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兴隆湖开湖后,很多游人发现,湖里水草摇曳,鱼儿穿梭其间。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提升工程最大的亮点是应用“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在兴隆湖湖区中建立水生态系统,以保证湖区水质及提高透明度的景观效果。
兴隆湖水岸(摄影 周勇良)
所谓“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是以湖沼学、恢复生态学为基础,稳态转换理论为指导,生物操纵为方向;通过人为设计、在目标水体中构建高等水生植物群落,形成清水型生产力架构,在此基础上搭建食物网链,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转换传递;并将水工、市政、土建等专业的涉水技术相融合,形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生境管理的技术集成,为目标水体的水质保护改善提供解决之道。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养出一湖“清”水来。具体来看,大约有以下这些方法。
首先是针对湖底的处理。
2020年8月,兴隆湖环湖打围后,工作人员首先将湖水全部排干,对湖底的泥质基地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翻晒和用石灰等对泥土里的病原体进行消杀。
其次是湖底塑形。
据介绍,本次共在湖底设置了九种地形。得益于水清见底的效果,从岸边高处俯视,会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同时也为水下生物多样性提供优质条件。
兴隆湖水岸(摄影 周勇良)
第三步是水草种植。
湖底泥土整理完成后,开始有步骤、分梯度地进行放水,进行水草种植工作。
据悉,本次水草种植,也进行了充分设计,不同的水草,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丰富的水底景观。而且水草长到一定时候,会进行收割,处理成有机肥,提供给周边农场。
最后就是对微生物的投放。
水底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吸附、分解沉降物,本次投放的主要有螺、蚌、虾、鱼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兴隆湖的东北区域里一座湖心岛,因为禁止人员进去,众多鸟类落户岛上,因此也被称为“鸟岛”。
此前由上游进入的泥沙,此次在处理湖底泥质时,将它们都投放在湖心岛上,塑造多种微地形,增加本土树种,供鸟类栖息。
2020年3月,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成都观鸟会联合发布了四川省第一份《四川最佳观鸟地指南1.0》,其中就有兴隆湖。兴隆湖虽然建湖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水面宽阔,并与鹿溪河湿地连成一体,为雁鸭类水鸟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兴隆湖建设开始,每年的冬春两季,都会有大量迁徙的候鸟在湖区停留。
根据成都市观鸟协会统计,最高峰时兴隆湖的野生鸟类有52种,雁鸭类水鸟单次统计的最大数量为3500只以上,其中还有全球极濒危鸟类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特别是此前穿越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的红嘴鸥,让“到兴隆湖看海鸥”成为一个网红梗。
本次,专门在湖的南岸设置了观鸟平台,市民到时可以一看究竟。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