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目前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大学教育在方向性上甚至是错误的。具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听听哲学家兼教育学家周国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的。
朱国平: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实,而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教育要促进内心自由,为创造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究竟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对此思考了很多,发表了很多言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从这些思想的精髓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教育的最优秀、最恰当的思想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目前,哲学诗化列举了最经典、最深刻的7种教育理念,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教育就是增长,增长是目的,除了增长以外没有其他目的
论点由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发扬光大。“教育即将成长”这句话简洁地揭示了教育的本意。也就是说,让每个人的天性和天生的能力健康成长,而不是把外部、外部、知识、知识等东西注入容器。就是你。
懂得了“教育很快就会成长”的道理,我们也就很清楚教育要干什么了。例如,智育不仅要灌输知识,还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德育不仅要灌输规范,还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美育不仅要灌输技艺,还要培养丰富的灵魂,对审美情趣进行升华和体验。
“增长是目的,增长以外没有目的”是特别反对我们用狭隘的功利标准衡量教育的。(约翰f肯尼迪)。
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功利化。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成长,不是为了使人更加完美,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比如毕业后找工作、出成果、适应社会等,就像不为这些目的旋转一样,我们的成长毫无价值。
如果以功利的目标或目的规范增长,实际结果是压制人的健康增长。实际上,“教育即将成长”是不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定了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2.孩子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内在价值
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大人的思维来计划和安排孩子的未来,其实这是错误的。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将儿童视为“未来的存在”,让尚未长大的成年人为儿童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的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正在广泛传播。
“长大成人”这句话本身就是荒唐的。教育学家指出,儿童期生活具有内在的意义和素质,不能根据成年人的思维将其视为人生的不成熟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本身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准备其他阶段的阶段。特别是儿童期,这个时期应该是儿童身心成长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教育能达到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们幸福有意义的童年,为以后幸福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约翰f肯尼迪)。
但是,当今社会常见的情况是,整个成年世界都把自己微不足道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们,使他们能够在自己创造的功利战场上战斗。其可悲的结果是孩子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一样的人,或者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成为父母“未完成的愿望”的替代品和牺牲品。
3.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或适应现实,而是为了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中国目前教育环境的目的和功利性太强,我们一致认为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获得高工资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他的品格、各种创新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甚至树立三观等问题我们都不认真对待和考虑。我们的教育朝着让学生适应现实、讨好的方向努力,竭尽全力形成学生适应现实的能力。不知道现实的主体是人,现实是由人和其他物质、生活资料等对象物组成的,人才发挥着最主导的作用,人具有改造和创造现实的特性。
如果无条件适应现实,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个性和创造力能够抹杀和平化现实,那么我们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2000多年前,孔子主张学习不是“人”,而是“人”。蒙田也表示: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部,而是为了充实自己。古今中外的哲人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内在精神能力,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以便更好地改造现实。只有实现人类的内在价值,培养和具备我们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
优秀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对改变人类社会、改造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头脑和灵魂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或讨好现实,那教育本身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不上学,同样可以适应现实。
4,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自然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像灌入一个容器一样把知识灌输给学子,而是培养起他们的智力活动、各种独立思考、逻辑论证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和灌输的,为达到这些,目前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受到具有这样素质的人的熏陶(人格、智力、视野、境界等方面)。
大师应该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个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座非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物理学家,那里碰见一位文学家,东屋住了一位诗人,西屋住了一位音乐家,前院是化学家的书房,后院是数学家的住房。他强调学校俸请这些大师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教授与学生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逐渐地熏陶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自己是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和统计数据。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顶级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就能自然产出各种最前沿最领先的学术和思想。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设备和楼房都是外在的,对学生的精神感召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5,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工具。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几个做到了这点,很多教师把学生当做自己获取晋升资格的手段或工具,一味地看重学生的理论成绩,忽视学生们的整体素养和动手能力。到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只会答卷子不会灵活应用且创新能力不足的“书呆子”或者“知识被动接收者”。一旦进入社会后,就明显处于被动和劣势。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就是他存在的目的。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和认知。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现象之所以大量得逞,普遍存在,很大的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甚至掌握着一个学生未来的命运。所以,爱因斯坦建议我们: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和爱戴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品德和智力等品质。一个好的教师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彻底爱上学习,唤醒我们内心一直沉睡着的真善美,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积极正面的进入社会,展现自我,应对人生。
6,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爱因斯坦说的,表面上看,它似乎错的,不合常理的,其实它最能说明教育的本质,即课堂上所学的都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而剩下的却是智慧、价值和意义,教育是让我们更有智慧、价值和意义。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很具体的,也很琐碎和繁多,有些细节自然会忘记,但是随后我们可以在书中再次查找到,比如数学或物理等方面的,我们去图书馆一查就知道了。但是人的智力活动和对价值、意义的认识却不是这样的,这些在书里面也很少能找到。这就需要我们关照自己的内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一种另外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跳出课堂,把课堂上学习的一切忘掉,然后依然在你心中存活或留存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精华。
这种精华可以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一种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智慧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7,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很多人今天认为这句话是谬论,我们一直提倡要爱惜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这些一直是我们的名言警句,然而,卢梭却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我们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此处的浪费时间,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把握现在,把人生的美好发挥到极致)。
卢梭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才可以被称为是最好的环境呢?首要的就是时间自由掌握,其次还要有好的老师,最后要有好的同伴或同学(在学校建立起的友谊,是至为宝贵和重要的)。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这样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
卢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孩子做无穷的功课,社会和外界都同时逼迫着孩子参与到各种表面上看是”素养”的培养,以至于星期天也要报很多培训班,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孩子几乎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丧失了儿童最本真的天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但卢梭反目一问:什么叫虚度?在田野里跑跳不算什么吗?接触大自然换儿童以天真不算什么吗?快乐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让童年成为其童年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而可悲的现实告诉你我,我们沉浸在功利教育和社会普遍看法的迷雾中太长太久,以致于已经看不清教育的本质,,忘记了教育的初心和孩子的本心。如果不能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教育还将会在更大的迷雾和错误中前行。
对于教育,萧伯纳曾叹息说,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自我参悟。就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