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馨轩主 蔚州民俗
宋尚学/文
蔚县历史悠久,文化底緼深厚。这里曾经是古代国的都城,代郡的都市,蔚州的州治,蔚县的县衙所在地;县境内史上有八百村堡,1983年版《蔚县资料汇编》记载有738个自然村。这些古老的村庄,历经千年沉淀,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有着“五里不同风,十里不通俗”说法,凡流传下的都是村里的精华。伴随着城镇化的日益加速,撤村,并村,搬迁,这些厚重的文化正在一天天的消失,留给人们的是难以忘却的浓浓乡愁。保住历史,留住沧桑。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的一篇村记,一本小册子,甚至一本史话,百年后它就有可能成为一部很有价值的志书。在蔚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仲钢先生的帮助下,笔者对拙文“戏说蔚县年俗”几易其稿,形成“蔚县年俗文化”篇章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题记
蔚县年俗非同一般,堪称中国北方之最。自进入年末腊月“吃腊八粥”开始,到农历二月初七代王城“点杆”民间社火结束,历时二个月六十多天,辞旧迎新,迎春纳福的庆典活动,好戏连台,此起披伏,内容丰富,年味十足。
蔚县地处冀西北边缘,是东通京,南邻冀,西接晋,北往察的战略要地。在京绥铁路未通车以前,是冀、晋、察三省的经济、文化枢纽,八方商贾云集于此,既推动了蔚县商业及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丰富了蔚县的年俗庆典内容。每逢新年旧岁交替之际,男女老少都要理理发,洗洗澡,穿新衣,戴新帽,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来到;家家户户都要备足丰盛的年货,张灯结彩,阖家欢乐,喜迎新年;村村堡堡都要自发地组织社火队,欢舞戏耍,欣喜若狂,庆贺新年……使这一以“腊祭”为主要内容的辞旧迎新年俗,世世代代沿传不息,而且,一代胜于一代,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迅猛发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文明时尚,且逐步形成了彰显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淳朴的,年味浓郁的年俗文化。
腊月里/高高兴兴辞旧岁
进入腊月,临近年根(方言:指农历年底),这个时候虽然寒风刺骨,天气异常寒冷〔民谣:腊一腊二,出门冻坏;腊三腊四,出门冻直;腊五腊六,冻破碌碡;腊七腊八,出门冻煞(方言:死的意思)〕;但是再冷的天气,也挡不住人们欢欢喜喜迎新年的热情。特别是过了“腊八节”,吃了“腊八粥”,为了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过一个吉祥如意的大年,整个腊月里,蔚县人要围绕“腊祭”展开很多庆典活动,高高兴兴辞旧岁。歌谣曰:
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花椒大料醋;
腊月二十六,炖好猪羊肉;
腊月二十七,大锅炖公鸡;
腊月二十八,家家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烫壶老烧酒;
大年三十夜,守岁把年过。
个传统节日,蔚县人俗称“过腊八”,这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民间从上古沿传至今不衰。为什么呢?
一、传说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相关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历尽千辛万苦,云游各地名山大川苦苦修行。一天,当他走到一处人烟稀少的地方,由于又饥又渴,便不知不觉地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是一位过路的“讨吃子(方言:指乞丐)”用要来的剩菜剩饭救活得道成佛;“讨吃子”因此得道升天,被玉皇大帝封为“穷神”,自由行走天下,吃遍所有人家;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教育人们多行善事。
进入腊月,有的寺庙要举办“腊八冰山会”,在寺庙外制做一个木架子,在木架子上面捆绑许多松树枝,每天夜里往松树枝上浇水,随冻冰,随浇水,自然形成一座犹如无数粗细、长短不齐的冰柱倒挂的冰山,煞是好看。到了“腊八节”这天,由四个人或者八个人抬上冰山,和尚念经,鼓乐手伴奏,游街走巷,隆重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围观者人山人海,形成腊月里独特的民间祭祀娱乐活动。然而,更多的寺庙则是在“腊八节”这天,做好“腊八粥”在庙前举办施粥活动,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广结善缘。民间效仿祭祀活动,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
二、传说与教育人们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相关
相传,早先年,有一户人家,老两口特别地勤快,儿子和儿媳却懒的要命。
每天公鸡一叫,老汉儿就起来去地里干活,老婆儿就起来烧火做饭收拾家,辛辛苦苦,勤勤快快地忙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天天如此,年年这样,从不间断。所以他们家里打的粮食,年年都吃不完用不尽,大囤里的谷子往外流,小囤里的高粱往外溢,日子过得是有吃有穿,富裕甜美有朝气。
谁知,勤勤快快地两位老人,却生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儿子,娶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儿媳妇。老汉儿让儿子学耪地,他不做;老婆儿让儿媳妇学管家,她不学。小俩口成天价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日头晒着屁股啦也不起床。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老两口的年岁一天比一天大,实在是动不了啦。一天,老汉儿叫过儿子嘱咐说:“儿子呀你记住,谁家的地耪得勤,谁家的粮食打满囤。”老婆儿叫过儿媳妇嘱咐说:“媳妇呀你记住,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高粱先红尖。”说完老两口就离开了人间。
老两口去世后,小两口照旧吃喝玩乐不干活,稀里糊涂过日子,没用几年就把爹娘留下的积蓄吃了个一干而尽。有一年腊月初八这天,因为没米没面,没有柴禾,没生火焰,小两口冻得缩圈在墙旮旯里,奄奄一息,昏昏迷迷,正好被邻居张大娘看见。好心的张大娘,不忍心他俩当冻死鬼,就从家里取上了柴禾,生着了炉子,从他家的粮囤子里,扫起了很多杂粮,给他俩熬了一锅粥(方言:米饭),一勺一勺地喂他俩吃,慢慢地他俩就苏醒过来。后来,他俩就靠着张大娘扫起来的杂粮,省吃俭用,熬过了一冬。春起来,小两口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男的起五更睡半夜地忙着干地里的活儿,女的没黑没白地抢着干家里的活儿,不几年,小两口又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为了吸取教训,永远记住那段不寻常的日子。他俩便每逢腊月初八这天,用杂粮做一大锅粥,吃之前先给张大娘送一碗,感谢救命之恩;再给街坊邻居们每家送一大碗粥,表示痛改前非;时常与孩子们讲述他俩的生活经历,教育子孙后代,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勤俭持家。人们觉得这件事挺有意义,于是便效仿他俩的做法,在每年腊月初八这天用杂粮做粥吃,渐渐地便形成一种习俗流传了下来。
三、腊八粥的制作与浓郁的节日习俗
蔚县人“过腊八”很讲究。据蔚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仲钢先生介绍,草沟堡一带的村民,进入腊月习惯在自家街门口立两块冰冻“腊八人”,类似寺庙冻冰山一样,腊八早晨起来吃“腊八粥”的时候,先喂门环,再喂“腊八人”让它看好门。据蔚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马兆澄先生介绍,人们腊七从河里取回的腊八冰,先仔细观察腊八冰里千奇百怪的美丽图形,看到貌似啥粮食多,来年种上准获丰收。把这块腊八冰放在锅里化成水后,做的腊八粥准会带来好运。而
多数乡村的人们,为了吃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则是腊月初七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将水瓮挑的满满的,下午大人领着孩子,到河边、井沿上、泉子边创冰块,晚上回来,先在锅里摆冰山,然后用柴禾慢慢融化烧沸,开始酷(方言:煮的意思)豆;第二天摸黑起床,将事先准备好的大米、小米、黄米、红枣、瓜籽仁、核桃仁等,放入酷好的豆锅里一起煮粥;粥快熟的时候,揭开锅盖,在粥上面撒一层红糖,再盖好锅盖焖一会儿,使红糖溶化;再揭开锅盖,用勺子使劲地搋,尽量要将豆、大米、小米、黄米、红枣、瓜籽仁、核桃仁等搋在一起,搋得越黏糊越好。
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做好后,必须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吃,说是只要爷爷(方言:指太阳)一上来,谁吃了“腊八粥”要得“红眼病”。更有趣的是,祖祖辈辈勤劳节俭的蔚县人,这天格外地大气。吃“腊八粥”之前,先要端上一碗粥,给家里所有的房屋顶上抛洒一点,说是“房神”吃了“腊八粥”房子不会塌;给门环上喂一点儿,感谢门神保护宅院平安,一边喂一边喊:“门环环,门对对,张开嘴我喂你”;给井沿上、泉边上放一点,说是“血星鬼”吃了“腊八粥”就不洗屁股、不会把水弄脏;给粪堆上(方言:指垃圾堆)、粪坑里扔一点儿,说是“五鬼神”吃了“腊八粥”就不会舔人们的屁股啦。
另外,吃“腊八粥”一定要熬素菜,民间口头禅:“荤冬至,素腊八,该吃啥时就吃啥;一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一般情况下,熬白菜(百财)粉条(风调雨顺)冻(懂)豆腐(福),俗话说:“有财没财熬白菜,有福没福吃豆腐”;有的吃豆芽菜(发芽)熬豆腐,有的吃根地菜(扎根)熬豆腐,寓意让“福”在家里“扎根发芽”。早晨可以吃老咸菜,忌讳吃叶子淹菜,说吃叶子淹菜子女稀等等。
作者介绍
宋尚学(1964-),笔名尚学,咏梅。民间文学爱好者,现为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会员。长期工作在河北省蔚县财政部门,现任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驻蔚县宋家庄镇小洼村第一书记。
出版有民俗专著《蔚县风情》《蔚县高跷戏》。《蔚县风情》荣获中国民间文学“山花奖·优秀著作奖”,曾被评为“河北省十佳民间文学家”。
《税结良缘》荣获河北省财政系统文艺创作一等奖,《蔚县财政志》荣获河北省财政学会科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