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安小乙
燕说:
我通常说一句话。
身边的朋友,我不太习惯用一个优点去完全概括,也不会用一个缺点去全盘否定。
但唯独有一种人,碰到之后真的是万般嫌弃,能离多远就想离多远。
跟ta多说一句都觉得是废话。
你一定能猜到,就是那种动不动到处秀优越感的人。
好像就他们有嘴,一天到晚叭叭的。
这是病,得治。
前两天,作家六六发了条微博,把自己送上了热搜。
起因是这样的。
在机场候机,六六打算找个空位坐下。但一个说话带有口音的女子,占了她原本想坐的位置。
六六要去背面的座位,女子马上扔了个包在上面“宣示主权”。
这大概是件常见的占座事件,确实让人不太舒服,但六六立马发了条微博吐槽,并绘声绘色地模仿那个女人的口音:“介旮瘩有淫了......”
强调自己“无意引起地域纷争”,在最后却不忘嗤之以鼻地加上一句,“对某三省不知为何如此捏鼻”。
某三省?这比指名道姓地骂还难听吧。
因为一次占座,便联想到几次碰瓷就医,上升到diss整个地域、整个群体。
微博下的50000多条评论,都对六六表达了不满。
我很能想象到六六当时的反应。
作为一个知名作家+编剧,她是很成功的。
《蜗居》让她名声大噪,《心术》又一次证明她的编剧实力。
她自信、体面、著名,遇到素质稍差的事儿,顿时就有了莫名的优越感,忍不住“捏鼻”、不屑,并发表“高见”。
在这条微博下对网友的回复中,也毫不掩饰那种高高在上的“王之蔑视”。
很遗憾,在相当多的人眼里,很多地域是自带“关键词”的。
你我都明白,那只是每个地域中1%的负面事件,却被放大到100%。
但那些自以为站在鄙视链顶端,或者中上游的人,却在俯视众生、以偏概全。
这不是六六第一次秀优越感,diss全世界了。
年初,吴秀波小三风波吸引所有人注意的时候,六六没忘记高谈阔论一番,表达自己的蔑视。
冷冷地嘲讽,狠狠地诅咒,有网友反驳,她居高临下地说:“像我这样正派的人,压根养不出贱人。”
之后,又发出一篇文章,抖出吴秀波很更多猛料,说自己“一直都知道吴秀波的破事儿”,摆出一副精明睿智的模样。
怼完人,顺便强调下:风光如吴秀波,当初出演她的剧本也近乎免费;著名如吴秀波,见到她也要点头哈腰,一口一个“老师”。
六六的一波操作,蹭了热度,抬了自己,一举两得。
更重要的,“报复”了吴秀波。
2012年,电视剧《心术》开拍的时候,吴秀波擅自更改了剧本的结尾,触怒了六六。
六六在金星秀上直言,“为这事我会一辈子记恨他”。
一个以优越感自持的人,怎能容忍别人的意见盖过自己的想法?
落井下石,就是她的反击。
还曾有一次,在一桩令人痛心的新闻下面,六六引起了众怒。
2018年1月9日,一个姑娘发文:《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
就在一个月前,她的男友杨宝德,受不了导师的重压,跳进西安灞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导师周筠压榨杨宝德的所有私人时间,控制他的个人生活,杨宝德得不到一点学术指导,甚至没有做科研的时间,还被威胁不能毕业。
这不是个例,在同一年,自杀的还有同济大学的陆经纬,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园。
悲剧面前,人人都在哀恸、反思,而六六却发了条微博,嘲笑杨宝德是个“村娃”,格局太低,学生伺候老师,是“理所应当”。
末了还点评一句:“做人,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之后又发了一条微博,并@自己的导师,调侃说当年拜师门下的时候,伺候老师从来都是乐呵的。
言下之意,杨宝德自杀,那都是自己心理素质不行。
网友反感她的言论不合时宜,她却又强调说自己身为“大编剧”,也会做琐事照顾工作人员,非常有“情商”,受人尊敬。
我曾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在商场混这么多年,应酬不下千次,遇到最让人讨厌的人,就是那种把“我曾经...”挂在嘴边的家伙。
甭管谁说了一桩烦心事,哪怕是真诚地向ta请教,这种人只会说:“这算什么,我曾经.....,你那点破事根本不算事儿。”
经历得多,见识得多,成了他们莫名的优越感;
被社会认可,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就,也成了他们得意的精英感;
别人的受挫,都能变成他们展示自我、发表见解的高光时刻。
简直无法沟通。
关于“情商”,我更认可的还是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在《情商》一书中写的:“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
纵使你有再丰富的学识,再聪明的头脑,但你的出现、你的言论总是让人尴尬、不适、愤怒。
那么你其他的品质,都将一文不值;
你的人格中,就有了“优越感”这块硬伤。
前两年我还在读研的时候,大学同寝室一个女生去澳洲读了两年研究生。
她回来的时候,请我们吃饭,还特意选了一家西餐店,要吃牛排。
当服务员问到牛排要几分熟的时候,另一个室友说,全熟吧。
那个女生当时就笑出了声:“你是哪个世纪的人啊?”
之后当着服务员面,小嘴叭叭地跟室友念叨:牛排都得点3分、5分、7分熟,没见识的人才会点全熟,那还不如回家吃土豆炖牛肉呢,之前她在澳洲哪个哪个餐厅,吃的哪个哪个牛排,5分熟,那叫一个嫩,5分熟才是牛排的真谛......
室友一脸尴尬,对服务员说:“就按她说的那样吧...”
服务员笑了笑,说:“牛排是可以做全熟的,well done,只不过比较难,中间不能有一滴血色,还要多汁不老,很多地方不会做。我们家大厨不错,要不来一份全熟,您试试。”
那个女生不说话了,那顿饭吃完之后,我们也不再愿意联系她。
不是有多反感,只是觉得跟太“高高在上”的人相处,实在很不舒服。
我始终认为,修养是自己用来约束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用来睥睨众生、批判别人的武器。
她或许可以有居高临下的错觉,但我可不想陪她演戏。
想起去年在《相声有新人》上的一对上海交大博士夫妇,在台上和郭德纲吵了起来。
他们一上台,就用手指着评委郭德纲问:“您不认识我是吧?”
老郭笑眯眯地说,哈哈哈哈哈哈那今儿您让我认识认识。
博士凑上去,递了三本自己写的书,还指着其中一本说:“估计您能看懂这本差不多。”
郭德纲诚心诚意接过书:“太好了,我努力,我努力。”
他们自称写出了“相声公式”,所有相声都可以套用,用这个公式,便可以把艺术程序化。
之后,两口子就开始了自己的相声表演。
听完之后,我头皮发麻,这段《好浪漫啊》,更像是《好尴尬啊》。
郭德纲委婉地点评说:“相声这门艺术,讲究一个人一个样。同样一句话,张三说观众就笑,李四说观众就不笑。什么叫成功,只有商演,才叫成功。”
博士夫妇听着不开心了:“没抢您生意!”
又自命不凡地说:“我们说点高级的,别老相声相声的。”
在行家面前诋毁这个行业,这触碰到了郭德纲地底线,他骤然严肃:“你错了,相声怎么不高级了?”
博士夫妇最终没有通关,于是他们放起了狠话:
“咱们走着瞧,今天是你不让我们过,明天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也许就是我们!”
也许在这对博士夫妇的脑子里,自己贵为交大博士,才华横溢,研究出了相声公式,肯定能掀起相声界的新浪潮。
你郭德纲就应该感激涕零地看完表演,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在一片叫好声中,冠军奖杯就该直接颁给他们。
我还记得当时这段视频下面,有一条评论:
“不消说这对夫妇的表演真的很让人尴尬,哪怕他们真的妙语连珠,我也不希望他们晋级。
太膨胀的优越感,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哪怕有再高的学历,都是失败的loser。”
有人瞥见了一角冰山,就以为拥有了整片海洋;有人望见了一方天空,就以为获得了整个世界。
孟非曾说:“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
你的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在以倒立的姿态行走。
有人说,优越感就像内衣,你可以有,但绝不能到处秀给别人看。
你对待世界的态度,就是世界对待你的态度。
李健在《中国好声音》中做评委,有次点评一个名叫郝亚清的选手时,对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活动歌手。”
李健有点不解地问,什么是活动歌手。
哈林接话说,就是大楼开幕和剪彩时候去演出的歌手。
李健听了点点头说:“那我们差不多哦。”
一句话,没有同情,没有讽刺,没有或高或低的任何不适,而是把自己和选手的关系一下子拉近。
郝亚清顿时没有了紧张,轻松笑起来。
真正厉害的人,他们最大的优越,就是能忽略自己的优越。
察觉身边人的尴尬,不动声色地去化解,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让人感觉到善意。
深以为然,这才是情商。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
有位成功的企业家,为客户举办了一场宴会。
当最后一道餐点结束时,侍者为每人端来一个精致的银盘,里面是洗手水。
有位客人没想太多,端起盘子,咕噜咕噜喝下了洗手水。
所有人都在等着看他笑话时,宴会主人端起面前的洗手水,也一饮而尽。
在场的客人,见状也都纷纷端起盘子喝完了水。
一场难堪就这样被化解。
你看,牛逼就像头衔,那是别人用来尊重你的,而不是自己用来自夸的。
当真正的牛逼来临的时候,你反倒不会那么急切地去秀什么优越了。
借用毛姆的话来说,“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时刻想要冲出来出风头的小聪明。”
如果有来自美貌的优越,记得维持美丽;
如果有来自智商的优越,记得别做傻事;
如果有来自金钱的优越,记得别做米虫。
收起你的优越感吧六六,真正的优越,是悄悄努力,并努力变得更好。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