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为了便于阅读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事实上,古往今来,书签都是和书一起走过来的,它凝聚了人们的文化梦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书签”一词在当代最早被发现。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点,但书签这东西应该出现在钱面前。秦代已经流行卷轴藏书,卷轴书上有一根圆形木棒做的轴,保管时卷起,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朝外。为了区分书的内容和阅读的便利,人们在轴的一端挂了写有书名、卷轴的小招牌,这就是书签。这种书签一般是用竹片做的,研究人员也是用象牙做的,所以书签又被称为“牙签”。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叶侯家图书,插入3万轴。一个个地挂着牙签,好像没有碰到新的手。”文章中的“牙签”就是书签。古人读书前必须阅读“签名”,通过书签理解和区分书的种类和内容。唐代集贤院收藏的4高图书分别使用红、绿、墙色、白四色书签,区分京、寺、子、执事4卷典籍。古代,“书签”也用来指书。例如李尚恩的《哭刘司户》:“酒毒凝结,书签陈旧。”也就是说,使用的酒器桂香还在,读过的书留在润香。
从北宋开始,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书的长帧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室长书有前后封面。这个时期的书签是贴在书封面上写书名的纸或丝绸,也称为“浮标”。清末,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进步,精密、平章书盛行,取代了室长书,书名直接印在封面上,不再贴标签。因此,此时“书签”被夹在书里,用作阅读进度标记的“薄片”。
以前,在书签制作中,一些文人在书签上写激励图的内容,以示明志。因此,书签经历了千万卷书,不再是那一小张纸,而是包含了读书人更多的情感。据说鲁迅亲自制作了写着“读三三颗心,用嘴”的小而漂亮的书签。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次读一遍就把书签的一个字遮住。读了几遍后,他背诵了一会儿。就这样,等书签上的十个字都盖好了,他已经背完了整本书。
通过小书签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巴甫洛夫和保罗科查金的名言印在许多书签前面,背面印着《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的介绍。黄继光挡住枪口,罗成成救了自己等英雄人物事迹的书签也很多。20世纪60年代,书签上流行印刷鲁迅的名言、祖国的风景、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心灵术士制作的叶脉、花瓣、千书签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当时,书签被认为是象征友谊的物品,人们喜欢互相赠送。改革开放后,书签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在内容上也增添了很多文化味道。例如,书签上印着读书格言或名人字画、诗、成语等。也有使用高级纯铜、锌合金原材料,用镀金油漆、镀镍搪瓷等工艺精制的金属书签,有的书签甚至镶有宝石。
随着最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书签也融合了现代的氛围和更多的文化因素。一些网站推出了“我的书签”,准备了用户随时可以调用的庞大体系和详细分类,以及大量的公共书签。
(资料来源:2018年8月26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