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自己可以用双脚丈量世界,梦想着飞出山沟,走出小城,感觉无论到哪里,都比山里好。跟着大人去过一次北京,两次省城后,更加迷恋外面世界,以至于大学毕业后说死说活,要把自己留在城市。几十年过去了,却发现,我只是活在城市,如同城市任何一个生物,说好听些只是城市一个过客,没有融入没有烟火没有温度,周而复始在忙忙碌碌中消耗着生命。
城市很大,生活的区域很小,出了单位大门,满街都是陌生人,街道比二三十年前宽畅了几倍,即使你很难得的看到马路对面准备下地铁口的老熟人老李,都没有想喊他一声的生理反应,没了应有的冲动,没了那种闲情,每个人都那么渺小,消失在街口拐弯处的反光镜里……
不知从多会儿起,怀念成为生活的享受,保持亲自做饭的态度,努力寻找曾经的味道。小锅窄灶,乐此不疲,那怕熬碗粥,烩个西红柿揪面片呢,端在手上,沉浸在淡淡的只有你能理解的香气里,仿佛在那一瞬间,全身的毛孔才得以完全放松、张开,忘乎一切贪婪地吮吸着,全身的细胞徜徉在温暖的面汤里,熨贴至极。
凉秋冷冬,春寒乍暖之时,人们都忙着贴秋膘补硬货,然而你看,只有最后上桌的七彩拌汤,才是“抢掏实挖”(争着抢着的意思)的重点。
拌汤,也叫疙瘩汤,小孩的“病号饭”。小时候只要难受了,不舒服了,奶奶、妈妈不约而同都会打拌汤。红的西红柿块儿、黑的木耳丝儿、绿的青菜叶儿、黄的鸡蛋花儿、白的豆腐丁儿……色彩斑澜,逗引食欲,疙瘩小巧,软糯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再好不过的营养餐。
现时更讲究,底汤用鸡汤或高汤,菜码色彩更全号称“七彩”,蛋花要打的均匀分层,拌面疙瘩小匀又圆,调料更是若有若无品其味而不见其物,无不体现厨艺和心意。整个拌汤过程不过10分钟,但却是十几种食材依次登场,你侬我侬的短暂相逢,最后在一滴香油中靓丽归盆,一小搓芫荽(香菜)碎完成最后的造型,完美!
这里强调下拌疙瘩技法,面少些,水笼头不间断水滴状最佳,用筷子最快的搅拌速度,把刚刚见水的面迅速拌起,俗称面絮,但拌面絮有高低,迎着滴水几乎可以打成小面球,如手速慢,打成的还是面絮,打成面球汤清且靓,打成面絮,多半汤浑且重。所以,可分多次加面滴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多拌几次而已。
拌汤,可以有无数的变化。配料随选,如果在南方,我想加几粒花蛤、海米,也许味道会更上一层楼;手法随己,如果直接用砂锅,味道会不会更温润无比?
人生,本就充满变化。我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远离故乡,远离父母,但是走遍天涯海角,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味觉DNA,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妈妈的味道。受伤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想家的时候,动手来碗拌汤,母亲的温暖里,满血复活、勇者归来!生活依旧阳光灿烂,世界依旧静美安然,你我依旧携手同行!