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大理省杨永县发生6.4级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大理、保山、楚雄等地强震感、昆明、攀枝花等地也有明显震感。
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已开通地震预警功能的手机、电视、提前发出了预警信息。此次地震中,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云南先行先试区地震预警系统运行正常,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74-83秒向昆明、提前3-4秒向大理市发出的预警。
说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地震可以被预测了?如果我说不是的,您是不是会有所疑问?这就是我们容易搞混淆的两个概念。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事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也称作震时预警。
从二者概念可以看出,地震预警时,地震已经发生,仪器监测到地震波,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发出警报。因此,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也基于此。
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人员伤亡率减少14%;10秒,伤亡率减少39%;20秒,伤亡率减少63%;60秒,伤亡率减少95%。从这个数据来看,增加预警时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探测到地震发生最初时发射出来的纵波(即P波),而横波(即S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则会延后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P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震中位,于是预警系统抢先在S波到达地面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并且,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P波之前到达。
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用分秒必争来形容最为恰当不过。
我国2018年正式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拟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及西藏拉萨等重点区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按照“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四川、云南、河北等作为工程建设的“先行先试”省份,目前已打通了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接收的地震预警系统全链条,四川等部分地区已开始试验性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当前,位于北京的国家数据处理中心和全国各省级处理中心建设正在有序进行,统筹利用广电媒体、手机服务、应急广播和专用终端等手段和渠道的紧急地震信息网络正在全面覆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信息发布机制正在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健全,“跑赢地震波,剧烈震动来临前打声招呼"的秒级地震预警服务目标正在实现,分钟级的地震烈度、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动参数、震源参数、地震灾害评估等防震减灾应急服务产品正在往更精细发展。
可以预期,丰富的紧急地震信息服务产品将在减轻地震灾害、保障地震安全、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END
参考资料:中国地震局公众号。
来源:济震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