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自媒体似乎成了公众批评的对象,新华社网站都是指小心“无良”保险,在媒体上割韭菜。
作为保险自媒体的一员,吓得老虎的身体吓了一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阅读文章(WHO),新华社批评文章是通过微信公众号非法宣传保险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小编吊着的心才踏实。幸运的是,“惠宝天下”不卖保险。我们服务的是保险业内的人士。
以保险销售的名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当然是所有有行业良心的人都要抛弃的行为,行业的声誉每个人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但是,如果只关注保险自媒体,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应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可以说“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不是网络上坏人多,而是坏人学了互联网”、“要彻底纠正保险自媒体的乱象,转移整个行业的目光”。
新媒体老套路,新华社指责媒体保险销售中存在误导。
新华社的报道列举了很多保险销售类自媒体“日常”。
自己编造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
诱使投保人说谎。
煽动性爆炸性文章利用诽谤同业,给顾客“洗脑”。
当然新华社列举的只是部分现象,作为各种销售误导的例子,相信业内人士张嘴就会来,可以举出很多东西。
最典型的是投机销售停止,但每当新政策出台的时候,有些人总是停止销售的好时机。
虚构名人名言虚拟保险价值。还记得某导演领导上任后,利用肖像PS制作的保险宣传照片在朋友圈内流传。以这种方式迎接新的监管领导人,一定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吧?
看完这些,你不觉得突然有“亲切”的感觉吗?是的,仍然是原来的配方。这是熟悉的味道。从网络转移到互联网也没有变化。他们想办法,油油油油油油,欺诈也好,恐吓也好,达到保证消费者推荐的保险产品的目的,把很多钞票放进包里安全。
不要说你没见过,不要说这是保险人只能在媒体上看到的现象,这在保险行业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保险代理人制度开始,销售误导、同业诽谤等恶习始终阴魂不散,保险人的社会形象不好,社会地位成为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一个行业的大咖中:“随着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引入,业界一直在宣传“十万年薪不是梦想”,很多人都在朝着钱走。你不介意吧?”" "
最近,银保监会和各地派出机构发布的监管信函显示,线下保险销售误导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不是的。据《证券日报》的最新一篇文章称,今年以来,8家保险企业因妨碍、阻碍和对抗限制而受到重罚。其中一家公司在监督检查组入住前一天说:“由于电脑硬盘损坏,原来留下的所有海口总部的视频视频都将丢失。”
对此,主编只能说这台电脑太“及时”损坏了!我想不难推测里面藏着什么玄机。
保险销售的误导,过去、现在和未来将像牛皮癣一样顽固存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体发生了变化,销售误导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些营销人员偷偷打印资料误导消费者一样,现在有些人通过自媒体误导消费者的本质。
一样一样的。唯一的变化是,线下时代,保险销售误导的“效率”相对较低,通过拜访,一个人一次只能影响一个或者几个人;通过产说会,能一次性影响几十个或者几百个人;但现在呢,通过互联网,通过自媒体,只要内容有足够的煽动力,其就可以一次性影响成千上万的人,一不小心没准儿还能得个“100000+”。
对于保险业而言,其副作用也更大了。以前误导一个人,可能最终也就是导致这个人及其身边亲戚朋友的不满,但现在呢,只要在互联网世界发生一次销售误导事件,就很有可能会招致更大范围的对保险业的不满,个中风险自然不容小觑。
监管重拳整治自媒体营销,全面打击非法保险商业活动
对于保险自媒体营销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显然已经引发监管高度关注,而且已经给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
6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机构全面加强对于保险自媒体的管理。
《通知》指出,要提高对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因为:
由于自媒体渠道参与门槛低、发布主体多、信息审核弱、转发传播快,已成为保险销售误导、不实信息传播的高发领域,严重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埋下大量保险消费纠纷和群体性事件风险隐患。
与此同时,《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切实承担起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官方自媒体和所属保险从业人员个人自媒体信息的审核管控、监测检查、应急处置、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完善违法和不当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的处置措施,严格追究涉事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当然,这些举措都是针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在册人力而言的,实际上还有很多人根本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中介机构,但也在互联网上堂而皇之地销售着各类保险产品,而这些人当中往往才隐藏着真正的“大V”。
很快,6月12日,《中国银保监会2018年打击非法商业保险活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下发,剑指各类线上线下非法商业保险活动,而这些非法保险活动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非持牌经营”,通过各类自媒体非法销售保险显然也在其中。
切勿一竿子打死,不是网上坏人多,而是坏人学会了上网
在思考如何彻底解决互联网保险销售误导这一问题之前,或许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像保险这样复杂的产品,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愿意通过网络、通过自媒体来投保呢?
我们可以给出很多答案: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80后、90后等网络原住民开始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有更强烈的风险意识;通过互联网这一途径投保更加方便快捷等,其中无法忽视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并不信任线下保险代理人。
小编对此就深有体会:一次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有关保险的问题,虽然回答内容并不长,也不甚具体,但还算客观,结果很快就有一位年轻妈妈通过网站私信询问可以为孩子买什么样的保险。
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强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希望通过网络,通过自己的判断寻找到一位真正的保险专业人士,从而避免线下代理人的误导,而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天然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海量的信息、不同观点在互联网世界激烈碰撞,为人们理性客观思考某一个问题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素材和参照。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些消费者机智地躲过了线下的坑,却在线上载了跟头。消费者在向线上转移的同时,代理人也在向线上转移,原来在线下就不择手段之人,到了线上,也依然如故。
是网上坏人多吗?不,只是现在坏人学会了上网而已。
这和车险返佣是一样的,大家常常感到互联网、电销平台车险返佣乱象猖獗,但线上线下其实都是一样的,4S店为代表的很多线下机构车险返佣照样不会手软。
互联网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它不能无中生有,只是会将原本就有的乱象给呈现出来,给进一步的放大而已。
这也就意味着,整治保险自媒体乱象、整治互联网保险乱象只是在“治标”,要想治本,还须从行业整体出发进行规范,强化保险主体的责任意识,加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健康良性的保险营销文化。而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文源自慧保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