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条针对残障群体及其亲属开设的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一群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援助服务为残障群体及其亲属戴上“心灵口罩”。近日,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联合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主办“2021残疾人及亲属心理援助活动”,邀请克拉心理咨询团队面向广州市内残障群体及其亲属在疫情期间出现的情绪不安、焦虑、恐慌等问题提供心理援助。
单纯的倾听已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克拉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办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娟是“2021残疾人及亲属心理援助活动”的负责人,她关注残疾人及亲属疫情下的心理问题有一年多。
去年武汉疫情爆发后,她通过不同的平台为武汉市民、广州市民和广州残障群体这三大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其中广州残障群体的心理援助服务由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辖的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交由她独立完成,在去年不到半年的时间,她独自提供了150多人次的服务。
今年5月底,广州出现疫情后,相关活动再次启动。石娟希望继续为残障群体及其亲属这类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援助,这一次,她带上团队的小伙伴,“大家都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尽自己一点力量!”
团队分工明确,石娟负责发布活动的报名表,咨询者填写报名表时要提供个人基本资料、自我心理健康的评价、希望得到的心理援助等信息,海归心理学硕士王铭悦作为助理负责查看后台数据,根据咨询者提供的信息,按照情绪问题和涉及医学的心理问题分为两大类,转相关领域的心理咨询师在48小时内回电。
石娟说,没有疫情时,残障群体可参加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丰富公益活动、就业培训活动,某种程度而言可以疏通心理问题,现在疫情影响让这类活动停摆,长时间居家的他们,需要社会和大众给予更多关怀。
在她看来,心理咨询师有时并不用做太多,单纯的倾听已足以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他说的感受被理解了,这一刻,他的情绪就下去了”。
咨询师帮听障女孩梳理接种信息
作为一名有医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雷泳娜被分配的心理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多涉及医疗相关,比如“第一针预约不上,怎么办”等问题。
雷泳娜在循循善诱的心理咨询服务中,会科普个人防护健康知识,并宣传当前大环境下的政策信息,“相信科学,注意防护,不要信谣,关注权威新闻”。
有个听障女孩焦虑“第一针打不上,出去会不会被感染?”雷泳娜用手机微信和她沟通,“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做好核酸检测,又不是确诊患者的密接或次接,不会有太大问题。”通过聊天发现,其实女孩并未关注“穗康”、“广州健康通”等疫苗接种小程序,也没有通过居委会报名登记,“我帮她梳理信息,让她了解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接种信息”。
雷泳娜表示,现在资讯发达,残障群体每天可能会关注抖音、微信等海量信息,却没有过滤出权威信息,面对疫情时难免会乱了阵脚。由于目前政策暂时无法接种第一针,雷老师建议她在这段时期先注意个人防护,及时去居委会登记相关信息,等可以接种第一针时,就能及时掌握疫苗接种信息。
咨询师向残障孩子的母亲传授呼吸小技巧
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施启明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照顾残障孩子的母亲向他倾诉,居家隔离期间,残障儿子的情绪容易暴躁,“作为母亲该怎么办?”
施启明向其传授放松自我的呼吸小技巧,在危机出现时可快速调整呼吸,调节情绪,“有意识的深呼吸,5秒吸,5秒呼,想象心脏在呼吸……”他认为,做心理咨询讲大道理没用,人在情绪下根本听不进去,“我要带着她一步步去做”。
“这个办法在电话咨询中非常奏效”,施启明称,心理咨询师没法解决求助者的实际问题,“问题不是问题本身,问题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当你紧张的时候,会认为事情只能这么做,没有其他选择,当你放松的时候,会有很多解决办法”。
这个母亲表示希望下次继续做咨询,“我让她再通过系统预约,这次公益咨询服务不限制次数”。
专家:鼓励残障人士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体现价值
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科普中国心理应急志愿服务队广东省支队队长麦思明表示,针对残障群体和亲属的心理援助活动很有社会意义,“这个时候给予心理干预,将政府正面的信息让他们获悉,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他建议,心理服务志愿者听取残障人群的声音时,要耐心疏导其情绪,将其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条件允许的话,“鼓励他们适当参与公益志愿活动,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他称,这意味着心理服务志愿者要细心、耐心,更要有爱心,将这个群体看成家庭成员去支持、疏导。可先从残障人士家人入手,他们最了解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感召他们跟志愿者一起参加公益志愿活动。
“由家到邻居再到街道,这样以点带面,可以更好形成一条战疫防线,同时让心理服务志愿者不断总结复盘,形成街道和居委需要的心理服务台账”,他强调,借助心理服务志愿者总结出来的经验,将更好服务残障群体。
小贴士:
有心理援助需求的残障群体及其家属可以关注“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的微信公众号,填写公益心理咨询报名表,完成报名后,心理咨询团队将在48小时内通过电话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