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n-i-tjoges91tu/SvfjtuqDU3QrzQ?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2" width="640" height="463"/>
最后,莫迪政府面临国内选举关键期,新的财政扩张计划进一步加大财政部压力。早在2019年莫迪取得连任时,莫迪政府就计划出台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带动就业。不过巧合的是,之后两个年度的财政预算都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印国内经济一落千丈,财税收入大减,政府还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以维持社会运行。如,2020-21财年的实际税入比2019-20财年减少5.5%,但财政支出增加了28.4%,实际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3.3%增长到7.5%。而2021-22财年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虽然有所降低,不过依旧高达6.8%。
在去年第二波疫情消退后,莫迪政府意图推动新一波基建财政支出计划。2021年6月份,北方邦印人党政府计划在未来几月内投资800多亿卢比建设几个大型纺织园区,吸纳数十万人就业。莫迪在12月的瓦拉纳西之行中,打出“良治”旗号,要求印人党控制的县实施“一县一产业”发展计划。
又如,今年1月5号爆发“总理被堵”事件,莫迪原本计划在演讲中宣布投资4000多亿卢比用于发展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过此计划却因农民抗议堵路事件而作罢。
三、柿子专挑软的捏?
这次事件远非简单的税务稽查范畴,而更像一起政治事件。印度政客在利用这些矛盾为己谋利时,中国作为受害者却似乎未能建立一套适宜的应对机制,这无疑助长印度人搞小动作的气焰。可以说,既有印度国内矛盾激化的内生因素,又有中国未能及时止损带来的外生因素。这一点在2020年封禁中国APP事件中表现的极为明显。
2020年3月底,印度开始封城,经济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民众将矛头指向莫迪政府。4月,印国内开始掀起“卸载中国APP”、“抵制中国制造”等反华浪潮。加勒万河谷事件后,印度国内反华情绪非常高涨。2020年6月17日,也就是加勒万河谷事件爆发后第三天,印度情报部门就主张封禁52个中国APP。2020年6月29日,印度IT部发出封禁59个中国APP后,印度国内舆论为之欢腾。
但从结果上看,中国方面似乎并没有做出有效反制,这反而给印度人更多反华底气,甚至产生“中资企业可以随便拿捏的软柿子”的错觉。随后,莫迪政府又在2020年的9月2号封禁118个中国APP,11月24号又封禁43个中国APP。如果说,第一次封禁事件是偶然,那么之后的两次封禁事件就是未能强硬反击、及时止损的必然。
印度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并不乐观,在一系列的压力传导机制下,首先被打击的往往是那些应对能力最差的主体。现如今,中国在印度国内的负面形象逐渐固化,已成为印度社会舆论中“疫情传播者”“军事侵略者”“经济殖民者”“政治颠覆者”“外交帝国主义者”。不少政客以宣传反华口号为荣,以在行动上对抗中国积累政治资本。
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一些问题上往往选择息事宁人,这就忽视了“和平是博弈的结果,而不是手段”的道理。对于传统友好国家,我们或许可以这么做,但对于印度这种有一定承接中国制造业潜力,且国内社会存在较强反华共识的国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既是对潜在竞争对手的绥靖,又是对彼方采取进一步敌对行为的纵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