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糯米饭可以在网上买吗?”记者放下筷子和空碗问道。
“不,我们不在网上卖。想吃的话就得来龙塘。
”村民答。采访中,村民盛来一碗糯米饭,让记者“尝鲜”。米饭香味四溢,软糯清甜,不用配菜就能吃下一碗。
龙塘村,这个静卧在贵州省雷山县重峦叠翠中的小村庄,梯田如云,稻禾袅袅,稻花鱼、红米、茶叶等特产绿色天然。依托良好自然生态和融创中国的结对帮扶,龙塘村蓄势走上发展文旅之路。
龙塘村深处群山,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很高,再加上人力成本、合作社的管理成本,运出去的农产品赚不了几个钱,有时甚至裹不住成本。
“请进来”比“走出去”更适合龙塘。这几年,路修通了,村景大幅提升,村里鼓励村民自主经营起农家乐、餐厅、工坊。
宁静的小村庄要开嗓吆喝,变成一个热热闹闹的旅游村了吗?
对此,村委会主任文冲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希望龙塘村能成为一个‘生态活性博物馆’,旅游接待只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村民平时该种地种地,该绣花绣花。”文冲说。
这位苗族汉子,信奉“逆城市化”的原理。“有句话说,生活充裕的城市人需要农村自由的田地。”文冲说,“我们不打算和旅行社深度捆绑,不大搞商业化开发。全村285户,有多大接待能力,就接待多少游客。每家时不时接待几位游客,增加千八百块收入,就挺好的。”
网球世界冠军彭帅作为融创义工联盟成员,来到龙塘村给孩子们上网球课。她让孩子们画“网球场”,结果大多数孩子画的更像是“足球场”,带两个“角”。
“不过这些孩子都很活泼,学东西很快。”彭帅说。
过去,村民打工都去福建、上海、广东等省份,现在去贵阳、凯里、西江的更多,离家近,更有很多妇女是边陪读边打工,陪娃读书摆在打工赚钱前面。
教育,在村民心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共识,也是行动。
村里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90后”村民文远胜,2018年告别外出打工生涯,回到家乡,现在是龙塘村合作社资金互助部负责人、农业产业部负责人。这个“负责人”的身份,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年轻人回来了好啊。村庄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和带动。”文冲看着壮小伙说。
离龙塘村不远,有3个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控拜村、麻料村和乌高村,当地苗家人多以银饰加工为生,世代相袭。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少村民成了“网红”,通过直播带货,既赚到了钱,又能让千年手艺传承下去。
可龙塘村基本没有这样的“网红”。这里群山环绕,信号差,基础设施的不足制约了龙塘触达更广阔的天地。
外界的变迁也鲜少改变龙塘这块“璞玉”。“龙塘对苗族传统庆典和各式风俗保留得比较好。”文冲说,“招龙节、鱼冻节、牯藏节,芦笙舞、宰年牛、长桌宴,苗族节日多,别有风味的活动也多。游客来了龙塘,我们会让游客感受到过年的热闹。”
“以后会天天过年吗?”记者问。
“游客来了,我们就像过年一样。”文冲说。(记者王若辰)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