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掩去碑林名碑,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史将只剩下一堆残编断简。《藏在碑林里的国宝》见证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第一堂课: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记录了国际知名艺术史学者巫鸿向西方学子讲述中国艺术的历史,在东西方的艺术与文化之间再次架起桥梁。鲜为人知的是,《藏在碑林里的国宝》作者陈根远和《第一堂课》的策划人郑岩,两位不仅是山东大学的同学,还是室友。当两个作品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书法与美术又会有什么新角度?7月25日,我们邀请到了郑岩老师和陈根远老师两位“老同学”,相聚西安方所,来聊聊西安碑林和“第一堂课”的相遇,聊聊我们与艺术的相遇。
西安|从城墙开始,读懂一座城——《墙志:历史进程中的西安明城城墙》新书分享会
时间:7月25日(周日)15:00-16:30
地点: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西安SKP购物中心9楼活动区SKP RENDEZ-VOUS
嘉宾:李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扬(建筑师、策展人)
西安明城城墙作为明城区最具显示度的城市地标,串联起一幅宏大的文化图景。7月25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昊、建筑师杨扬将做客西安SKP,共同分享《墙志:历史进程中的西安明城城墙》,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西安明城区,通过城墙兴废存亡、时空转换,了解西安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的变迁,重新审视历史城市的当下价值和发展之路。
武汉|《倚马而息》放映会
时间:7月24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江岸区惠济路3号卓尔书店三楼小剧场
主讲人:易子悦(心理咨询师)
上海译文出版社曾携手群岛图书出版爱尔兰作家科林·巴雷特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格兰贝的年轻人》,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中篇小说《倚马而息》近年由英国年轻导演尼克·罗兰改编成同名影片。7月24日,卓尔书店将举办本片的首轮线下放映武汉场,并邀请心理咨询师易子悦老师在映后与大家分享讨论这部影片。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