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回家不需择选,只漂洗一下就可以了。为了保证蒿饼色泽翠绿,香味足,锅要反复刷洗,残留半点油盐味,都会影响味道。焯水的时间不宜过长,焯好后旋即放在筲箕摊开,以免色泽受损。略冷,再控干水分。接着是煮蒿,锅中添加适量的新鲜井水,用文火煮至用锅铲一压,蒿梗酥烂即可,起锅时原汁留下备用。然后是糯米粉与蒿草配成适当比例,开始搓揉。这时原汁既可用来调节米粉的软硬程度,亦可增色。粉和熟蒿草经反复搓揉,融为一体,方可做饼。在我们屋场,母亲做的蒿饼是一流的,从选料到制作,直到出锅,都由她一人承担,一站就是半天。每一个大小厚薄匀称,形似市面上的中秋饼,整齐码放在甑面上。
蒸蒿饼火候很重要。祖母选用楠竹片和松树块,烧起来火旺,燃烧的时间长。祖母说:三灶火,蒿饼熟。第一灶,霸王火,火要烧得旺,灶膛里呼啦呼啦的响。当锅盖边的蒸汽弥漫了整个厨房,香气也慢慢散开来。第二灶,鬼点灯,较第一灶火弱很多。第三灶,实际上就不往灶里添柴了,剩下的炭火焖一焖。等锅里的热气减弱,揭开锅盖,这时的清香,会立即引来玩耍的儿童,荷锄的老汉......于是,母亲忙逐一将色泽翠绿、清香扑鼻的蒿饼夹起。我们几姊妹猴急起来,不停的围着锅台转。
一碗碗蒿饼摆列在灶台上,再撒一层白糖,犹如翠玉之上覆盖晶莹的冰屑,煞是悦目。母亲用柔柔的眼神示意我将蒿饼端到饭桌待客,接着又吩咐弟妹送左邻右舍尝鲜;而我们要等到第二锅才能解馋。届时,我总喜欢用手触摸温软的蒿饼,然后放到唇边,闻一闻,再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味,只觉得齿颊生香,整个人都跌入了幸福之中。从清明到谷雨,村子里各家各户都要蒸蒿饼并互相赠送,这个风俗至今还保留着。家家户户每一次要蒸好几锅,余下的用竹篮装好高挂通风处。冷却后的蒿饼色泽较之刚出锅时略深,不需加热蘸糖,吃了也不坏肚子,与刚出锅的比,筋道更韧,冷香留于唇舌间久久不去。
吃着家乡的蒿饼,蓦然间,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画卷:春阳明媚,尽洒四野,抑或细雨纷飞,烟云笼罩。田畴麦陇之上,溪边河堤之间,满是提篮摘蒿的孩子。我仿佛又看到父亲弓腰勾背在堂屋錾磨,咣、咣、咣……一声声响犹在耳;母亲站在灶边,一个个翠绿的蒿饼,变戏法似的从她手中飞出,码满甑面;灶膛里的火光照得祖母的满头白发闪着金光。清明三月的蒿饼香,是我心中化不开的酽酽乡情。
(作者系加义镇人,岳阳市楼区枫树小学教师)
更多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 平江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