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禁忌的岛国《喔喔》(WOWOW)最近又推出了一部小犯罪剧,播放了两集豆瓣8.7—— 《彷徨之刃》。
剧集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凡是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故事里那起令人心情沉重的案件。
男主长峰重树与女儿绘摩相依为命,妻子去世后,父女俩花了好长时间才走出丧亲之痛。
但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绘摩突然遭遇不测——晚上返家途中,她被三个高中生开车尾随并强行拖上车,带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屋。
为首的高中生菅野和伴崎,不仅给绘摩注射了药物,还对其性侵并拍下视频。
提供汽车的富二代阿诚,因为中途害怕,独自开车返回了家中。
他虽未参与犯罪,却也默许、隐瞒了另外两人的恶行。
绘摩经过一夜的凌虐,不幸身亡。
菅野和伴崎直接用垃圾袋,将她的尸体包裹起来扔进河中。
几天后,焦急寻找女儿的男主,等来了警方的认尸通知。
他强撑着去看了女儿最后一眼,回家后蜷缩着大哭起来,手里抱着女儿交代过要妥善晾晒的衬衫……
警方随后对这起凶案展开了调查,但并未向男主透露,凶手曾给女儿注射过药物。
直到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男主才发现女儿死于非命,继而迁怒于隐瞒实情的警方。
就在这时,男主收到了一条神秘的爆料信息,不仅指出凶手就是17岁的菅野和伴崎,还提供了犯罪现场的详细地址。
按照这个地址,男主很快找到了那所住宅。
在里面,他不仅发现了多名受害女孩的照片,还有绘摩被侵犯时的录像。
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和两个少年的嬉笑,让他心痛无比又怒不可遏。
没想到,这时伴崎忽然回来了。
男主二话不说拿着刀扑了过去。
他本想逼问菅野的下落,可伴崎猜出了他的身份,用嚣张的话语不断刺激男主的神经。
男主被愤怒冲昏头脑,当场痛下杀手。
警方很快发现了伴崎的尸体,随后开始同时追捕失踪的菅野和男主。
令人意外的是,男主没过多久就给警方和媒体寄去了信件,不仅承认了杀害伴崎的事实,还宣称自己正在追杀菅野,不亲自手刃仇人誓不罢休……
从前两集的剧情就能看出,《彷徨之刃》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开门见山地给观众揭晓真凶及其作案过程,之后的重点便围绕扭曲的社会与人性展开。
整个故事的焦点,便是日本的《少年法》。
按照日本现行的《少年法》规定,不满20周岁之人皆为“未成年人”。
对于14岁以上的犯罪少年,法律会基于“保护主义”的理念,尽可能通过矫正方式让其改过自新重返社会,而非用重刑予以惩戒。
但这个极其重视未成年人人权的法律,却因为多起恶性未成年犯罪案件饱受争议——
1988年11月至1989年1月,6名高中男生挟持、囚禁了一名年轻女性,期间对其实施性侵、虐待,包括灌酒、灌强力胶、火烧、殴打……最终导致受害者被凌虐致死,几人把尸体放进汽油桶内,用水泥封固后抛尸。
死者被发现时的惨状,令法医感到无比震惊。
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这伙少年犯罪大恶极,应该被判处死刑。
然而根据《少年法》的规定,其中四名主犯只被判处了17年、8年、5年、2年刑期。
被关得最久的主犯,出狱后又因诈骗罪二进宫,他对于犯下的命案根本没有悔过之心,甚至当成谈资毫不避讳地与他人分享……
1997年3-5月间,一名14岁的少年杀害2人、重伤3人,被害者皆为小学生。
这名少年还嚣张地给报社寄去自白书,自称为“酒鬼蔷薇圣斗”。
根据凶手的分尸手法、现场留下的体液痕迹,警方一度怀疑罪犯是30-40岁的成年男性,直到对比字迹才锁定了这名少年。
但同样是因为《少年法》的“保护主义”,“酒鬼蔷薇圣斗”仅仅被送去了感化院接受治疗,于2004年重返社会。
他的名字甚至都没有被媒体公开,只以“少年A”为代称。
更讽刺的是,2015年“少年A”高调出书,回顾了自己犯罪的始末,二次伤害了被害人家属。
因为“酒鬼蔷薇圣斗事件”,日本国会将刑事犯罪的最低适用年龄从16岁降至14岁。
但这次修改似乎并未带来什么本质性的改变——2004年,11岁的“少女A”用一把美工刀,将同班女生割喉致死……
这一次,凶手根本不用负任何刑事责任。
“少女A”
东野圭吾创作《彷徨之刃》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个复仇故事,深入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悖论——《少年法》说的“保护”,到底是在保护谁?
为什么这种“保护”会变成对犯罪者的仁慈、对受害者的残忍?
在“喔喔台”的剧版之前,其实中、日、韩三国都分别拍了电影版。
除内地版尚未公映之外,日、韩版电影的口碑都表现一般。
其实在小说里,作者不仅讲述了男主的复仇,也对办案警察、凶手家属、其他受害人家属、旁观者都有详细的刻画。
这些人物与男主一样,都是构成故事的核心。
有一个情节,说的是有位受害女生的父亲接受了电视台的邀请,参加一场关于《少年法》的讨论会。一同出席的嘉宾,还有坚持曝光凶手个人信息的周刊主编,以及抗议主编侵犯人权的律师。
这两人在节目里唇枪舌剑,一个主张重刑制裁未成年凶手,一个强调未成年的人权与隐私权,而这个受害者父亲却没有多少发言的机会。
节目过后,这个父亲惊讶地发现,刚才还相互敌视的主编和律师,私下里却像友人一般有说有笑——他们的争论,不过是节目博取收视率的噱头。
剧版的故事背景,虽改到了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但媒体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关注焦点,依旧还是眼前的流量和热度。
他们对受害者家属围追堵截,在网络上不断激化民众情绪,却忘记这场犯罪与复仇的根源,在于尚不完善的家庭教育与法律体系。
警察找到被杀害的伴崎的父母时,对方表示儿子只是受害者,都是受了菅野的蛊惑才有如今可怜的下场。
只字不提自己平日对儿子疏于管教。
从改编的角度来说,剧版《彷徨之刃》充分利用了篇幅的优势,详细还原了原著小说的诸多细节和精髓。
故事里拿着“彷徨之刃”的,一方面是痛失爱女的男主。
他曾寄希望于伸张正义的警察,却在漫长的等待中,逐渐陷入痛苦和绝望。
他明知复仇是罪恶之行,却选择堕入深渊——“发生了这件事之后,我才知道法律根本不了解人性的脆弱。”
另一方面,还有负责案件的警察。
追捕杀人凶手,本是警察不容推辞的职责,但对于同为人父的警员来说,实在无法将为女儿复仇的男主,视为与杀人凶手同等罪恶之人。
明明是伸张正义的工作,却让他有了五味杂陈的纠结感。
而这恰恰是东野圭吾在小说里给所有人提出的问题——
所谓的正义之刃,真的有斩恶的能力吗?
警察到底是什么呢?他们保护的是市民吗?不是,警察要保护的是法律,防止法律受到破坏。
法律是绝对正确的吗?如果是,为什么会频频修改?如果不是,为了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